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鋼筆是人們最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文藝而莊重。用它,流暢地划過紙張,記錄下了文字,也記錄下了歲月裡的點滴。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上衣口袋別一支鋼筆,是很多人的夢想。
可如今,鋼筆早已淡出人們視線。字裡行間尋找,能看到的使用者,幾乎只剩學生群體。修鋼筆的匠人也成了「即將消失老手藝」的最後堅守者。
喜歡硬筆書法的人常說,只有用鋼筆,才能練出一手好字。因為,在他們看來,它是有「表達感」的工具。或許正是因此,在哈爾濱,記者才能找到這樣一群執著於鋼筆書寫的「懷舊者」:他們或默默守護著筆尖划過紙張的流暢感;或痴迷於鋼筆呈現出的字跡魅力;或把鋼筆當做一件承載特殊記憶的藝術品去欣賞……
「鋼筆爺爺」擺地攤二十餘載堅持修鋼筆只為守護「老手藝」
焦茂明。
76歲的焦茂明,在哈市南崗區紅軍街靠近哈爾濱火車站一側的地下通道附近「小有名氣」,只要跟小商小販或保潔人員一打聽「那個修鋼筆的老頭」,幾乎沒人不知道。在他們眼裡,鋼筆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更別說能有多少人來修筆了,因為覺得「新奇」,所以格外留意老人的一舉一動。
「我不圖賺多少錢,只為守住這門老手藝,給還有需要的人提供一點兒便利。」焦茂明老人說話時面帶微笑,但眼裡卻划過一絲悲傷。話音剛落,他立刻補充道:「其實這些人,現在已經很少了。」
據說,老人寫了一手好字。他曾在企業工作,有鉗工手藝,1995年退休後開始自己琢磨著修鋼筆。「那時,我買了很多鋼筆,自己拆裝,一點點摸索經驗。後來,覺得技術成熟了,就到早夜市擺攤,給人修鋼筆。」老人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使用鋼筆的人還很多,所以修鋼筆的人也不少,在早夜市出售鋼筆兼修筆最多時,一天能掙上百元。可現在擺攤一個月,收入也不過一兩百元。「用鋼筆的人少了,修鋼筆的人也『銷聲匿跡』了,連手藝人也都不多見了。」老人之所以選擇在火車站附近擺攤,也是因為這裡人流量大,可以讓過往的人知道「原來哈爾濱現在還有人在修鋼筆」。只是,他歲數大了,不能天天在這裡擺攤,要找到他,有時得碰運氣。
說到「還有哪些人會來修鋼筆」,老人說,除了個別鋼筆發燒友以外,醫生、老師、學生等需要大量書寫的行業中,還有人對鋼筆有著特殊的眷戀。最讓老人意外的是,鋼筆發燒友中,不僅有曾經把鋼筆當做書寫工具的中老年人,還有伴著電腦、手機、中性筆長大的年輕人。
電氣工程師愛用鋼筆書寫應聘時意外「被關注」獲印象加分
張樹波。
56歲的張樹波,就是一個堅持用鋼筆書寫的人。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家住道外區,在工地上做工程監理。因為工作中需要用筆大量記錄信息,加之童年時對鋼筆有種特殊情結,所以他直到現在還鍾情於把鋼筆當做書寫工具。
「我讀小學、初中時,老師給我們灌輸的思想是,誰寫字漂亮、有筆鋒,就能體現其文化水準。那時,為了寫一手漂亮的好字,很多人都在練龐中華字帖。當時社會上還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在上衣口袋裡插一支筆的是中學生,插兩支筆的是大學生,插三支筆以上的肯定是修鋼筆的師傅……」說起鋼筆,張樹波滔滔不絕。他說直到現在,在自己的傳統印象裡,寫正式一點兒的東西還必須得用鋼筆。「原子筆的筆尖太滑,寫出來的字,總讓人感覺有些流氣;中性筆或碳素筆,雖然在填表格、寫材料時允許使用,但在我心裡卻少了一份誠懇。我用鋼筆,一筆一划地認真書寫,一份敬畏之心從筆尖傳遞到紙上。」
張樹波說,當年他寫入黨申請書,就是用鋼筆寫的。他在工地上做工程監理,需要給施工工人繪圖進行現場指導,並寫下一些工作重點,這時也習慣使用鋼筆。他還有一個回家整理「工作日記」的習慣,一直堅持了三十幾年,如今已經寫了幾十本,幾乎都是用鋼筆書寫的。
鍾情於鋼筆書寫,還給張樹波帶來過意外收穫。2013年,張樹波到一家企業應聘,當時在現場提交了一份手寫簡歷,他拿出鋼筆書寫,引起了人力資源經理的注意。他們之間的話題就此展開,從鋼筆聊到了書寫習慣,聊到了自己寫「工作日記」的習慣,HR認為他是一個做事嚴謹、有板有眼的人,當即表示要錄用他。
「藏身」文教店裡的修筆匠人 修復老鋼筆幫一對夫婦留住「傳家寶」
在道裏區曼哈頓商城,還有一位「低調」的修筆匠人。他叫張國全,47歲,經營著一家文教店。
張國全在修鋼筆。
張國全和駱成。
要找張師傅也不容易,因為他不在店鋪前掛任何與「修鋼筆」有關字樣的指示牌,就連修筆用的工具和配件也都是藏在辦公椅的後面,很難被發現。
而且,如果你不是愛筆懂筆之人,或對鋼筆有啥特殊情感,張師傅還不願意修。「修鋼筆只是我的副業,我的愛好之一。」張國全說,他是一個喜歡面對挑戰的人,鋼筆越是出現疑難雜症,他越想把它修好。但使用鋼筆卻有一個前提,鋼筆是消耗品,像汽車一樣,需要定期保養。只有愛鋼筆的人,才能善待他修好的鋼筆。
張國全已經修鋼筆十八年了,只要看一看、摸一摸,他就知道鋼筆筆尖哪裡出了問題,有沒有對方自己修理過的痕跡。
「現在還能堅持用鋼筆的人,都是對鋼筆有特殊感情的」,所以無論鋼筆貴還是便宜,張國全都「一視同仁」。而且,每次修筆,修好後他都會附贈一個鋼筆「全身體檢」,讓使用者頓感比新的還好用。
因為修鋼筆,張國全和很多愛筆之人成了朋友。幾年前,一對小夫妻拿著一支只剩下筆尖和下半段外殼的鋼筆來找張國全,說是奶奶傳給父親、父親又傳給自己的鋼筆,現在奶奶和父親都不在了,這成了他們唯一的紀念。可是,因為筆尖摔壞了、筆囊堵了,他自己修,結果越修壞得越嚴重,只剩下了兩個零部件。「那是一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生產的『英雄100』,原廠配件已經找不到了。」張國全說,他幾乎找遍了自己接觸過的廠家和文教用品經銷商,才復原了那支鋼筆。「拿到筆的那一刻,小夥子當時就哭了。」還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拿著一支1953年購買的美國原產「犀飛利」鋼筆來找張國全修理。這支筆他用了一輩子,所以當筆修好後,老人竟激動地拉著張國全的手說「咱倆做朋友吧」。
大三學生熱衷鋼筆收藏和書寫 為護筆尖曾用兩年調整書寫習慣
「時代變遷,用鋼筆的人變少了,但愛鋼筆的人,一直都在。」說這話的,是在黑龍江大學就讀的大三學生駱成。24歲的他,從小就喜歡收藏鋼筆,而且是一個喜歡用鋼筆書寫的人。還是張國全的忘年交。
駱成在展示收藏的鋼筆。
據說,筆尖是一支鋼筆的靈魂,由於書寫者的握筆姿勢不同,會對鋼筆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或「傷害」,而駱成為了保護筆尖,竟然用兩年時間,反覆琢磨和改正自己的握筆姿勢。
「小駱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鋼筆發燒友,他為了了解鋼筆的知識,還專程去上海等地拜訪過知名修筆匠人。」張國全介紹道。
說起與鋼筆之間的故事,駱成追溯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上小學五年級時,和爸爸媽媽要的生日禮物就是一支盒裝鋼筆。」駱成說作為一個90後,雖然沒有生活在鋼筆的黃金時代,但是小時候卻常看家裡的長輩使用鋼筆。而且他還是一個文具控,打小就喜歡逛文具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鋼筆是從中學開始的。現在小駱手裡的名筆、老筆和對自己有紀念意義的鋼筆有上百支,其中不乏「萬寶龍146」、「派克大世紀」、「百利金M400」等。
除了收藏鋼筆,小駱更喜歡用鋼筆書寫。「鋼筆是一種有『表達感』的工具,它在紙上寫出的每一行寬度都是由人們施加到筆尖上的壓力大小決定的,你書寫的情緒,會體現在每一個字上,這就是鋼筆的魅力所在。」小駱說,除了用鋼筆書寫課堂筆記等等,他常會拿出自己心愛的好鋼筆,一邊書寫,一邊體會筆尖傳遞的軟、彈、順滑感,就像把玩一個心愛的物件。他說,也正是因為這樣,鋼筆吸引住了很多年輕人。
(來源: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