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2021-01-10 IT之家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光學》(Optica)是美國光學學(OSA)的旗艦期刊,王健副教授是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高斯分布光場經過頻域調製後可以產生具有無衍射、自修復、自加速特性的艾裡光束。光束的無衍射特性有助於提升光學成像的解析度;自修復特性可降低光束透過介質的散射影響,提高成像信噪比;自加速特性可實現光束在自由空間的橫向自彎曲傳播。將上述特性綜合應用,該團隊提出一種獨特的基於二維投影圖像重建的三維顯微成像方法 ATM(見圖 1),僅通過改變調製器上的圖案,即可以重建高分辨三維目標圖像,無需機械掃描。

圖 1 ATM 成像原理

IT之家獲悉,ATM 成像過程包括艾裡光束的傳播調控、PSF 調控以及投影重建算法等多項創新技術,通過頻域的 Chirp 處理增大焦面單側方向的傳播距離,抑制光束旁瓣對成像解析度的影響。粒子成像實驗表明,在 40 倍物鏡下該技術的橫向解析度為 400-700nm,深度解析度 1-2 微米。

文章中利用該技術對小鼠腎細胞中的腎管和腎小球進行了觀測(見圖 2),相比於傳統 z 掃描成像技術,ATM 技術具有信噪比高、無需機械掃描即可實現深視場(10 微米以上)成像等優勢。結合艾裡光束三維重建成像算法,ATM 橫向解析度接近光學衍射極限,深度方向實現超分辨。該技術有望在其它三維成像技術中獲得應用。

圖 2 (a)腎管的傳統 z 掃描成像;(b)腎管的 ATM 成像;(c)、(d)腎管 ATM 成像三維結構圖和切面圖;(e)腎小球的雙色 z 掃描成像(上 568nm;下 488nm);(f)腎小球的雙色 ATM 成像(上 568nm;下 488nm);(g)雙色合成圖像;(h)圖(g)中管狀結構放大圖;(i)、(j)、(k)管狀結構三個維度的半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向取得重要研究...
    哈工大報訊(物理/文)7月13日,我校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以「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諸如「4Pi顯微技術」、「基態損耗顯微技術」(Ground State Depletion microscopy,GSD)、「受激輻射損耗顯微成像技術」(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及其衍生「可逆飽和光學螢光轉化顯微技術」(Reversible Saturable Optical Fluorescence Transitions)、「(飽和)結構光照明顯微技術
  • 追光 | 深度學習助力超分辨顯微成像 (Nature Methods)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8——生物成像技術領域國際發展態勢分析【中國科訊】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新材料技術的深刻影響下,生物成像技術取得了革命性進展,大大突破傳統成像的局限,不僅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例如對重大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藥物開發和疾病致病機理的理解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歐盟、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均已開展針對影像學技術研究的大規模、多學科交叉、有明確目標導向的影像學研究中心的布局和建設。
  • 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細胞研究的進展離不開先進顯微技術的支持,作為生命科學顯微鏡的領先製造商,奧林巴斯從1919年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不斷將各種先進的光學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研發出的正置、體視、倒置、共聚焦、多光子和超解析度顯微鏡系統,為諸多應用提供創新光學解決方案。
  • 第四屆微納光學技術與應用交流會
    本專題介紹微納光子器件技術及應用領域的最新進展,重點包括光纖傳感器件,半導體發射、調製與探測器件,神經光子運算器件,新型雷射器件,集成微波光子器件,二維材料光器件,紅外光子器件,光子聲子器件,拓撲光子器件,固態自旋光子器件,新型非光波光子器件,非厄米和PT光子器件,光學中的對稱性,超快電光和極端光探測材料與器件,非線性光子器件,光電與光子集成,微波光子器件及其集成技術,矽基光子器件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 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 汪立宏,Chris Xu,王瑞康和駱清銘教授的生物醫學光學成像公開課
    2021年1月30日,光子學公開課正式推出「生物醫學光學成像」專題系列課程。生物醫學光子學已成為多學科交叉和快速發展的前沿領域,也是生命科學和醫學成像等重要學科前沿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光子學公開課本次聚焦「生物醫學光學成像」這一專題,邀請國內外領軍科學家,詳細介紹該領域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前沿進展。本專題分兩個周末開展。
  • 前沿| 多光譜成像:五彩斑斕的黑
    多光譜成像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J]. 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 2021, 58(4): 0400001光譜成像是通過光譜分離元件將入射的全波段/寬波段光信號分成若干波段,同時獲取探測目標的光譜特徵和空間圖像信息。
  • 中國電鏡技術進展熱議!"2020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京召開
    會上,相關專家學者分享了電子顯微學進展及學術應用報告,同時,多家儀器廠商也介紹了各自最新儀器設備和對應應用技術進展。    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在長春光機所製成,次年製成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子顯微鏡,再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先後研製DX-2型、DX-4型高分辨透射電鏡,上海電子光學技術研究所、江南光學儀器廠也在透射電子顯微鏡發展方便做了系列工作等。回顧我國電鏡研製生產歷程,步履維艱,從無到有,再到落寞。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報告形式與時間安排]主講人:  李勇君 博士     時間:2020-6-17 14:00-15:00備註: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戴宏傑、劉斌、王樹、浦侃裔等全球有機半導體成像研究團隊介紹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這也是繼綠色螢光蛋白和超分辨光學成像之後,光學相關領域近年來的第三次諾獎,充分說明了光學領域的研究未來和重要性。光學成像在生物學和醫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夠高度清晰地對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進行實時監測,並實現可視化,從而推動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擁有π共軛結構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由於較容易的化學修飾和明確的結構-性能關係,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與合成來滿足不同成像技術的要求。
  • 《光學 精密工程》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技術
    紅外探測器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科院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科院光譜成像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市雷射與紅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兵器光電子專業委員會委員,華為媒體技術實驗室技術諮詢委員會顧問,OSA Member, SPIE Member,《光學 精密工程》《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應用光學
  • 生物谷專訪廈門大學聶立銘: 光聲技術——聆聽光的聲音
    光聲顯微技術通常使用點對點掃描的方式獲得,根據空間解析度的不同,可以分為超聲解析度光聲顯微鏡和光學解析度光聲顯微鏡。從應用範圍上講,光聲顯微成像技術不僅可提供對腫瘤、脂類物等的實體結構目標的成像,還可以獲得組織的血氧飽和度、氧氣消耗量等功能參數[Science 335: 1458, 2012]。
  • 封面| 繞過衍射極限,通過移頻技術,探索微觀世界
    浙江大學劉旭、匡翠方團隊在《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發表題為「點掃描移頻超分辨顯微成像進展」的綜述文章,被選為當期封面文章。文中介紹了三種點掃描移頻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並行探測技術、雷射掃描移頻顯微技術、非線性焦斑調製技術,並介紹作者團隊在該領域的成果,最後進行了總結。
  • .: AIE材料用於STED超分辨生物成像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因其高分辨力和低侵入性,已成為生物醫學研究和診療中重要的觀測手段。
  • 共討電子顯微學技術新進展——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按照慣例,年會邀請多位相關專家學者做了電鏡技術的最新進展、電鏡技術的應用探究等報告,同時也請電鏡儀器、能譜儀器供應商,以及電鏡樣品製備設備供應商介紹了最新的電鏡及相關儀器技術的最新進展。,這些優勢則為相應新型科學裝備的發展提供了新技術。
  • 等離子光學技術研究獲新進展
    這種名為「模版剝離」(template stripping)的新方法能簡化金屬薄膜的製程,而且只需要便宜的矽晶圓與黏著劑,因此有助於製造新型太陽能電池與其它等離子光學(plasmonic)組件。這項由明尼蘇達大學的David Norris等人所發展的技術,是先將銅、金或銀等金屬沉積在事先圖案化的矽晶圓模版上,接著加入黏著劑到沉積的金屬薄膜中,最後將金屬與黏著劑一起剝離矽晶圓,以產生具有圖案且極為平坦的金屬表面。Norris表示,模版剝離方法常見於掃描式穿隧顯微術及自組裝單膜層領域,但等離子光學研究社群中常用刻蝕而非剝離法來移除矽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