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螢火蟲》追蹤報導
昨日,本報以《探尋螢火蟲》為題,報導了沿溪鎮大光洞出現大量螢火蟲的新聞。報導刊發後,引發讀者熱議,更引發了「70後」「80後」的集體懷舊。
老家在瀏陽西鄉的徐建兵,看到報導後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花十多個小時畫出了一幅鋼筆畫:月光下,絲瓜藤上垂墜著開滿小黃花的絲瓜,螢火蟲「點著燈籠」在暗夜的幕布上,描繪出一條條光亮的軌跡。
「畫的就是我的童年。」徐建兵說,長大以後的他,十分懷念那蟬鳴蛙鼓的夏夜,那滿天閃亮的星鬥,還有艱苦環境中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
畫出「記憶裡的螢火蟲」
街坊們都表示「太像了」
昨日,淮川街道北正社區畜牧局宿舍小區,徐建兵將自己畫的螢火蟲鋼筆畫拿了出來。幾個街坊看後,連連表示:「太像了」「農村就是這個樣子的」……
這幅作品花了徐建兵十餘個小時,每一筆都非常精緻:畫面上,一排參差不齊的木柵欄上方,絲瓜藤攀爬纏繞,葉子層層疊疊,幾條絲瓜的背後,一輪圓月正探出頭來。在夜空裡,幾隻螢火蟲飛舞,和絲瓜的黃色花朵遙相呼應。
「為了表現螢火蟲的光亮,我增添了些彩色鋼筆的內容。」徐建兵說。他出生於1976年,老家在鎮頭鎮躍龍村。在他的記憶裡的,老家有一棟大房子,廚房門前有一口手搖井,搖井旁邊有塊水泥洗衣板,洗衣板下面是一束束美人蕉。他的母親在屋前屋後種滿了絲瓜、黃瓜,每到夏夜,瓜棚下就會出現許多如星光一般閃爍的光點,那就是螢火蟲出來了。
長大後,徐建兵離開了老家,在外地讀書,對螢火蟲的印象也漸漸淡了。後來,祖屋倒了,又重建了,童年的時光也越行越遠。如今,他回到老家也難得久留,更難看到螢火蟲閃耀的景象了。直到昨天,本報對於螢火蟲的報導再次勾起了他記憶裡的螢火蟲。
用畫留住兒時記憶
要讓女兒感受農村的美
「我畫畫時,想到了更遠。」徐建兵說,中午畫畫時,他的女兒回來了,徐建兵問她:「知道螢火蟲嗎?」她說知道,但沒見過。「女兒都已經14歲了,何止螢火蟲沒看過,她還沒看過風吹竹林的黃昏,也沒看過雄雞催起的晨曦;她不知道拎著小桶子捉魚的快樂,也沒體驗過挽著褲管爬樹的驚險;她從沒有經歷過插秧、雙搶、放牛、挑水、撿茶籽的艱難,不知道吃不上飯、穿不起衣,甚至用不了煤油燈的困苦。」徐建兵說,在和妻子商量後,他們決定:不管多辛苦,也要在老家安個家。
「這是他的情懷。」徐建兵的妻子說,老家的味道彌足珍貴,老鄰居的關懷倍感親切,兒時的風景和走過的路,都是不能丟棄的美好。
畫完畫後,徐建兵在這幅圖的左側下方認真提筆落款。幾年前,為了讓女兒感受父輩的痕跡,他在閒暇間畫了很多幅畫,重現老屋和兒時的山水,計劃給女兒裝訂成冊。如今,在看到諸多「70後」「80後」對螢火蟲的懷念後,他有了新的想法:「計劃多畫一些,不止為女兒,也為了其他的孩子。」徐建兵說,也許在他展示這些鋼筆畫時,孩子們能從他的畫中窺見父輩的童年,繼承父輩艱苦奮鬥的好傳統。
人物特寫
筆下再現老屋場景母親看後熱淚盈眶
2017年,記者就曾採訪過徐建兵,並以「筆下時光」為題,報導了這個喜歡鋼筆畫的瀏陽人。
那時,徐建兵拿起鋼筆,把自己印象中的祖屋畫了下來,推出了他的「老屋系列」。「老屋系列」一共4張,分別是徐家老屋的正面、側面、廚房以及門梁特寫。畫裡,老房子早已破敗、開裂,而廚房門前那口搖井,井旁的水泥洗衣板,還有那束美人蕉,都充滿了農村的味道。
「就是這樣子的!」徐建兵的母親看了後,熱淚盈眶。窗戶破爛、窗框掉落,正是以前日子的見證:房子破敗,冬日裡寒風凜冽,徐建兵的父親只能拿著木板一層層釘上去才能稍為暖和。
「老屋系列」得到親人們的肯定後,徐建兵愛上了鋼筆畫。他根據老人們的說法、古書上的圖片,畫下了許多老建築的圖畫。
「這是老一中大門的樣子。」在諸多老房子中,徐建兵畫了一張瀏陽一中的鋼筆畫。蔥蘢綠樹,文廟一派寧靜,百年如一。徐建兵筆下的老一中和很多瀏陽人心目中的一中印象一致,朱牆環抱,灰瓦飛簷,擁有歷史的厚重感和久經風霜的滄桑。
2017年2月11日,瀏陽老街石板巷開街,徐建兵也畫了一系列「石板巷印象」,黑白線條中,幡旗飄揚、木柵錚亮、小弄悠長,不僅畫出了建築的形,更畫出了建築的歷史和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