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杰|談敦煌壁畫臨摹中的白描畫稿

2020-12-23 騰訊網

線描是中國繪畫的一種重要造型手段,不管是中國畫、壁畫和民間繪畫,都離不開線描這種至關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是中國繪畫塑造藝術形象的骨架,同時,線描本身又有特殊的獨立的審美內涵和藝術價值。繪畫線描和漢字書法有著緊密的聯繫,受到中國書法的啟示和影響。中國繪畫的線描有悠久的歷史,在晚周和秦漢的帛畫中線描已經很成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又得到了發展,呈現出不同的風採。在以後的時代,隨著繪畫內容的擴展和塑造形象的逐漸深入,線描藝術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變化,所以美術史上曾有過「十八描」之說,其實也就是指線描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的意思。

(右)第66窟 觀音菩薩 佚名 (左)第172窟 觀音菩薩 佚名

敦煌壁畫繼承了漢晉造型藝術的優秀傳統線描技法,並進行了新的創造和發展。研究敦煌壁畫的創造過程,同研究和掌握壁畫線描的特色是分不開的。從壁畫線描的功能講,有起稿線、定形線、提神線和裝飾線。起稿線是指壁畫作品第一步起稿中用粗略的線描勾畫出所繪物象的大概形象。然後要對每個物象進行準確、肯定、細緻和深入的描繪,這次線描就是定形線。這道線一描,形象就不能再改動了,所以定形線就要特別講究,不能草率。一千年間的敦煌壁畫有三種不同形態的定形線:早期,即十六國北朝時代,主要為鐵線描;中期,即隋唐時代,主要為蘭葉描,晚期,即五代、宋、西夏、元時代,主要為折蘆描和以多種線描塑造同一物象的靈活多變描法。第三種功能線是提神線,是在壁畫定形上色後,或因色彩覆蓋後底線模糊不清,或因一些重要部位需要強調,以及人物頭部開臉傳神等而用較深的墨線再一次精確的刻劃。提神線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是一道關鍵性的工序,與作品成敗關係密切。此外,為了使畫面豐富有變化,有些形象需要用多層線描來充實和裝飾,這就是裝飾線,一般在圖案、器具和服飾上用的較多。

敦煌壁畫不同於案桌上的絹、紙繪畫和手卷,畫面宏大,所繪物象形體也大,有些線描長達數尺,毛筆所含墨汁和筆力不能一次運行到底,必須象接力賽一樣,一筆力盡再接一筆。要做到接頭巧妙,不露痕跡,氣脈暢通,天衣無縫,雖然是幾筆連接,但要看起來是一氣貫通,這種線叫接力線。還有一種線描也是難度較大,那就是飛天飄帶上下展卷形成的弧線,一筆蜿蜒穿過是不行的,必須兩頭起筆,中間交合,接茬處微露交叉虛線,但起伏波動氣勢,渾然一體, 這叫合龍線。還有一種表現人物手腳造型的特殊描法,畫手腳指,指背一筆,然後兩次筆毫旋轉畫出突出指甲的圓渾的手腳指頭,這叫旋轉線。這幾種線描方法是古代壁畫匠師在描繪大型壁畫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解決特殊具體問題的描繪方法。這些描法也要求畫家必須具備高超和嫻熟的線描功夫,否則就會因中途停滯、疲軟等差錯而破壞畫面形象的整體氣勢和形象力度。

敦煌研究院經歷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三個階段。在這裡工作的幾代美術家們,承擔著臨摹壁畫,宣傳介紹敦煌藝術,研究和弘揚民族傳統的重任。幾十年來,在臨摹研究中掌握了壁畫藝術的創作過程和繪畫技巧,對壁畫線描這個重要的藝術技法有著深切的體會。

在臨摹過程中,線描稿是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有了準確的線描稿,就為後面在宣紙和高麗紙上拷貝、上色和渲染直至完成奠定 了良好的基礎。在研究線描過程中,我們要掌握千年壁畫中幾種線描的典型樣式,同時必須關注它在各個時期各個畫家的不同風格中的線描變化。比如,鐵線描是和西漢馬王堆帛畫、沂南東漢畫像石、南京西晉磚刻畫、東晉絹畫的線描一脈相承的,這種線描粗細均衡,圓潤流暢,與敦煌早期壁畫表現慈祥、溫順、諧和、嫻靜的菩薩性格和追求安靜恬淡的境界是相適應的。隋唐時代主線為蘭葉描,它是從鐵線描演變而來的,豪放飄逸,形似蘭葉。有人說這種描法始於吳道子,其實在隋代和隋代以前的壁畫中已逐漸形成,因為這位畫聖在長安和洛陽的寺觀中作壁畫三百餘堵,用筆雄放,粗細交互,富於運動感,形似蓴菜的描法在首都一帶影響較大,因而把蘭葉描創始者的桂冠給了他。敦煌石窟隋唐三百年間的壁畫均以蘭葉描為主,可見吳道子一派畫風,早已西出陽關。五代宋初曹氏畫院時期,基本上繼承了這一傳統,但失之粗率。回鶻、西夏、蒙元時期,壁畫線描最為突出的是折蘆描,這種描法來自中原石恪、李公麟、梁楷一派,尖筆撇捺,轉折勁利,稜角畢露,顯然是用硬毫毛筆,對西北來說,可能與西夏人用較硬的黃羊毛做筆有關。折蘆描中的停頓轉折,輕重虛實掌握的恰到好處。在臨摹中掌握線描時代特徵是體現風格的重要環節,同一種線描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都是鐵線描,有的如「行雲流水」,而有的則「屈鐵盤絲」,北魏的鐵線描用得穩,西魏的鐵線描用得活。有時同--位作者的鐵線描還會出現不同的面貌,臨摹時就必須掌握這種變化,靈活運用。

第196窟 牢度叉鬥聖變 李承仙 霍熙亮 李復 臨摹

臨摹時,不但要掌握規律和特色,還必須把握線描的要領,一般是要做到握筆緊,落筆穩,有壓力,速度快,這樣描出的線才能氣脈相聯,流暢有力。對接力線、合龍線、旋轉線這樣一些特殊技巧,必須反覆練習,把握準確,一氣呵成。除了這些通過臨摹實踐中掌握的規律,還有一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就是中國線描出自書法,描線時運筆,就是運力、運氣,運力、運氣就是運情。中國的繪畫和書法都是感情的產物,線中的抑揚頓挫、輕重疾徐,就是感情的波動和節奏。敦煌壁畫的線是充滿審美感情的產物。

敦煌研究院這些線描畫稿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敦煌的美術家們在臨摹工作中所付出的研究功夫和辛勤勞動,還可以感受到敦煌研究院的幾代美術家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敦煌壁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在臨摹中不僅要注意構圖和各種動物、植物、器物、山川、建築的結構質感,還要特別注意對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狀態的刻劃。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傳神佳作,臨摹線描中必須表現出原作的高超水平。畫家李其瓊臨繪的第220窟「帝王及侍臣」,關友惠臨繪的第17窟「供養比丘尼像」和「近侍女」,霍熙亮的第244窟「 曹元德供養像」,李其瓊的第346窟「武土射箭」等畫稿都描繪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徵。敦煌壁畫中的神靈仙佛形象是以世俗人物形象為藍本的,對他們的刻劃也必須做到栩栩如生。關友惠、何治趙的第158窟「比丘舉哀」,史葦湘、霍熙亮的第36窟「龍王赴會」,楊同樂的第36窟「文殊菩薩」,歐陽琳的第263窟「 說法圖」,孫儒侗的第285窟「說法圖」,李其瓊的第323窟「菩薩像」,史葦湘的第3窟「持瓶飛天」,陳之琳的第401窟「菩薩」,常沙娜的第370窟「十一面觀音」, 霍熙亮的榆林窟第15窟的「南方天王」,關友惠的榆林窟第25窟「坐佛像」,李振甫的第220窟「新樣文殊」, 李復的榆林窟第2窟「水月觀音」和第25窟的「北方天王」等畫稿在刻劃人物的神態時也都考慮到他們的身份和在特殊時空中的具體心理狀態。

我在敦煌五十多年間,先後臨摹了數百幅壁畫,對線描、暈染和傳神也做過深入的研究,在線描中我比較注意人物形象的整體感,線描的力度、氣勢和韻味,注意用線來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和神情變化。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曾在臨摹過程中對多種不同風格的線描進行過反覆練習和實驗,以求達到熟練掌握、得心應手的地步。在我臨的第194窟「帝王禮佛圖」,「各國王子圖」、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圖」,第130窟「樂庭環供養像」,第159窟「普賢變」和「文殊變」,第328窟「供養菩薩」等線描稿中也都可以窺見一斑。

作為美術家向民族傳統學習,臨摹仍然是一種研究提高的重要手段。科學技術固然要重視,但人類藝術創作中的心靈感受和切身體驗還是無法替代的。

來源:旃檀精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現狀臨摹的實踐探索
    敦煌壁畫的現狀臨摹法從徒手起稿到幻燈機放稿,直到運用現代科技介入,利用高清數字攝影,電腦拼接列印,在繼承傳統臨摹的基礎上,儘可能減少了原壁畫圖像信息的細節缺失和誤差遺漏,繼續朝著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探索。
  • 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在古代寺觀及洞窟壁畫的傳統中才有這樣的組織,而對於文人畫家而言,是絕無僅有的。當時已是譽滿域內的大畫家,大千先生為什麼要毅然拋棄都市閒適的文人生活,而到敦煌去尋夢呢?據他自己說:「談起敦煌面壁的緣起,最先是聽曾、李兩位老師談起敦煌的佛經、唐像等,不知道有壁畫。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到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講他到過敦煌,極力形容有多麼偉大。
  • 是什麼讓幾代敦煌研究院人在大漠中堅守?
    從上世紀40年代起,常書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歷經妻離子散、命運浮沉的種種不幸和打擊,義無反顧地組織大家修複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臨摹了大量壁畫精品,並多次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世人介紹敦煌藝術,培養了一大批敦煌藝術專家和研究學者。
  • 井上豪:西域壁畫中的粉本與使用方法
    古代的佛畫中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法隆寺壁畫中粉本的使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敦煌壁畫等也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可見在佛教美術的世界裡粉本的臨摹並不一定意味著省力化。本文的研究聚焦西域壁畫,思考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裡存在的粉本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意義。
  • 文創測評︱當千年壁畫成為動畫新番,雲遊敦煌的體驗如何?
    製作:情懷與技術兼備 如今,我們能在手機上看到敦煌動畫劇,能隨時看到還原度極高的敦煌壁畫,其實是一份曠日持久的戰果。76年前,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帶領段文杰、史葦湘、李其瓊等一批畫家奔赴西北,為保護及研究敦煌壁畫,終日在石窟中臨摹。
  • 津門名閨邵芳,陳少梅入室弟子,第一位到敦煌臨摹壁畫的女畫家,遠赴...
    1944年2月,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敦煌莫高窟旁成立,邵芳禁不住敦煌藝術的誘惑,5月23日啟程,帶車輾轉到了千佛洞,她本想自費臨畫,不料藝研所所長常書鴻看了她的畫作,決定聘任她為研究員,她順理成章成為第一位到敦煌臨摹壁畫的女畫家。
  • 《圖說敦煌》:臨摹敦煌254窟《捨身飼虎》是為了什麼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遊客不遠萬裡來到這裡旅遊參觀。2018新年伊始,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陳海濤、陳琦德新書《圖說敦煌——二五四窟》。書中結合大量高清壁畫圖片、線描圖以及示意圖,以新的視角、新的媒介,對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特窟進行了現代闡釋。
  • 張大千藝術展亮相國博 《華山雲海圖》、敦煌臨摹壁畫等作品展出
    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今日(1月16日)起至3月4日,百餘幅張大千藝術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展出,以此展現這位國畫大家一生各階段重要創作。據悉,這是國家博物館2018年首個專題展覽。
  • 新海南獨家專訪|趙聲良:「一帶一路」上的敦煌人
    敦煌人,敦煌心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侵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這促使不少學者與藝術家們紛紛將目光投向西部的文化遺蹟。敦煌採風第一人並不是張大千,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畫家其實是李丁隴。實則3年後,1941年,張大千才帶領他的弟子來到敦煌,臨摹敦煌各個時期的筆畫作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 敦煌壁畫「動畫」記
    「敦煌動畫劇」海報。「敦煌動畫劇」觀賞頁面。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
  • 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都督夫人禮佛圖》在盛唐時期,繪製於敦煌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縱34釐米,橫315釐米。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
  • 中日畫家夫妻「紮根」莫高窟:臨摹壁畫冀海外展覽
    楊豔敏 攝中日年輕畫家夫妻「紮根」莫高窟:臨摹壁畫冀海外展覽中新網蘭州8月10日電 (閆姣 馮志軍 高瑩)8月初,在甘肅敦煌莫高窟一間堆砌著畫筆、顏料及壁畫臨摹品的畫室裡,36歲的竇偉和與他同齡的日本妻子饗場悅子互不幹擾,各自忙碌完善著自己的畫作,偶爾也就不同的繪畫技巧「切磋」一番。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由於本人曾長期在莫高窟工作,一直從事彩塑臨摹研究,也從事過壁畫臨摹以及石窟文物的重修和修復工作,加上多受教於前輩和同事【注1】,對這個問題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 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記述了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開鑿洞窟、繪製壁畫、塑造佛像、裝飾窟簷等程序。
  • ...敦煌壁畫古法臨摹體驗」入選「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
    近日,在浙江寧波舉辦的2020港澳青少年遊學推廣活動暨內地遊學聯盟大會上,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報送的敦煌市莫高裡工匠村——非遺保護傳承基地的遊學產品「敦煌泥塑,敦煌壁畫古法臨摹體驗」成功入選國家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這也是甘肅省唯一入選的研學產品。
  • 一個敦煌新石窟的營造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當時的名稱是敦煌石窟藝術工程,敦煌研究院指出敦煌石窟是指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和東千佛洞,容易混淆視聽。後來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長建議叫『現代石窟』,我說好,就用這個,非常感謝段院長。」常嘉煌說,他在2017年把「敦煌現代石窟」改名為「敦煌當代石窟」,當代和現代的區別以時間劃分不同,當代是指目前所處的時代,為此他做了很多理念和內容上的調整。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敦煌壁畫中的古人遊戲:兒童最早玩舉重相撲
    全書縱橫互證,古今兼顧,對敦煌壁畫和文獻中保存和記載的遊戲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探討,將敦煌古代遊戲放入中國遊戲文化傳統的大背景中,佐以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宏觀把握,微觀探析,鮮明地突出了敦煌古代遊戲的多樣性、獨特性和趣味性。往事越千年,通過了解這些遊戲項目,讓今天的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敦煌古代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閒適智慧的審美情趣。
  • 動畫片《九色鹿》場景設計:畫稿2萬張 凝練成24分鐘
    原標題:臨摹23天,畫稿2萬張 凝練成24分鐘動畫片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有幅《鹿王本生》 圖。「這是北魏本生故事中最早的橫卷式連環畫之一,講的是鹿王行善並規勸人們行善的故事。」75歲的馮健男翻出一些泛黃的摹本。
  • 青藏高原「小故宮」:六百年前壁畫「修舊如舊」 被首次臨摹
    【解說】瞿曇寺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逯海章表示,寺內約1700多平方米的壁畫繪於明清,以佛傳故事為主,在西北首屈一指,因為敦煌壁畫繪畫時間最晚至元代,因此學界稱「前有敦煌,後有瞿曇」。之前,瞿曇寺壁畫出現了起甲、空鼓、酥鹼及鳥糞汙染等病害,如今壁畫修復已歷時三年,預計在2021年10月全部修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