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題:看照片正確書寫老師名字
四川一高校解釋這道題考的是學生「態度」
考卷「看照片認老師」。
寒假臨近,各高校學子們在期末大考中做著最後的「掙扎」。1月15日,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思修課期末考試放了個「大招」:一學期完了,你認不認得你的授課老師?一道「態度題」引起考生議論紛紛。
這道「選出你本課程的授課教師,請在其照片對應括號內正確寫出名字」的題目,不僅讓一些學生一臉懵,而且一經網絡發布後也引發網友圍觀。題目新穎,而且答對不得分,答錯卻扣41分的評分標準,也讓大家驚呼「答錯了那可是送命」。
隨後校方也作出回應,表示這道題考的就是學生「態度」,這也是該校讓考試命題多元化的一種嘗試。至於要是答錯了被扣掉41分,是否就會面臨掛科?校方解釋,期末考核還是要綜合學生平時表現,而卷面成績只佔百分之三十。
聲音
新穎有意思
促進師生間的關係
「是時候展現你們的真正實力了,快來認一認你們的思修課老師,答對不得分,答錯扣41分。」1月15日,一道「認老師」的「態度題」驚現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思修課期末試卷,題中7位老師的證件照一字排列,要求考生不僅得認出自己思修課老師,還必須在照片下填寫正確名字。
「這簡直就是送命題,一不小心就不及格了」,「我可以把所有科任老師的名字叫出來,但是我被這個題懵到了,我臉盲」,「真的棒這道題,有意思」……此題在該校官微上一經發出,就被各路網友調侃。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也聯繫到正在該校電子商務專業上大一的郭同學,他告訴記者,這道題出現在15日早上的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的期末考卷上,考完試後大家都有點興奮也有點懵。
「我當然是答對啦,但是其他同學有的雖然認出了老師,可還是寫錯了名字。」郭同學說,自己的授課老師為胡騰,但寫成「馬騰」「胡疼」的大有人在,「不過大家還是覺得很有意思,這樣其實有利於師生間關係的促進。」
回應
考的是態度
並非一題「定生死」
郭同學口中的這位胡騰,正是此次主要負責命題的老師,系該校基礎部思政教研室主任。胡老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出這道題的初衷就是看看學生們的「態度」。
「這是第一次嘗試出這樣的態度題,第一是測測同學們有沒有認真上課,第二看看他們有沒有留心周圍的小事,培養他們注重細節的習慣。」胡老師介紹,在這學期思修的第一堂課上,各個班的老師都會作自我介紹,而且教學樓裡也貼有老師們的簡介和照片,「同學們只要認真上課多加留意,這道題就不會難。」
如果答錯扣掉41分,那豈不是整門課就「洗白」了?胡老師特別說明,並沒那麼「可怕」,不可能以一題定「生死」。
「我們發現一些學生認準了老師卻寫錯了名字,或者說有的同學其實學習態度很認真,就是不小心寫錯了這道題,一下子扣了41分,卷面不及格,但並不意味著這門課就被掛。」胡老師說,本學期思修課程的成績需要綜合考量,卷面得分只佔期末總分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時的表現和考核則佔了百分之七十。
校方
一種新嘗試
未來考題還要多元化
「從考試命題開始,我們就一直很關注。包括看到這道題的出現,校方斟酌後基本是持支持的態度。」該校教務處處長侯宇告訴記者,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這門課是所有國內高校的一門必修課,但是仍有學生覺得可有可無,「有的同學一學期完了,可能都還不知道老師是誰。」所以,這道大題也被命名為「態度題」。
當然,侯宇也表示,期末考核學生,不能單單憑一道題或者一張試卷,「我們更應該注重過程性考核,學生平時的成績和表現也需要納入我們的考核範圍,這才能更全面地體現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侯宇表示,未來學校的考試命題除了多元化,還要讓考卷更「接地氣」,「但是還是要基於科學性和合理性,這次的『態度題』只是一種新的嘗試。」而現在讓他感覺比較欣慰的是,從已經掌握的閱卷情況看,學生在這道「態度題」上,完成得還算不錯。(記者 楊晨 圖由受訪者提供)
立 即 評
「送命題」可以有課堂
創新也應該有
這是一道「送命題」,更是一道催人反思的題:如果一學期下來,學生連任課老師的照片都認不出,叫不出老師的名字,確實太說不過去。從命題的初衷來看,老師其實也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上課到勤情況。
類似的創新考試,其實並非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首創。為了考查學生的到課情況,近年來不少高校的老師都可謂是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前不久就有媒體報導,安慶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的一名老師,發明了「搖號式」課堂點名系統;還有的高校乾脆實行指紋、刷臉打卡……
不管是間接的「送命題」,還是直接的「點名神器」,都可謂是集考查與娛樂為一身,不僅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也巧妙的化解了每堂課比點到的「嚴肅性」。這亦是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智慧的一種間接體現,只要符合相關教學規定,確實無可厚非。
不過,看待學生的到課率,也還得有辯證思維,不能把全部的責任推給學生。比如,大學裡總有一些老師的課堂,永遠不點名,卻堂堂爆滿。這裡面除了課程的「重要性」使然,有不少確實是因為任課老師真的有「能力」和「魅力」吸引學生。雖說確保每堂課都生動、有趣不現實,但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老師儘量把課上得「有味」一點,也未嘗不是本職要求。
所以,創新的「送命題」可以有,同時,這份創新意識,也不妨移植到平時,讓課堂變得更能「吸引」學生一些。如此雙向發力,當是學生和老師共同之福。(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