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人對胡同的特殊情結,到底能多深,有人說,胡同裡曾每天上演的煙火氣,足以讓每個開封人命犯相思,有人說,胡同是這座城貫穿千年的脈搏。遊走其間,彷佛觸摸到了這座城令人驕傲的人文氣質、情調格局。開封,唯一一座中軸線千年未變的城市,胡同的存在,為這裡保留下了錚錚的骨氣,倔強的脾氣。
開封市區內有不少具有濃鬱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對古城開封而言,胡同就是它的脈絡,是古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更是歷史變遷的有力見證。也許,不經意間還會發現,老開封的鄰居都是些了不得的大人物,皇城下生長的都是驚豔了歷史時光的明珠。
「七十二胡同」並不準確,它只是個概數。開封有位先生叫「郭曉福」,他根據史志記載對開封百餘年來胡同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核查,製作了一份胡同名錄: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開封府城九隅共有胡同58條,民國時期(公元1940年前後)開封市五區(含禹王臺區部分)共有胡同78條,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元1952年前後)及1985年調查開封城區四區所轄胡同各區增減雖略有變化,但總數都是63條。
但是近年來,隨著城市拆遷改造加快,胡同總數亦在陸續減少。開封胡同的命名大體有7種類型,都有一定的來源依據。
以家族命名的,有北劉府胡同、南劉府胡同、高家胡同、惠家胡同、侯家胡同、屈家胡同、王家胡同、劉家胡同、大黃家胡同、小黃家胡同、啞覺(巴)胡同;
以生產作坊命名的,有油坊胡同、南爐房胡同、打線胡同、醬醋胡同、炭場胡同、黑墨胡同、旋匠胡同、爐房胡同、南陶胡同、北陶胡同、當鋪胡同、燒雞胡同、前炒米胡同、後炒米胡同、蔡(菜)胡同;
以景物命名的,有椿樹胡同、林蔭胡同、秀水胡同、翠花胡同、如意齋胡同、馬齒莧胡同、水車胡同、繡球胡同;
以吉祥仁愛命名的,有三光胡同、明照胡同、新豐胡同、福壽胡同、博愛胡同、朝陽胡同、南仁義胡同、北仁義胡同、狀元胡同;
以堂廟命名的,有教經胡同(原挑筋胡同)、裴場公胡同、太白胡同;
以官衙命名的,有法院胡同、西司胡同、財政廳胡同;
以時代命名的,有三民胡同、解放胡同等。
每一個胡同名字的來歷,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比如下面這個胡同:油坊胡同。
自由路東段路北一側中間,向北有一條胡同,北至東半截街西口,長約270米。胡同北口原有三聖廟一座,因與北書店街北頭的三聖廟門街相區別,這裡被稱做南三聖廟街。清光緒年間此廟尚存,後不知毀於何時。關於「三聖」,民間傳說不一,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為一說;伏羲、文王、孔子為又一說。據人回憶:清末景文洲汴綢店設在三聖廟門街,曾重建北三聖廟,供奉的是關帝、火神和財神。至於南三聖廟,由於清末已毀,亦未重建,所祀三聖究為何人?已無確切記載。
到了民國初期,有山西人在此街開榨油坊,生意十分紅火,且三聖廟已毀,乃改稱油坊胡同,是一條以行業命名的街道。至於小小油坊,緣何能用以命名街道?一來油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家家戶戶都離不了;二來山西幫商人當時在開封經營各類生意的人多,財力雄厚,是個大幫。他們建造的山陝會館,無論是建築規模或華麗程度都遠遠超出其他各省會館即是證明。同時,當時山西油商幾乎壟斷了開封的食油市場,開封西門裡還有一條街叫做油坊街,最初也是因為山西人在該街開油坊而得名。開封本地的一些小榨油作坊根本無法與其抗衡。
《今古奇觀》書裡有一篇題目叫做《賣油郎獨佔花魁》的文章,說的是賣油郎用情專一,取得花魁芳心只是其一,賣油郎有一定經濟實力才是他行動的前提,於此也可說明當時油商的殷實。油坊胡同以及油坊街現在都已經沒有油坊了,但代表一定時期的時代背景,油坊胡同和油坊街的街名還是被保存、使用了下來。
南三聖廟街改名油坊胡同,已經完全與三聖廟脫離了關係。北三聖廟街雖然連景文洲汴綢店重建的三聖廟也早已無存,但街名仍在,只是利用諧音改聖為勝。如今三勝街、三勝前街、三勝后街街名仍在繼續使用,由此我們不難想像當年北三聖廟的規模一定是很可觀的了。
如果您來開封旅遊,逛完了宋都,吃完了夜市,還能去逛逛這些老胡同,你對古都開封的感悟可能比你去那些開封府、龍亭來得還要深些。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