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

2020-12-13 央廣網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黨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顯然,新的判斷有重大調整。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切入,有利於我們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轉化的準確把握。

  一、 生產力視角: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生產力是判斷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馬克思曾經說過:「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生產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飛躍,「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成為過去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科學研判世界經濟格局和增長趨勢,結合新一輪科學技術發展,全面深化對生產力的認識和布局,提出「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同時要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來看,黨提出從「落後的社會生產」轉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有科學依據的,是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的及時回應。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我國過去的生產力水平落後是多方面的,比如,勞動者技能和經驗還不成熟、經濟增長依靠大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投入、生態環境遭受汙染破壞較重、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國際競爭力低下,等等。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生產力快速提升。生態環境改善對生產力的保護和反哺作用明顯,可燃冰、頁巖氣等資源開採技術居於世界領先,人工合成材料、風能、核能等不斷取得新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市場更穩、企業更活,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領銜創新性國家建設。在穩居世界經濟第二大經濟體的基礎上,我國於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

  當前,如何更好更快地促進社會生產已經成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任務,這著重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努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即結構性問題;又要努力解決發展的不充分,即規模性問題。一方面,我國在東部發達地區、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特種行業中擁有諸多「大國工匠」和熟練工人;資源稟賦較強、產業結構層級較高的區域吸引了資金、技術、政策等生產要素;吸收速度快、研發投入多、創新能力強的區域能夠充分利用新科技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升生產附加值,比如新能源動力、大數據云計算、自動控制系統、人工智慧等。另一方面,在欠發達地區、落後產業和大部分行業中依然是以重複性簡單勞動和低附加值的勞動為主;資源匱乏、產業結構落後的區域難以形成有效的經濟增長動力;消化能力低、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差的部門產業附加值比較低。

  對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和黨長期堅持的改革思維是一脈相承的。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以科學發展和新發展理念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表明黨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並沒有捨棄發展的速度規模,這不僅自覺遵循了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更是充分結合了我國現實國情。

  二、 生產關係視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支配和制約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關係。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國生產關係的變化。首先,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基本得到了滿足;其次,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它們集中刻畫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

  我國生產關係始終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其中,公有制經濟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充分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充分調動了非公有制經濟在一般商品生產上的積極性,同時也讓公有制經濟有更多能力確保重要領域和行業的經濟安全,二者的有效結合解決了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公有制經濟才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實現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我國物質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物質文化需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社會的前提,因此,我們黨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謀利,我國「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必然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中心。在這一時期,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總量不足,社會中的絕大部分矛盾都是因為經濟規模低下產生的,體現效率性的經濟增長是首要任務。物質文化需要著重反映了經濟效率和個體基本生存的內容,我國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了當時的發展是不全面的。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完成,之後將進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期,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追求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成為全新議題,包括從物質文化需要轉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需要,從個體需要轉向家庭需要、集體需要和國家需要,這符合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發展訴求,即讓每一個個體充分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美好生活需要表明我國社會經濟問題不再重點關注「量」,而是突出注重「質」,尤其是公正問題,這更加彰顯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黨必將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黨審時度勢,根據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及時調整社會主要矛盾,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依據。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視角:在矛盾運動中把握「變」與「不變」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視角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變」與「不變」。

  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雖然既離不開生產力的量變,也離不開生產關係的日益變化,但根本上決定於二者的矛盾運動。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時,社會經濟穩定運行;如果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的桎梏,社會變革即將到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始終是人類不同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同樣適用於我國,這是第一個「不變」。另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又必然被應用於具體國家的具體時期,並轉化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著重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上。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來看,在國家經濟同一個階段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因此,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不一定會改變社會發展階段的總體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第二個「不變」。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經過長期努力奮鬥,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歷史性發展,生產力從落後邁向先進,在諸多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生產關係從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主轉向更高層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人民的基本共識。從我國社會經濟實踐的「變」來看,物質文化需要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生產力要求,變化了的生產關係必須和變化了的生產力相適應,這是國家制定大政方針的基本前提。

  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盧江 單位: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基地)

相關焦點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
    40年來,我國社會的需求和生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生產力有了歷史性飛躍,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與之相比較,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不斷彰顯著中國特色,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在世界的東方大國高高飄揚。此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成為黨和國家政策的總依據,並且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加明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內在過程,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 程恩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我們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
  •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根據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觀點,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基於生產力的提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關係優化,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優勢在生產力發展中得到鮮明體現。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在私有制條件下是無所獲的,無產階級儘管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生產結果並不屬於勞動者本身,唯有消滅私有制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生產力才能在勞動者的獲得成果中體現出價值。
  • 2015考研政治:熱點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3.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產生、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產生、性質和狀況(發展變化);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它相適應,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是遲早要變化的。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五個基本」到「三個基本」,十九大報告...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提出了「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前者主要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後者主要回答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準確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長期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準確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變革。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新格局新探索新視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三個維度
    一、歷史與現實維度——現實為理解歷史提供了前提  十九大報告深刻回答了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方向,為更好地理解黨史、國史乃至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供了前提。
  • 2019事業單位招考公基政治知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的對立雙方。它們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係起著決定作用。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係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係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它的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 提高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自覺
    作者: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田鵬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
    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和深刻意蘊,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們黨召開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作出分析和思考。
  • 開闢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新境界
    在社會歷史研究中,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及其物質實踐出發,分析了包括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得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必然趨勢,解開社會歷史之謎。在此過程中,他從不同角度審視人類歷史進程,形成了多維理解。
  • 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創新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對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其中包括: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重大論斷;提出了統領「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歷史使命理論;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理論 ;提出了關係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判斷和論斷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布局、新觀點、新要求;最為重要的是,提出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張佔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全會通過的《決定》,是一篇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芒的重要文獻,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創新發展,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內在聯繫和互動關係。
  • 關於我國發展起來後使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十九大報告提出一個非常重大的政治論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論斷是十九大報告中所有論斷的立論基礎。這個論斷為我們提供三個重大信號:第一,「經過長期努力」,講的是進入新時代的根據;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講的是進入新時代的主題。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繼1956年黨的八大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規範表述以來,執政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再次改變。
  • 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貫穿於歷史發展的始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同樣要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化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