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領導和同事當成朋友,這本身不會讓領導覺得你不成熟,而是你在相處過程中的尺度。我們可能通常會認為、或者是聽說這樣一種說法:不要把同事當成朋友,職場中沒有真心的朋友。這種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畢竟我們遇到的領導、同事性格不一樣,以及工作的相關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覺得職場中沒有真心的朋友,是因為:
一方面,在職場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大家難免會有利益關係,會存在競爭,或者是工作中會有接觸,而在共同協作完成工作、或者是自身工作完成中,難免會有說話、處事不恰當的地方,會引起彼此的隔閡。
另一方面,作為同事和作為朋友對我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作為朋友,需要坦誠相待,需要維護對方的利益;但作為同事,約束我們因為都會有公司的規章制度、會有職業素養,這要求我們需要符合公司的規定。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財務部的員工,作為一個朋友,朋友問你其他人的薪資,你應該坦誠告知,但如果是作為同事,你需要薪資保密,需要有自己的職業素養。因此,這兩者是矛盾的,會讓朋友之間覺得沒有信任。
而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把自己的領導和同事當成朋友,會被看做是一種很不成熟的表現。
1、和領導、同事之間的關係過於親近
我們會常見到,如果一個下屬和上司的關係過於親近,那絕大部分會有如下兩種表現:
(1)和上級說話比較隨意
我們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和朋友的相處方式和自己在職場中,和領導、同事的相處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是和朋友,會比較放鬆、隨意,說話基本不會有什麼顧忌,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整個相處模式就是隨意的。
但如果是自己和上級、同事,尤其是上級,在說話之前會思考,會有所顧忌,會注意自己說話的尺度,保證尊重上級,不會讓上級感覺到你不尊重他。
另外,也會分清哪些話是自己可以說的,哪些話是說了,會影響到上級對自己的評價,或者是會損害到其他人利益的。
因此,如果在職場中,把領導、同事當成朋友,就會使自己用和朋友相處的模式和領導、同事相處,這種情況下,自己會比較放鬆,說話也不會有那麼多考量和顧忌,可能會讓領導覺得受到了冒犯,或者是說了一些不利於其他人的話,有背後「打小報告的嫌疑」。
(2)上級會對下屬的工作要求特別寬鬆
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和領導有爭執、自己心中對領導有想法的時刻是什麼樣的?大多都是一些領導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因為工作出錯被領導責罵、覺得上級不公平、上級沒我在給予自己覺得匹配的回報……
那如果和上級處成朋友,那就代表領導和自己不能有那麼多衝突的時候。
那就只有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就是領導不會安排給你你不想做的工作、上級會充分尊重你的想法、任何工作的錯誤上級都會寬容、能想你所想,完全達到你的期望……
試問,這種情況存在嗎?它又應該存在在職場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嗎?
如果存在,那上級對下屬的要求應該是特別的寬鬆,這樣寬鬆的要求利於下屬的成長嗎?
顯然是不利於。
很多時候,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在於他可以帶領下屬更好的完成工作,能有優於下屬的所在,能及時指正下屬一些不正確的做法、想法,引導下屬更好的成長。如果任由下屬發展,那這樣的管理者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3)可能會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擠
如果只是你一個人把領導、同事當成朋友,按照朋友那樣的相處模式去相處。那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領導也把你當成朋友,你們之間的距離比較親近;另一種,就是你單方面的。前一種情況,其他同事會覺得你和領導比較親近,和他們不是同一個陣營的。後一種情況,其他人會覺得你說話沒有尺度,情商比較低。兩種都可能會遭受到其同事的排擠。
2、上級考量的標準,一定是工作排在第一位
如果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那如果和下屬的關係和工作之間發生衝突時,一定會優先考慮工作。
(1)職業素養的要求
作為一個管理者,畢竟也和所有勞動者一樣,付出自己的勞動,換取勞動報酬。
那也就是說,你的工作應該首先考慮的是維護公司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私人的情感,我才是一個專業的職場人的做法。
(2)自身利益的考慮
領導也是一個職場人士,是公司員工中的一員,也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且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取決於自身工作的完成情況。
這種情況下,他對下屬的首要評估標準,就是是否能協助他完成工作,更好的達成自己的工作目標,而不是這個人是否和自己合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