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現實意義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一重大判斷,不僅為新時代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而且為實施新時代「兩步走」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撐。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79年中央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明確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之後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這個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黨的十九大做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邏輯起點,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升華。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矛盾的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和提高。今天的中國,不僅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連續多年保持第一製造大國地位,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但發展當中依然存在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矛盾的另一方面表現為人民生活需要也同樣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再局限於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強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軟需求」。如此矛盾兩方面對立統一,社會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必然演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要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進一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新要求,還必須看到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中蘊含的「不變」,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放到首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個「不變」是解決好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的前提和基礎,不能因「變」而忘記了「不變」。

  在新時代新徵程上謀劃「五大建設」,必須把發展重點放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個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上。為此,要堅決摒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質量、低效率的粗放式的傳統發展方式,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下大力氣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做好結構調整的「加減乘除法」,繼續加強實體經濟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完善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最終形成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新的發展方式。要長期堅持、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汙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作者:韓保江,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相關焦點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黨的八大認識的基礎上,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一步表述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4]。由此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誌著我國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從過去落後的社會生產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美好的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亟需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進行深刻剖析和準確把握。從歷史、現實與理論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所遵循的歷史根源、現實條件與哲學基礎,為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新的理解框架。
  • 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判斷不僅揭示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和經濟社會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同時為我們党進一步明確新時代的目標任務,與時俱進地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優化政策體系和提高政策質量提供了時代基石。
  •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首先,從現實依據來看,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新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產」新表述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狀況,是立足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主要從經濟領域及社會領域兩個方面對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的正確判斷和把握。
  •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為了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我們有必要從現實依據、理論內涵、歷史回溯和實踐把握等四個方面作一些必要的考察。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表述的現實依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符合當前我國實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首先,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 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
    提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判斷。深刻把握這一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對於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時代基本特徵、主要任務、發展要求,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悟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之所以如此強調,是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它對黨和國家工作會提出許多新要求。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理論上,運用馬克思主義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係、生產力決定矛盾轉化的變化規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經驗、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精髓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實踐上著重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說明社會發展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
  •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昭示深刻變革
    原標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昭示深刻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的關鍵時刻,深刻洞察中國國情的深刻變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新判斷。
  • 人民智庫|70年來,黨是如何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年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展現出清晰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是什麼?
  • 中央黨校教授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判斷 新時代呼喚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經濟熱點·新時代看新發展①) ——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本報記者 吳秋餘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30日 17 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這一重大新論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依據,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意義,是深入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基石。
  •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 邱柏生:試解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內涵和特徵
    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理解社會發展不斷傳承「接力棒」的基礎上,我們再領會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表現,可以獲得更清醒的認識。
  •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足新時代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就是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斷,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點新內涵新變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 十九大報告學習心得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的重要意義心得體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特徵,是對我國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我們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同時立足專員辦工作實際,凝心聚力、開拓創新,譜寫新時代財政監管工作新篇章。
  •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遴選公選筆試面試角度精選解讀十九大文章)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作者李君如是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在黨的歷史上,十九大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習近平同志在大會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必須聯繫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
  • 關於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系統觀點及其理論思考
    具體來看,《報告》中在不同部分論及社會治理的多達十餘處,提出了至少如下六個方面的重要觀點: 第一,明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目標和指導思想。《報告》最鼓舞人心的地方在於宣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宣示中國共產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