把握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辯證關係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美好生活」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表明,「美好生活」既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因此,要注重處理好「實現目標與實現手段」「追求效率與追求公平」「個體美好與集體美好」的辯證關係,客觀、全面地揭示不同矛盾雙方的邏輯規律,運用對立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推進美好生活偉大實踐。

把握好實現目標與實現手段的辯證關係

目標與手段是一對古老的哲學範疇,是人類的自覺對象性活動中的兩個要素,揭示出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機制。在二者的關係中,目標起著主導作用,處於支配地位,手段則處於依附和從屬的地位。在目標和手段間的不斷相互制約和推動下,人類完成了自身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歷程,深刻體現了「目標—手段」的變遷機理。新時代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同樣也要遵循這一基本原理。

在新時代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標上,我們黨勾勒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發展目標,這就需要我們依據新時代美好生活需求不斷發生的新變化,適時調整每一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手段。要在科學分析和研判國內外主客觀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實踐活動的目標;進一步部署達到各領域目標的手段;運用手段在各領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對各領域的實踐活動進行評價,考察是否達成目標或是目標的完成程度如何,並根據原因來調整或修正實現目標的手段,直到最終實現美好生活的實踐目標。當然,美好生活的可追求、可期待的未來形態,必然使之處於一種不斷豐富和延展的發展趨勢和樣態。無論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目標設定,還是手段創新,都處於動態發展的趨勢和樣態下。我們既要不斷根據人民自身的需要變化,調整總體和部分的、當前和長遠的美好生活實踐活動目標,又要根據總體和部分的、當前和長遠的美好生活實踐活動目標,不斷調整總體和部分的、當前和長遠的實踐活動手段。

把握好追求效率與追求公平的辯證關係

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個關涉經濟社會發展客觀內在規律性的問題,也是一個蘊含價值取向的問題。新時代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既需要講究效率,也需要注重公平。既要千方百計提升追求美好生活的效率,以利於人民儘可能多地享受美好生活,又要注重讓人民儘可能公平地共享美好生活,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相結合為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係給出了方向。一方面,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注重效率,注重做大蛋糕。改革開放以來,蛋糕做得越來越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發生變化,對蛋糕的內涵和需要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必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讓人民更多享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大蛋糕。另一方面,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公平,分好蛋糕。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所謂的公正分配,其虛偽性在於「不問這種剩餘產品怎樣分配,也不問誰執行這種社會需要的代表的職能」。在蛋糕分配中,「誰來分」「分給誰」和「如何分」,是分好蛋糕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人民在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下,能更加公平地享有發展的成果與改革的紅利。需要把握的是,在保證人民均能享有蛋糕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既要按照個人在做大蛋糕時的能力高低和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在分蛋糕時體現公平,又要通過二次、三次分配等方式建立合理有序的公平分配格局,以實現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

把握好個體美好與集體美好的辯證關係

個體與集體既相互聯繫又相互依存。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從個體層面而言,是為實現個體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追求,從集體層面而言,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求。國家夢、民族夢是人們對於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是集體美好;個人夢是人們對個人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是個體美好。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有機統一,個體美好的實現統一在集體美好的實現中。要在個體美好和集體美好的辯證統一、互促互進中追求美好生活。

一方面,個體美好和集體美好是相互促進的。個體美好的實現是集體美好實現的不竭動力,集體美好的實現也能為個體美好的實現提供重要基石。個體並非一個個孤立的主體存在,作為社會性的存在,個體能以自己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改變人類社會。個體美好與集體美好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統一在中國夢的追求中,「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與「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人民是合為一體的。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要變得更加強大,更加接近中國夢的實現,更加接近個人夢的實現,就更加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依靠每一個個體的力量匯聚而成的集體力量。另一方面,需要擺正個體美好與集體美好的位置,自覺將個體美好的實現融入集體美好的追求之中。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不能將集體與個體割裂,更不能讓其成為矛盾的對立面。個體美好必須自覺服從集體美好,最終實現個體美好和集體美好的相互促進和共同實現。

作者:馬純紅(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係
    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係  中國新聞周刊評論員/閆肖鋒  發於2019.12.23總第929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12月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再度成為明年中國經濟的註腳。2020年如何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係?
  • 新發展格局與新發展理念的辯證關係
    如何理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新發展理念」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它貫穿了整個「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始終,「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則是習近平總書記新近提出來的。
  •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學意蘊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出新特點,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開始追求美好生活,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明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深刻理解和科學闡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學意蘊,有利於提高我們實現新時代偉大奮鬥目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 真善美:新時代美好生活新坐標
    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美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理解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衡量當代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須基於新時代這個歷史方位。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 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
    提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判斷。深刻把握這一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對於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時代基本特徵、主要任務、發展要求,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全面把握制度與治理的辯證關係
    深刻學習領會《決定》精神,必須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制度與治理的辯證關係。準確理解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的內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科學把握制度與治理及治理體系的關係。為什麼我們黨要在制度之外再提出一個治理問題?因為制度與治理,既有聯繫也有區別。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文化軟實力  【作者簡介】 胡芳(1983-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研究員(四川成都610207)  意識形態與時代主題、政黨、社會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豐富內涵需要回答一系列理論問題:意識形態視閾下的
  • 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確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全面認識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的四對關係
    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係在新時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接續奮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需要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係。「守正」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 把握新發展理念中的矛盾分析法
    原標題:把握新發展理念中的矛盾分析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來源:新華日報提要: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國人民開始從「謀生」向「樂生」的階段躍遷。自此,美好生活不僅成為人們日漸關注的熱點詞彙,而且成為新時代我國人民在生活維度方面的奮鬥目標。
  • 五大發展理念的辯證關係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務。圍繞「創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準確把握它們的辯證關係。
  • 望海樓:辯證看待「穩」和「進」的關係
    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主要表現在:從國際方面,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等造成多方面影響;從國內形勢看,雖然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但同時也存在著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有所放緩、金融市場出現一定波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困難增多等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不僅秉承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謀求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奮鬥目標的初心不改,而且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  不忘為人民謀幸福和為民族謀振興的初心  黨員領導幹部要始終牢記建黨之初謀求人民幸福和民族獨立的衷心絲毫未改。
  • 海外版望海樓:辯證看待「穩」和「進」的關係
    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主要表現在:從國際方面,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等造成多方面影響;從國內形勢看,雖然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但同時也存在著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有所放緩、金融市場出現一定波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困難增多等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 「地評線」準確把握「五個關係」的重要現實意義
    文章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五個關係。第一,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面做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第二,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第三,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堅定不移將一張藍圖幹到底。第四,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係,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二、  生產關係視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支配和制約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關係。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國生產關係的變化。
  • 發揚五四精神 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徵路上奮勇搏擊。今天,許許多多的青年積極投身於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堅定理想信念,胸懷報國之志,為祖國奉獻、為人民奮鬥,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堪當民族大任的精神風貌。青年要爭當精神高尚的追求者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牢牢把握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
    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新時代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描繪的新藍圖、發出的動員令、開啟的發動機。這不僅是我們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也是貴陽發展必須牢牢抓住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務必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 美好生活的中國表達
    可以說,美好生活內含著馬克思「解釋世界」的理論邏輯;而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形成的發展方略,則是在踐行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實踐邏輯。彰顯中華文化精神對美好生活這一人類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倫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表達,尤其體現在古典時代哲學家的研究理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