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狗的遭遇(知青雜憶之四)

2020-12-17 齊魯壹點

我打小就喜歡小狗、小貓之類的小動物,但從兒時到現在,由於家裡一直有人禁止或反對,故而未能養得成,只能逗逗別人家的過過癮。唯一的例外,是在知青點插隊時,自己相對說了算,將村裡老百姓不願養的一條小黃狗,領過來養了大半年。沒成想,這次養狗經歷,留給我的卻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記憶。

當我從老鄉家牽回那條約有半歲大的小狗時,它的樣子很是有些可憐巴巴的。這是一條很普通的鄉村土狗,毛色黃白相雜,瘦骨嶙峋,兩耳耷拉著,身上髒兮兮的。只有那雙溼潤的眼睛,透著溫順、良善,惹人愛憐。由於我平時常逗它玩玩兒、喂喂它,它對我也比較親近,全無敵意。那時我們知青點單獨開夥,剩湯剩飯肯定比老鄉家多,它在知青點吃的也就更飽、更好一些。因而,我想當然的認為它會樂於呆在這兒。誰知,白天在知青點吃、玩都沒問題,到了晚間,它卻總是想方設法的跑回主人家,去履行看家護院的職責。

為了使它晚間安心留在知青點,我想了好多辦法,均告無效。後來,乾脆找來一條鏈子把它栓住。到了晚上睡覺時,才發覺這個辦法麻煩更大。它幾乎整晚都在狂吠亂叫,試圖掙脫束縛回家。一連數天,天天如此。狗戀舊主呵!就衝這一點,我對於人們喜歡將漢奸、幫兇、打手之類的壞人,比喻為狗腿子、走狗什麼的,很是不以為然。因為,這類人可能有狗的仗勢欺人、搖尾乞憐等品性,但卻絕無狗的忠誠。從這個意義上講,將他們比作狗,反倒是對狗的汙辱。由於它始終不肯就範,知青點的其他夥伴煩了,紛紛抗議:「弄條破狗亂叫,還讓不讓人睡覺!告訴你別費心思,餵不熟的,乾脆宰了吃肉算了!」我怕惹起眾怒,只好任它來去自由。過了大約一個多月,它漸漸熟悉了新環境,加之回到舊主家常常受到驅趕呵叱,使它明白自己已經易主,便也慢慢安頓下來。

在知青點,或許是能看出別人不是那麼喜歡它,因而它跟我最親。無論下地幹活還是外出辦事,它總是不離左右的跟著我。有時外出不方便帶它,則要經過三番五次的驅斥,它才戀戀不捨、幾步一回頭地慢慢回去。我外出一回到知青點,它就撲上來又舐又嗅,以示親熱。有時晚歸院門關了,一聽到我的聲音,它也會飛速越牆而出迎接我。在我們並不那麼精心的餵養之下,它逐漸長大長壯,毛色也鮮亮潤澤了許多。

隨著它日漸長大,點上幾個饞嘴小子開始動起了歪心思。我們下鄉處於知青運動的末期,有了相對特殊的政策保護,吃飽飯是沒啥問題,但卻嚴重缺葷少腥。再加老百姓對知青一般都謙讓三分,平常的管理、要求也不似先前那般嚴格,因而在有知青的地方,偷雞摸狗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點上那幾個小子,就曾將一條不知是誰家的狗騙來,亂棒打死燉了吃肉。他們吃順了嘴,就試試探探地慫恿我,想吃了這條黃狗。其中有個平時跟我關係不錯、又高又壯的黑傢伙態度最為積極。在我幾乎要翻臉的堅決反對下,他們的陰謀暫時未能得逞。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條可憐的黃狗終於沒能逃脫他們的魔爪。那年冬天,快過元旦時,村裡經過上級批准,宰了一頭喪失勞動能力的老牛。為示對知青的關懷,分給我們六、七斤肉。拿到肉時,天色已晚來不及做,就先放在了夥房的一個盆子裡。誰知那晚夥房門沒關好,夜裡睡覺時我們隱約聽到狗咬撕打聲,也懶得起來看。第二天一早起來,發現盛肉的盆子打翻在地,肉已不見蹤影。從現場分析,作案者非狗莫屬。而那條黃狗遠遠躲在院子的角落裡,身上皮毛雜亂不堪,怯怯地看著我們,嘴裡發出低低的怨鳴。於是,大家不由分說地就把吃不上肉的怒火,全發洩在了無辜的黃狗身上。碰巧那天一早我忙著趕到公社開會,覺得大家踢打它一頓出出氣也就完了,沒想到他們真會下毒手取它性命。等我回到知青點,活狗已做成了熟肉。我不相信懂事的黃狗會吃自家的肉,心疼難忍。一個平時也比較喜歡這狗的知青,悄悄告訴我,殺狗時發現它的胃裡空空如也,只有一縷狗毛狀的東西,想來昨夜狗咬,是黃狗在忠實守衛主人的財產不受侵犯,他也為枉殺了一條好狗而痛惜。聽到這裡,我憤怒難抑,就有想找人幹仗的衝動。

吃晚飯的時候,那個極力主張殺狗吃肉的高壯黑小子,一邊有滋有味的喝湯吃肉,一邊瘋言瘋語的撩撥我,說我黑著個臉象誰欠我錢沒還,不吃飯餓著活該。受他這一激,我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端起一碗很燙的肉湯,默默走到他身後,從容不迫地、一絲不苟地、點滴不剩地澆在了他的頭頂------事後,同伴們說我當時的舉動,象極了電影裡的慢動作。用現在的詞兒形容,大概就是酷斃了的意思。不過,這一澆的後果很嚴重。黑小子的腦袋腫了好幾天,我的嘴巴縫了五針,兩人徹底翻臉,還險些一人背個處分。

這條黃狗的悲慘遭遇,可以給人們一個啟示,人類不僅應當關愛自己,也應當關愛作為人類朋友和夥伴的動物們,畢竟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

壹點號谷荻

相關焦點

  • 知青 | 驚魂之旅,一個知青的遭遇
    原題一個知青的遭遇講述:英子記錄整理:劉惠君這裡記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這次返回途中,就因坐了四個多小時火車晚點到站,耽誤了買汽車票的時間,未能趕上回縣城的末班長途汽車。可我還有很遠的山路要走,怎麼辦!那時遠距離的班車很少,知青都是趕不上坐長途汽車,再習以為常到公路上,攔截經過他們那裡的過路汽車,遇上好心司機搭便車返回,我也只能如此了。
  • 超級吃貨送棉記(知青雜憶之十)
    我下鄉插隊的時候,只有十七、八歲,正是長身體之時。而那時生活艱苦,缺少油水,我們一幫知青就總有種吃不飽的感覺。偶爾遇上頓好吃的,不免就會暴飲暴食一通。至於是否符合養生之道,會不會傷胃,就沒人顧得了那麼許多了。而減肥保持體型之類,乾脆就是想也不敢想、也不會去想的奢侈問題。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在吳址那些年,我們這些知青也基本上都學會了河南話。據說河南人最早遷入安吉,歷史上有過兩次遷移時期。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第二次是在解放前大概1930年左右的時候。不僅是吳址,在安吉的東部、北部都有不少這樣的移民村,而在臨近的安徽廣德、長興泗安等地分布更廣。有人曾把河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格特徵歸納為:儒骨道風,忠厚本色,外柔內鋼,外厚內直。
  • 中國第一部知青題材電視劇,僅四集,卻被譽為經典,捧紅了關牧村
    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上山下鄉」運動中,無數城市青年被冠以「知青」之名走進農村,與祖國一起蹉跎、奮進。後來,各種知青題材的電視劇不斷出現,但是,最早的一部卻非《蹉跎歲月》莫屬。三位主演再聚首毫無疑問,知青歲月是一代人的陣痛,當總有人懷著複雜的心情回憶那些日子,當總有人在反思人生時掉下熱淚。
  • 《山居雜憶》
    她從杭州的四季風俗起筆,寫了各色人物、各種事件,雖然寫的是一家之事,卻能看到當時社會的側影,是對老杭州的真實記錄。她與兒子徐家禎合著之《山居雜憶》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經歷,寫就了這段歷史,成為杭州乃至中國特定時代的教科書。這本書也成為了解和觀察那個時代、那座城市、那個階層的獨特範本。
  • 農村裡的中華田園犬,黃狗白面金不換,你認可嗎?
    尤其是農村裡流傳著一個說法,黃狗白面金不換,其實我覺的只要是愛狗之人,自家養的任何犬種都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在我個人理解就是這樣的吧。其實黃狗白面的見過厲害的獵犬,也見過比較慵懶的,這些都取決於你想要它成為怎樣的狗狗,也有很多人說黃狗白面的土狗喜歡咬貓,而且非常兇的那種。
  • 山居雜憶 人情夯實生活,安於悲喜,地久天長(組圖)
    然後用力舂搗,直到臼內的桂花糖與臼底完全脫離,毫無黏滯之感為止,將糖粉放入精雕過的印版壓製成形,放在置有石灰的礬紙上直到糖變幹,再收入石灰箱隔潮。  這個要是產業化流水線出產,便利之餘倒也無啥意趣。難得的是它和上墳一樣,幾乎是全家參與的親子活動。採花時傭人們都出動了,老爺閒著也會過來包兩包糖,家裡姑娘出嫁的喜糖嘛!想著心裡也樂乎著吧?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可每當想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何玉成老師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難以平靜。特別是那次危險的遭遇,仿佛就在昨天,他至今難以忘懷。何玉成他們來到八道溝後,他和五名知青(兩男三女)分在了八道溝一隊,一隊隊長李冬生臨時把三名男知青安置在了村外的那兩間場院屋裡,三名女知青住在了他家的廂房裡。村外的這兩間場場院屋裡有一鋪火炕,廚房裡有鍋灶,牆壁很厚,冬暖夏涼,室內也挺寬敞,除了吃水不太方便外,其他的都還可以。
  •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文革」結束40年,季羨林《牛棚雜憶》出英文版 張新蕾 2016-01-31 14:04 來源:澎湃新聞
  • 季路德:茶杯裡的風波——知青經歷回憶之十二
    茶杯裡的風波——知青經歷回憶之十二季路德
  • 南京最大規模知青紀念館昨開放 重現知青生活
    知青之家的廚房。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昨天,浦口區美麗鄉村十顆珍珠之一——永寧知青故裡,在耳熟能詳的《知青之歌》的旋律聲中正式對外開放,這裡還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居住地的建築風格,收藏了從毛主席像章到煤油燈、到蛤蜊油等數千件老物件,全面而真實地展示了知青時代特殊的生活場景和激情回憶。
  • (轉)羅山城雜憶之物資交流大會
    原創:我夜觀天象(微信公眾號)我的小夥伴們告訴我,前幾篇的雜憶反響不錯,一時間,我忽然被譽為才女,頗有些受寵若驚。懷才就象懷孕,日子久了總會看出來的,我這懷才不遇就象懷了哪吒,似乎肚裡有點什麼,卻不曉得哪天才能瓜熟蒂落。
  • 知青與蒿谷堆
    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回憶,這是一縷永遠緬懷的情誼,這是一首永恆的青春之歌。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和美好的寓意,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蒿」字,它是由一個草字頭和一個高字組成,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個頭比較高的草本植物,亦表示物之精氣升騰的樣子。據《康熙字典》「禮·祭義」記載,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第二個字「谷」,它是一個多音字,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大致可理解為: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另一個意思是糧食作物的總稱,必有稃甲,百穀之總名也。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生存剛需
    剛剛下鄉的一個月,我們知青曾經是吃派飯,每當用餐之時,我們同一生產隊的幾個知青就會被村裡的某一戶農民叫去家中,老鄉用他們待客的禮節招待我們,一開始真太不習慣,但總是飯來開口,沒有自己做飯之苦,錢和糧票也不交,大約是國家給的安置費解決的,老鄉們輪流做派飯,不過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 黃狗白面金不換,那麼這樣的藏獒呢
    黃狗白面金不換 關於黃狗白面金不換的傳聞,在民間有三種解釋方法。 第一:將黃狗跟白面分開解釋,這裡說的「黃狗」是大黃狗的意思,「白面」是指麵粉,寓意了北方先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他們想像裡,家裡只要有一條大黃狗,跟吃不完的白麵粉,這種生活就是給了金子也不換。
  • 最後的知青
    她是最後的「知青」之一,猶如一塊被政治浪潮遠遠拋上岸的浮木。十年「文革」期間,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大約1700萬城市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和邊疆地區,接受農民再教育。與絕大多數知青不同的是,張芬在「文革」結束後仍然留在農村。來自重慶市中心的她,放棄了舒適的家來到農村,住在一幢緊挨懸崖的破舊木屋裡,過著僅能餬口的生活。她打算今年年底再回重慶城區的老家看看。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上海知青對延邊的大豆腐印象頗為深刻。黃豆產地的純滷水豆腐比上海的豆腐好吃多了,有濃濃的豆香味,清爽滑嫩香噴噴,口感極好,豆腐海帶湯堪稱極品營養湯,幾十年後仍記憶猶新。不過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豆腐也是稀罕之物。馬培堅在《我在延邊當知青》一文中說到:「十年的知青生活,我從一個白面書生變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東北漢子。
  • 關于田園犬的傳聞:含煞犬,黃狗白面金不換,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第一:將黃狗與白面分開,這裡的"黃狗"意為大黃狗,"白面"指麵粉,寓意北方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他們的想像中,只要家裡有一條大黃狗,用不完的白面,這輩子就是給金子也不換。第二種:"黃狗白面",指的是大黃狗中的一種黃背、白肚的狗,暗指這種狗人性普通,有靈性,誰家裡有黃狗白面的大黃狗,就算給了金子,也不會換。第三:"黃狗白臉"指的是一種顏色的狗,不局限于田園犬中的大黃狗,意思是只要是黃狗白臉的狗,就是好狗!」
  • 《夏大煜》老知青的傳奇人生
    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讓學生們熱血沸騰,他和同學們都經歷了腥風血雨的場景,在一次與對立派鋼二司的狹路相逢的時刻,他開著車闖關連續撞倒了七棵大樹,還是遭遇到了對方的機槍掃射,兩個同伴一個被打穿了肩胛骨,一個被打穿了肺。他幸運的躲過了一劫,摸摸自己的身上竟然沒有受傷,身材魁梧的他把兩個戰友一起夾著趕緊向陸軍總院奔去,等到後面車上的戰友們趕到後,將受傷的戰友送到陸軍總院搶救。
  • 《知青點滴》
    下鄉知青們背著行囊,胸戴紅花,列隊廣場中央。家長們淚眼婆娑,千叮萬囑,依依相偎。看眼的群眾指指點點,好像尋找似曾相識。主席高臺領導就坐,縣裡唯一的銅管樂隊不停地吹吹打打。整個場面熱烈又有點揪心。分乘運送知青的大卡車,直奔城山公社。到公社駐地後,又是一場歡迎大會。知青們依然列隊居中,看眼的群眾依然指指點點,評頭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