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地球最初細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2020-12-20 科學網

圖片說明:包含脂肪酸膜和DNA鏈的原細胞模型圖。(圖片來源:Janet Iwasa, Szostak Laborator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在實驗室構建了原細胞模型,並探索了這些地球最初的細胞如何與周圍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相關論文6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原細胞(protocell)是人們對35億年前地球最原始的生命的設想,它擁有最簡單、原始的結構,但卻能夠構建、複製、容納DNA。在沒有確鑿記錄的情況下,原細胞計劃開闢了一條有效的途徑,讓人類可以探索地球最早生命的形態、生長和繁殖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機制。

 

在最新研究中,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州總醫院Jack W. Szostak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由脂肪酸構成的原細胞薄膜可以讓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包括DNA構建材料進入細胞內部,而無需今天細胞膜運轉物質所需的蛋白通道、膜孔或者離子泵。同樣,這些原細胞也不需要酶來進行DNA複製。

 

物質如何進入不具有現代細胞膜運輸機制的細胞,一直是個謎團。Jack W. Szostak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極為原始的細胞或許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而不必在內部製造這些物質。這支持了兩種對立理論的其中之一。」

 

一些科學家曾提出,遠古海底熱液區或許是前生分子(prebiotic molecules)的存在地,這些分子包括脂肪酸、胺基酸等。Szostak等人的理論假想表明,脂肪酸可形成於海底礦石的表面,並在間歇泉爆發中被帶到地表。當這些脂肪酸處於有水環境中時,它們的親水端和疏水端都會有序地排列,當水分蒸發後,最終形成了微小的脂肪酸球體——膠團(micelle)(

觀看動畫

)。依靠化學濃度和環境的PH值,這些膠團可以形成分層的膜或者囊泡(vesicle)(

觀看動畫

)。

 

研究人員仔細分析了由不同脂肪酸分子構成的囊泡,並且找到了能夠讓外界分子通過的特殊膜特徵。他們發現,儘管較大的DNA或RNA鏈無法通過脂肪酸膜,但單糖分子和單個核苷酸很容易進入原細胞內部。

 

當研究人員剛開始工作時,他們並不確定複製原細胞遺傳物質所需的材料能夠直接進入細胞內。Szostak說,「通過證實這可以發生,而且的確是相當有效地發生,我們離構建能夠自我分裂的功能性原細胞的目標又進了一步。」(科學網 任霄鵬/編譯)

 

(《自然》(Nature),doi:10.1038/nature07018,Sheref S. Mansy, Jack W. Szostak)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它最大的威脅——水?
    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在生命起源問題上,關於少數分子經歷了哪些化學步驟才轉化為最早的生物細胞,研究者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著陸點的選擇正是反映了這種變化。
  • 《自然》:核物理重大突破——高精度測量粒子間強相互作用
    最新這一期的《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重磅論文,題為:「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揭示強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高精度地測量了穩定和不穩定粒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是物理學中的四個基本力之一,它主要負責由幾個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的存在。質子和中子由較小的粒子組成,即所謂的夸克。而且它們之間也通過強大的交互作用保持在一起。這一質子碰撞探索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最終前沿。作用於短壽命亞原子粒子上的核力很難研究。現在,通過將高能質子粉碎在一起並測量所產生的不穩定顆粒的動量來解決該問題。
  • Nature | RNA細胞內相互作用分析新技術
    RIC-seq的步驟如圖1a所示,(1)細胞與Hela細胞甲醛交聯後滲透劑進行洗滌;(2)使用微球菌核酸酶(MNase)隨機切割RNA並使用FastAP使3』端磷酸化;(3) 使用pCp-biotin標記RNA的3』端,接著用FastAP鹼性磷酸酶去除「Cp-biotin」上的3』磷酸基團同時用T4多核苷酸激酶(PNK)磷酸化5』端;(4)經處理的RNA片段在非變性條件可與近距離的
  • Nature Methods |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鄰近標記(綜述)
    酶具有混雜催化活性是生物適應環境的基礎,為適應環境,生物體內的酶將處於不斷演化狀態。具有混雜活性很可能是酶蛋白的共性特徵。按照催化反應類型,酶可分為六類: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異構酶和連接酶,對應於國際酶學委員會編號EC 1~6。進化生物學家推測每個酶蛋白可能催化10種以上都反應。許多生物過程是通過蛋白質和核酸的分子相互作用來執行和調節的。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5)土壤的整體性表現處於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 探索·收穫!Nature專題報導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細胞外RNA研究進展
    從那時起,細胞外RNA便成了我的一個研究重心,我很想探明它的生物學功能和可能的應用。《自然》雜誌:發現miRNA可以在血清中穩定存在的重要性是什麼?張辰宇:傳統觀點認為,RNA在細胞外環境中是不能穩定存在的,因為核糖核酸酶會降解RNA。因此,當我提出檢驗是否存在細胞外miRNA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想法很瘋狂。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生命細胞與地球、太陽、原子不僅長的很像,元素組成也驚人一致
    一、三個有趣現象:1、生命細胞與原子、地球、太陽的同構現象。現代科學證明,從微觀層面,組織生命最基本的單元是細胞,組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是原子。如細胞有細胞核,地球有地核,太陽有太陽核,原子有原子核,細胞有細胞核。核的質量佔整體單元質量的99%以上,如原子核的質量佔原子質量的99.96%,太陽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②都有膜。細胞有細胞膜,地球有地殼,太陽有行星層,原子有電子層。③都是球形。如太陽是球形,原子是球形,細胞是球形,地球是球形。
  • . │ 利用FAP-小分子鄰近靶向系統觀察細胞間相互作用
    鄰近細胞的相互作用在免疫響應、神經發育、神經衝動等多重生命過程中均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由於神經系統的複雜性,相應的檢測需要跨越納米級至毫米級的尺度範疇,描繪動態的細胞間相互作用,目前仍是一大難題。現有的技術主要在其中一個尺度範圍內採集數據:電子顯微技術可以對神經突觸成像,但難以研究整個神經網絡;而螢光顯微技術能夠對組織成像,但解析度受限,對比度也較低。
  • 探索地球的奧秘,了解我們的家園
    當孩子打開他好奇的開關,那我們就可以給他引入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地球》是我最近入手的一本非常棒的繪本,讓我們用書了解地球。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有時候我們會不自然的忽略它,那有了這本書就可以讓孩子深刻了解到我們生活的是地球,我們身邊的萬物都是在地球上。
  • 地球生命誕生之謎:所有生命都是細菌後代|細胞|生命起源|自然界|有...
    它們幾乎與地球同時誕生的,地球形成於45億年前。如果我們假設生命是在地球上形成的,這似乎是合理的,因為我們還未在其他地方發現生命。(網易科學)那麼,生命肯定是在地球形成的最初10億年間出現的,最古老的化石已經可以證明這一點。為了縮小生命誕生的時間跨度,我們可以對生命最初的形態做出猜測。
  • 國自然:數理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含跨科學部)
    核心科學問題:多個細胞器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網絡調控;胞漿中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與亞細胞結構的相互作用和調控;細胞器形態生成和維持中的力學機制;細胞功能預測和詮釋的細胞模型和模擬;細胞器和亞細胞結構的人工設計原理與構建。
  • 藍藻:生命最初的先行者,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經歷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期間,太湖水完全變成了綠色,且散發著刺鼻的惡臭,昔日「美就美在太湖水」的太湖變成這樣,和工業排放廢水是脫不了關係的。然而,在如今會消耗氧氣導致生物死去的藍綠藻,卻是地球大氣擁有氧氣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藍綠藻又稱藍藻、藍細菌等,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的生物,雖然種類不多,卻遍布五湖四海,大部分種類的藍藻都生存在淡水之中,也有少部分種類生存在海水之中,藍藻也生存在土壤、巖石表面、生物體內乃至冰原、高溫等極端環境。
  • 既然地球上最初沒有人,那怎麼突然就有了第一位男人和女人呢?
    無論是科學上的進化,還是神話中的「被創造」,都有相信支持的人,也有質疑反對的人,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地球上最初是沒有人的。從無到有的過程很容易讓我們倆想到從零到一:從沒有人到出現第一對男女。那第一對男女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呢?或者,是否真的存在第一對男女?
  • ...探索電化學在細胞微環境與即時診斷技術中的新應用 ——訪西安...
    於是,儀器信息網的編輯聯繫了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李菲副教授,並對她目前主要開展的細胞微環境電化學檢測和紙基即時診斷檢測晶片的研究做了採訪。  在不斷探索中深入細胞微環境電化學檢測領域的研究  細胞三維微環境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細胞增殖、遷移和分化等行為具有重要影響。構建和調控細胞三維微環境,對病理機理、組織再生和藥物篩選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我的微生物朋友》丨寫給孩子的探索地球微生物共生秘密的繪本
    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說這是一個微生物的時代,過去如此,將來還是如此,直至世界終結,在歷史的這個時期,微生物越來越成為我們了解自然、地球和我們自己的焦點,如何與這些看不見的微小生命和諧共存,是我們面臨的永恆問題。
  • 自然探索,讓學習自然發生 | 研學
    在孩子的眼中,自然是最令他驚奇的世界,他們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敬畏的事物的天性。海諾學校,從孩子的天性出發,以興趣為靈感,開展與感官、學科、環保等密切相關的項目制自然研學課。我們期望,「種下去的是自然果實,長出來的是精神果實。」
  • 【地理必修第一冊】1.1地球的宇宙環境
    第一章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第一章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講 1.2地球的宇宙環境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格拉斯通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定量生物科學研究所主任Nevan Krogan博士說,「我們的技術使我們能夠從活細胞中收集大量的結構數據,從而反映出蛋白在其正常環境中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在人工實驗室條件下的工作方式。這在以前是不可能達到如此規模的,它應該會大大加快確定蛋白複合物結構的過程,包括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蛋白複合物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