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20-12-12 東方網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黨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顯然,新的判斷有重大調整。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切入,有利於我們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轉化的準確把握。

  一、 生產力視角: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生產力是判斷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馬克思曾經說過:「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生產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飛躍,「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成為過去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科學研判世界經濟格局和增長趨勢,結合新一輪科學技術發展,全面深化對生產力的認識和布局,提出「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同時要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來看,黨提出從「落後的社會生產」轉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有科學依據的,是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的及時回應。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我國過去的生產力水平落後是多方面的,比如,勞動者技能和經驗還不成熟、經濟增長依靠大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投入、生態環境遭受汙染破壞較重、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國際競爭力低下,等等。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生產力快速提升。生態環境改善對生產力的保護和反哺作用明顯,可燃冰、頁巖氣等資源開採技術居於世界領先,人工合成材料、風能、核能等不斷取得新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市場更穩、企業更活,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領銜創新性國家建設。在穩居世界經濟第二大經濟體的基礎上,我國於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

  當前,如何更好更快地促進社會生產已經成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任務,這著重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努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即結構性問題;又要努力解決發展的不充分,即規模性問題。一方面,我國在東部發達地區、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特種行業中擁有諸多「大國工匠」和熟練工人;資源稟賦較強、產業結構層級較高的區域吸引了資金、技術、政策等生產要素;吸收速度快、研發投入多、創新能力強的區域能夠充分利用新科技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升生產附加值,比如新能源動力、大數據云計算、自動控制系統、人工智慧等。另一方面,在欠發達地區、落後產業和大部分行業中依然是以重複性簡單勞動和低附加值的勞動為主;資源匱乏、產業結構落後的區域難以形成有效的經濟增長動力;消化能力低、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差的部門產業附加值比較低。

  對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和黨長期堅持的改革思維是一脈相承的。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以科學發展和新發展理念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表明黨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並沒有捨棄發展的速度規模,這不僅自覺遵循了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更是充分結合了我國現實國情。

  二、  生產關係視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支配和制約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關係。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國生產關係的變化。首先,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基本得到了滿足;其次,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它們集中刻畫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我國生產關係始終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其中,公有制經濟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充分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充分調動了非公有制經濟在一般商品生產上的積極性,同時也讓公有制經濟有更多能力確保重要領域和行業的經濟安全,二者的有效結合解決了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公有制經濟才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實現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我國物質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物質文化需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社會的前提,因此,我們黨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謀利,我國「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必然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中心。在這一時期,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總量不足,社會中的絕大部分矛盾都是因為經濟規模低下產生的,體現效率性的經濟增長是首要任務。物質文化需要著重反映了經濟效率和個體基本生存的內容,我國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了當時的發展是不全面的。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完成,之後將進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期,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追求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成為全新議題,包括從物質文化需要轉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需要,從個體需要轉向家庭需要、集體需要和國家需要,這符合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發展訴求,即讓每一個個體充分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美好生活需要表明我國社會經濟問題不再重點關注「量」,而是突出注重「質」,尤其是公正問題,這更加彰顯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黨必將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黨審時度勢,根據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及時調整社會主要矛盾,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依據。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視角:在矛盾運動中把握「變」與「不變」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視角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變」與「不變」。

  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雖然既離不開生產力的量變,也離不開生產關係的日益變化,但根本上決定於二者的矛盾運動。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時,社會經濟穩定運行;如果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的桎梏,社會變革即將到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始終是人類不同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同樣適用於我國,這是第一個「不變」。另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又必然被應用於具體國家的具體時期,並轉化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著重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上。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來看,在國家經濟同一個階段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因此,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不一定會改變社會發展階段的總體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第二個「不變」。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經過長期努力奮鬥,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歷史性發展,生產力從落後邁向先進,在諸多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生產關係從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主轉向更高層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人民的基本共識。從我國社會經濟實踐的「變」來看,物質文化需要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生產力要求,變化了的生產關係必須和變化了的生產力相適應,這是國家制定大政方針的基本前提。

  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相關焦點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黨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顯然,新的判斷有重大調整。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亟需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進行深刻剖析和準確把握。從歷史、現實與理論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所遵循的歷史根源、現實條件與哲學基礎,為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新的理解框架。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是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變化的科學認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觀點。 一、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 理解社會主要矛盾,首先要理解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係,從社會基本矛盾出發來理解社會主要矛盾。
  •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其次,從理論內涵來看,要從理論上弄清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的各自內涵及它們的聯繫和區別,並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等的諸多矛盾。再次,從歷史回溯來看,通過對過渡時期、改革開放後及黨的十八大之後在社會主要矛盾認識上的變化總結,有助於我們更加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為了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我們有必要從現實依據、理論內涵、歷史回溯和實踐把握等四個方面作一些必要的考察。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表述的現實依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符合當前我國實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首先,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
  • 提高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自覺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不僅僅是因為生產力發展了,也不僅僅是由於生產關係變化了,而且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變化的必然結果。
  • 人民智庫|70年來,黨是如何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論斷的現實邏輯有何新變化?其實,黨的八大決議本身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上述主要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就是承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背後更深層次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現實意義
    原標題: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
  •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昭示深刻變革
    原標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昭示深刻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的關鍵時刻,深刻洞察中國國情的深刻變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新判斷。
  • 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判斷不僅揭示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和經濟社會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同時為我們党進一步明確新時代的目標任務,與時俱進地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優化政策體系和提高政策質量提供了時代基石。
  • 程恩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
    馬克思的經濟思想科學地闡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本原理,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弊端及其理論,原則性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及其理論,是人類經濟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對於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新境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
  • 2015考研政治:熱點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一、知識點精析  1.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三要素分別為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勞動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悟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之所以如此強調,是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它對黨和國家工作會提出許多新要求。
  • 【公基常識小考點】社會基本矛盾
    (一)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1.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 表示人和自然的關係。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 勞動資料;(2) 勞動對象;(3) 勞動者。勞動資料裡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 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 中央黨校教授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判斷 新時代呼喚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經濟熱點·新時代看新發展①) ——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本報記者 吳秋餘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30日 17 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這一重大新論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2019事業單位招考公基政治知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本文整理2019事業單位招考公基政治知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唯物史觀中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該部分內容主要以間接考查為主,此外,部分知識點也為毛概中特的學習打基礎。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理論上,運用馬克思主義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係、生產力決定矛盾轉化的變化規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經驗、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精髓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實踐上著重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說明社會發展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
  •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因此,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生產力可以理解為是勞動者的本質能力,這種能力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將得到充分地釋放和尊重,把個人的本質能力凝聚成為建設動力,有助於優化社會交往結構,建立適應於時代需求的新型生產關係。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 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
    提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判斷。深刻把握這一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對於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時代基本特徵、主要任務、發展要求,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