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2020-12-17 生物谷




科技部

基礎研究

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

納米

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

基礎研究

,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在科技界深具影響。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

納米

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


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觀測這些相互作用,需要對細胞內環境進行非侵入式、長時程、高時空分辨、低背景噪聲的成像。


從貼壁細胞的形態分析,大多數細胞器通常分布在靠近基底膜1微米的深度範圍內。然而,這一深度範圍已經超出了全內反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鏡(TIRF-SIM)技術的成像深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課題組發現,當激發光的入射角略低於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可以獲得與物鏡景深相匹配的照明深度。這種略低於全反射臨界角的照明方式被稱為掠入射照明(Grazing Incidence),因此使用掠入射照明方式取代全內反射照明的新型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被稱為掠入射結構光超分辨顯微鏡技術(GI-SIM)。基於上述改進優化,與李棟研究員先前開發的全內反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技術(TIRF-SIM)相比,GI-SIM的成像深度以及所產生的信號量都提高了10倍,可以連續成像近萬幅超分辨圖像;與傳統共聚焦或轉盤共聚焦顯微鏡相比,GI-SIM可提供2倍更高的空間解析度以及10倍更快的成像速度;與其它超分辨成像技術相比,在細胞尺寸的視場範圍下,GI-SIM可提供~10倍更快的成像速度,以及10-100倍更長的成像時程;結合高精度控制系統、自主設計的偏振旋轉半波片和插值重建算法;最終,GI-SIM實現了在97

納米

解析度下以266幅每秒成像速度連續成像幾千幅的成像性能,可對1微米深度範圍內的細胞器動態進行最優化二維超分辨成像。圖1展示了GI-SIM技術同時觀察5種不同螢光標記的細胞器。GI-SIM圖像被《Nature》雜誌評論為「水晶般清晰」(Crystal Clear)的螢光圖像。


研究人員利用多色GI-SIM技術揭示了細胞器-細胞器、細胞器-細胞骨架之間的多種新型相互作用,深化了對這些結構複雜行為的理解。微管生長和收縮事件的精確測量有助於區分不同的微管動態失衡模式。此外,在已知的內質網(endoplastic reticulum, ER)延伸方式的基礎上,如圖2A和2B,李棟團隊使用GI-SIM分析了內質網與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並發現了另外三種新的內質網重塑機制:(1)微管解聚端牽引(Depolymerizing Tip Attachment Complex,dTAC,管狀內質網的末端受到微管解聚末端拉伸而生長),如圖2C;(2)搭便車(Hitchhiking,管狀內質網的末端粘附在沿著微管運動的其它細胞器上,如:線粒體、溶酶體等,隨著細胞器的運動,管狀內置網發生延伸融合),如圖2D;(3)微管非依賴型生長(Budding,管狀內置網的延伸不直接或間接的依賴微管)。


在過去的研究中,生物學家認為內質網網絡結構的改變僅通過延伸融合的方式完成。李棟團隊發現處於運動狀態的溶酶體可以引起管狀內質網的瞬時斷裂。此外,李棟團隊通過GI-SIM成像不僅證實了大約85%的線粒體分裂事件確實發生在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位點,還進一步發現約60%的線粒體融合事件也發生在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位點,而且這些發生在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位點的線粒體融合事件通常快於那些沒有發生在與內質網接觸位點的融合事件,這表明線粒體-內質網間的互作很可能在線粒體的動態平衡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GI-SIM成像技術不僅是研究貼壁細胞內細胞器動態的理想工具,李棟團隊還進一步拓展了其應用範疇。例如,GI-SIM可用於研究原代培養的小鼠海馬神經元,捕捉到了突觸內的微絲細胞骨架的動態重組和突觸形變的關聯過程;GI-SIM還可對果蠅胚胎的表層細胞進行高質量成像,揭示了果蠅胚胎發育背部融合過程中羊漿膜細胞內微絲骨架周期性聚合與解聚導致羊漿膜細胞發生上下振動的動態過程。


這一工作不僅開發了掠入射結構光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GI-SIM),而且利用其發現了多種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的相互作用新行為,拓展了生物學家對細胞器相互作用功能的認知。最後值得一提的是,GI-SIM成像技術的硬體系統能夠兼容李棟研究員之前開發的全反射結構光(TIRF-SIM)、三維結構光(3D-SIM)和非線性結構光(nonlinear SIM)超分辨成像技術,形成多模態結構光超分辨成像系統,滿足生物學研究中大多數螢光成像實驗的需求。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杜克大學Xiao-Fan Wang教授評論認為,這項工作發展了一項可視化活細胞內的細胞器與細胞骨架動態相互作用和運動的新技術,將會把

細胞生物學

帶入一個新時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活細胞條件下的分子事件,也提供了一個從機制上洞察關鍵生物過程的窗口,可對生命科學整個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光電探測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結合納米光子學及熱電學技術的新型光電探測器,能在高光譜解析度下探測更寬光譜範圍
    該探測器的運行速度比同類熱電設備快10到100倍,相比於傳統的光電探測器,該技術能夠在更寬的光譜範圍內進行探測。該團隊的研究成果表明該結構是可調諧的,並且具有對特定波長的探測能力,其輸入功率響應高達38V/W,帶寬接近3 kHz。該團隊分別對碲化鉍/碲化銻結構以及鎳鉻/鋁鎳合金結構進行了測試及報導,證實其為具有潛力的共振納米光子-熱電材料,有望用於光電應用如無帶隙限制的高光譜、寬帶寬的光電探測器等。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 │ 利用FAP-小分子鄰近靶向系統觀察細胞間相互作用
    鄰近細胞的相互作用在免疫響應、神經發育、神經衝動等多重生命過程中均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由於神經系統的複雜性,相應的檢測需要跨越納米級至毫米級的尺度範疇,描繪動態的細胞間相互作用,目前仍是一大難題。現有的技術主要在其中一個尺度範圍內採集數據:電子顯微技術可以對神經突觸成像,但難以研究整個神經網絡;而螢光顯微技術能夠對組織成像,但解析度受限,對比度也較低。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北大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啟動儀式召開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主要建設內容生命體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從分子到人,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跨越十個量級的時空尺度,不同尺度下的生命功能、結構和過程都緊密聯繫和互相影響。任何宏觀尺度的生物行為和病理現象都有其介觀水平的細胞機制,而介觀現象又由其微觀水平的分子機制所決定。
  • 物質結構的層次和尺度
    二、物質結構的層次和尺度 宇宙間物質的結構,從小到大可分為5個大層次,即原子及其以下的層次、分子及其聚集態的層次、生物的層次、地球的層次和宇宙的層次。 1.原子及原子以下的層次和尺度 (1)時間和空間都有最小的極限,分別稱為普朗克時間和普朗克長度。
  • Nature | RNA細胞內相互作用分析新技術
    RNA的結構和功能通常是由RNA結合蛋白(RBPs)所介導,對RBP介導的RNA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全局分析有助於推斷任何mRNA和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結構和作用靶點。但目前存在基於RBP或化學方法的全轉錄組分析仍存在缺陷,而RIC-seq技術可在單核苷酸水平上實現RNA相互作用的精準分析。
  • 諾獎得主開發出新型納米成像顯微鏡
    諾獎得主開發出新型納米成像顯微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4:17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Stefan W.
  • :利用鄰近PAINT成像技術實現超解析度空間鄰近檢測
    空間鄰近距離經常被作為研究生物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重要參考,是理解細胞生命在分子尺度的關鍵,了解細胞內這些相互作用的精確位置,可以獲取有關潛在分子機制的基礎信息,因此開發能夠可視化和量化生物分子鄰近程度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8——生物成像技術領域國際發展態勢分析【中國科訊】
    在微觀層面探索生命的奧秘時,成像技術的解析度決定了研究的深度,因此以超解析度光學成像為代表的單分子成像技術受到普遍關注,對該技術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超解析度技術打破傳統光學衍射的限制,可以將成像解析度提高10倍以上,由此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實現了納米級。藉助超解析度技術的儀器設備,生物學家能從分子層面解析生物結構和過程,例如解析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腦內蛋白聚集等細胞事件。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論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博士後董大山,博士後黃小帥和博士研究生李柳菊,通訊作者為陳良怡教授和施可彬研究員。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
  • 這種新科技,可在分子尺度上探測塑料的行為!
    克裡斯蒂現在是康寧公司(Corning Inc.)的一名材料科學家,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他率先開發了一種工具,在納米尺度上探測過渡溫度。尤金希金斯(Eugene Higgins)化學與生物工程教授理察Register和化學與生物工程副教授羅德尼普裡斯特利(Rodney Priestley)在克裡斯蒂的項目中擔任共同顧問。
  • 中國科大提出並實現納米尺度電探測新方法
    金剛石中的NV色心以其室溫大氣環境下優越的相干性質而成為高靈敏的磁量子傳感器,在磁性探測與成像方面兼具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的綜合優勢,已用於單分子磁共振和納米尺度磁成像等領域[杜江峰團隊在該方向的代表性論文:Nature Physics 10, 21 (2014);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