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2020-12-16 科學網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施可彬研究員和分子醫學所陳良怡教授等人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相關成果以「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assisted diffraction computational tomography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of the cellular organelle interactome」在線發表在國際光學頂尖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論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博士後董大山,博士後黃小帥和博士研究生李柳菊,通訊作者為陳良怡教授和施可彬研究員。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無標記成像則不受螢光標記物引入的各種限制。無標記成像技術通過細胞內不同結構表現出的不同光學屬性來進行成像,如以相襯顯微鏡為代表的各種相位成像方法可成像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結構。新近出現的光學衍射層析成像通過結合斷層掃描及全息顯微成像技術,可在衍射模型下實現三維無標記成像。但先前的工作在關注提高光學衍射層析成像解析度的同時,忽略了較慢的成像速度在活細胞成像中造成的解析度下降的問題。同時,由於缺乏分子特異性成像模態作為對照,其三維成像結果缺乏說服力。

因此,亟需將無標記的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與超分辨螢光成像模態相結合用於活細胞成像,以同時實現細胞內全景的分子特異性成像。同時還需考慮到兩個模態各自的特點,最大程度的提高成像速度,以適應快速、長時程成像的需求。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集成了三維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模態與海森二維結構光照明螢光成像模態,實現了對活細胞的快速、長時程雙模態成像。在三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中,研究團隊發展了新的波矢迭代算法以修正高速的照明光斷層掃描中出現的誤差,以在保證高速成像的同時保持成像系統中充足的光子通量,從而有效提高了高速成像過程中的靈敏度,可以200nm橫向解析度對40×40×20 ?m3的三維視場以0.8Hz速度成像。而對於超分辨螢光成像模態,研究團隊選擇了相比傳統結構光照明螢光顯微鏡更加節約光子數的海森二維結構光螢光顯微鏡來輔助光學衍射層析模態進行分子特異性表徵,其橫向解析度可達100nm。利用這一雙模態成像系統,研究團隊成功對活細胞內六種主要細胞器進行了共定位成像,並展示了其在研究細胞器相互作用中的獨特優勢。研究團隊還觀察到了一種新的中性酸鹼度的低折射率囊泡結構,並通過長達小時量級的連續成像揭示了其生成和命運路徑及組織細胞器相互作用的樞紐功能,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

研究團隊發展的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為全面三維的表徵活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及分子或信息的傳遞過程提供了一個有力工具。其有助於發現在單一成像模態中被忽略的結構或動態。由於低光毒性和無需特異標記的特點,這種成像方法未來將在生物學及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1. SR-FACT雙模態成像系統的硬體實現、算法流程及解析度表徵。

(a)SR-FACT硬體系統簡圖。光學衍射層析使用環狀斷層掃描,顯微圖像通過與參考光幹涉形成離軸全息圖測量。螢光成像模態通過形成具有特定方向條紋的結構光場激發螢光成像。

(b)光學衍射層析(ODT)模態重構算法流程。不同照明角度下的全息圖像經過全息解算、波矢量迭代優化後通過Rytov近似在三維頻譜空間拼接,逆濾波後得到三維折射率分布。

(c)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SIM)模態重構算法流程。不同結構光照明角度下的螢光圖像經過參數計算、頻譜分離及二維頻譜拼接後,通過海森解卷積算法得到超解析度螢光圖像。

(d)使用LifeAct-EGFP標記的COS-7細胞在SR-FACT下的成像結果。左側為海森超分辨結構光照明螢光圖像,中間為光學衍射層析成像的折射率分布,右側為雙模態融合圖像。比例尺:5 μm。

(e)光學衍射層析模態及海森結構光照明螢光顯微模態下沿著(d)中肌動蛋白纖維上的折射率和螢光強度分布。

(f)光學衍射層析模態及海森結構光照明螢光顯微模態的橫向解析度評估結果。 

圖2. COS-7細胞分裂過程的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三維成像結果(視頻)。

圖3. 六種細胞器在SR-FACT下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a)KDEL-EGFP標記的內質網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b)MitoTracker Green標記的線粒體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c)LipidSpot488標記的脂滴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d)LysoView488標記的溶酶體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e)LaminA-EGFP標記的核膜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f)H2B-EGFP標記的染色體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右側圖像為左側黃色虛線框所示區域的放大圖像。比例尺:5 μm (左側) 及 1 μm (右側)。

圖4.黑色液泡小體在核周區域生成並最終與細胞膜融合的全過程(視頻)。

(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249-4

相關焦點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 AIE材料用於STED超分辨生物成像
    但是,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存在,傳統的光學顯微術的分辨能力在200 nm左右,無法滿足亞細胞尺度的觀測需求,而超分辨顯微技術則打破了技術瓶頸,實現了超越光學衍射極限的分辨能力。STED超分辨顯微術的發明者Stefan Hell因這項技術與PALM超分辨顯微術的發明者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STED顯微術也因其極高的分辨能力而受到廣泛關注。
  • ...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細胞器互作動態真面目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化學機制亦或是樣品尺寸的研究和改造,成功地「越過」了這一衍射極限。第一大類中,STED及其衍生RESOLFT都是利用「甜甜圈」狀的空心光束來修飾位於中間激發光的PSF,從而達到直接超分辨成像的目的。不同的是STED利用了螢光染料分子的「受激輻射損耗」性質,RESOLFT利用了螢光蛋白的「光控可逆轉化」(photo-reversible)性質。
  • 【科學網】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可通過催化底物的化學反應調控細胞的正常功能。
  • 追光 | 深度學習助力超分辨顯微成像 (Nature Methods)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 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相較於傳統光學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改善成像質量,人們希望設計出具有更高亮度以及更好光穩定性的螢光染料。羅丹明染料雖然被廣泛應用於超分辨成像,但其螢光亮度通常受激發後分子內扭轉電荷轉移(TICT)的非輻射躍遷過程的影響(圖1a),其成像潛力並未得到完全的釋放。
  • 應用分享 | SRRF-Stream+超分辨顯微成像平臺
    2016年,Henriques實驗室發展了針對超分辨成像技術的替代技術,命名為SRRF-Super-Resolution Radial Fluctuations (1). SRRF可以在寬場、共聚焦、TIRF等光學顯微成像系統中使用,最終的成像解析度依靠成像數據的特性。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然而,由於受到前期他們使用的 EMCCD 相機的速度,以及光轉化螢光蛋白標記密度低的限制,無法進一步提高 SIMBA 的時間解析度。
  • :基於寡核苷酸可交換螢光標籤的多色,抗光漂白超分辨光學漲落成像
    超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顯著提高了我們對細胞生物學的理解。在眾多超分辨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是一類建立在檢測隨機單分子發射事件基礎上,通過對螢光團閃爍和發射事件的時空分離實現對單個分子的精確定位的技術,如STORM,DNA-PAINT等。
  • Nat Methods | 李棟/戴瓊海團隊開發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1, 2】。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我國科研團隊開發出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以此為基礎,該團隊測試了多個現有超分辨神經網絡模型的性能,如SRCNN、EDSR、Pix2Pix、RCAN等,並提出測評矩陣(assessment matrix)方法,將超分辨神經網絡模型與傳統Linear-SIM和Nonlinear-SIM的效果進行比較,得到了不同模型的優越區域(priority region),即給出了不同模型實現足夠好的超分辨成像效果,能夠用於日常生物成像實驗的成像條件。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 :利用鄰近PAINT成像技術實現超解析度空間鄰近檢測
    空間鄰近距離經常被作為研究生物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重要參考,是理解細胞生命在分子尺度的關鍵,了解細胞內這些相互作用的精確位置,可以獲取有關潛在分子機制的基礎信息,因此開發能夠可視化和量化生物分子鄰近程度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
  • 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向取得重要研究...
    哈工大報訊(物理/文)7月13日,我校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以「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此外 mEmerald 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綠色螢光蛋白,因此可以用於線性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我們還發現紅色螢光蛋白中沒有一個單體性質特別好,相比較來說,mApple 的單體性質最好,但是在使用該蛋白的過程中,發現 mAppple 會影響某些蛋白的定位,因此在使用紅色螢光蛋白時,要謹記紅色螢光蛋白可能會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