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2020-12-11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雙模態超解析度顯微鏡。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相關成果以「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assisted diffraction computational tomography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of the cellular organelle interactome」於1月28日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並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

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光漂白和光毒性,目前的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同時也很難實現活細胞中的三維長時程超解析度成像。另一方面,無標記成像可以實現無損三維成像,但是它也受限於低空間解析度和對比度,另一方面缺乏特異標記也限制了它的生物醫學應用。為了克服這些瓶頸,北京大學跨院系團隊通力合作,研發出來的SR-FACT成像技術同時具備超高解析度、足夠對比度和三維成像能力,能夠實現活細胞雙模態超解析度成像。其中螢光超分辨解析度優於100納米,而無標記三維成像的解析度為XY方向200 納米,Z方向500納米左右;在40×40×20μm3的視場中,雙模態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的時間解析度可以達到0.8Hz。

COS-7細胞分裂過程的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三維成像結果

六種細胞器在SR-FACT下的共定位成像結果

 同一黑色液泡小體分別協調與線粒體、溶酶體以及脂滴的結合和分離

應用SR-FACT,他們證明無需標記就可以同時高速三維成像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結構、動態以及相互作用的全景圖,並在多種細胞中都鑑定出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dark-vacuole bodies)」,在細胞器互作網絡中起到中心作用,並參與細胞衰老過程。這些結果也展示了SR-FACT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例如無標記、長時間、三維超解析度的觀察細胞內的相分離過程,細胞間外泌體通訊,細胞內吞過程以及病毒入侵等過程。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後董大山、博士後黃小帥和博士研究生李柳菊,通訊作者是物理學院的施可彬研究員和分子醫學所的陳良怡教授,合作者還包括數學學院毛珩老師和中科院動物所劉光慧研究員。

該項工作得到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和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校級公共平臺的支持。團隊成員也承擔由北京大學牽頭的十三五「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這個工作也充分體現學科交叉在發展尖端成像技術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浙江大學錢駿團隊Adv. Mater.: AIE材料用於STED超分辨生物成像
    但是,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存在,傳統的光學顯微術的分辨能力在200 nm左右,無法滿足亞細胞尺度的觀測需求,而超分辨顯微技術則打破了技術瓶頸,實現了超越光學衍射極限的分辨能力。STED超分辨顯微術的發明者Stefan Hell因這項技術與PALM超分辨顯微術的發明者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STED顯微術也因其極高的分辨能力而受到廣泛關注。
  • ...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細胞器互作動態真面目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從貼壁細胞的形態分析,大多數細胞器通常分布在靠近基底膜1微米的深度範圍內。然而,這一深度範圍已經超出了全內反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鏡(TIRF-SIM)技術的成像深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課題組發現,當激發光的入射角略低於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可以獲得與物鏡景深相匹配的照明深度。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Visualizing and discovering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的綜述文章【1】(圖1右),總結了以上提到的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並詳盡地梳理了自問世以來,超分辨顯微技術在觀察和發現新的細胞結構、功能方面的卓越貢獻。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正如城市一樣,細胞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微觀世界」,一個細胞內有多種不同的細胞器負責物質輸運、新陳代謝、基因遺傳、內分泌調節等功能。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 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 【科學網】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可通過催化底物的化學反應調控細胞的正常功能。
  • 封面| 繞過衍射極限,通過移頻技術,探索微觀世界
    浙江大學劉旭、匡翠方團隊在《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發表題為「點掃描移頻超分辨顯微成像進展」的綜述文章,被選為當期封面文章。文中介紹了三種點掃描移頻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並行探測技術、雷射掃描移頻顯微技術、非線性焦斑調製技術,並介紹作者團隊在該領域的成果,最後進行了總結。
  • 我國科研團隊開發出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該研究綜合測評了現有超分辨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在顯微圖像超分辨任務上的表現,提出傅立葉域注意力卷積神經網絡(DFCAN,Deep Fourier Channel Attention Network)和傅立葉域注意力生成對抗網絡(DFGAN,Deep Fourie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模型,在不同成像條件下實現最優的顯微圖像超分辨預測和結構光超分辨重建效果,並觀測到線粒體內脊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超分辨顯微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近年來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一直受限於螢光染料的亮度和穩定性。
  • 植物細胞蛋白質囊泡運輸研究技術與方法
    該綜述重點著眼於植物內膜系統,系統總結了目前在植物細胞中研究蛋白質亞細胞定位的技術方法、細胞器的標記蛋白(marker protein),並且探討了蛋白質亞細胞定位研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途徑。 該綜述第一部分主要闡述研究植物蛋白質亞細胞定位和轉運機制的技術方法。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ric Betzig博士與吉娜博士訪問我校並作精彩報告
    Eric Betzig博士作報告  Eric Betzig博士早年間在貝爾實驗室與同事一起發明了近場掃描光學顯微技術,這是第一種超解析度的光學顯微技術,引起了學術圈的一波研究熱潮。經過一番嘗試之後,在Harald Hess家中客廳搭建了第一臺基於單分子定位的超分辨螢光顯微鏡的原型。後來Eric Betzig正是憑藉這一技術及其後續的完善和應用,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 追光 | 深度學習助力超分辨顯微成像 (Nature Methods)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莊小威團隊研發新技術觀察DNA旋轉行為
    莊小威團隊研發新技術觀察DNA旋轉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 22:18:57 近日,哈佛大學莊小威研究團隊研發了一項新的單分子成像技術,通過DNA摺紙轉子對基因組加工酶的旋轉行為進行追蹤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平勇研究員課題組開發的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技術 SIMBA,用 100 張原始圖像重建超分辨圖像,解析度可以達到 50nm(Cell Research,2017),克服了早期的 3B(Bayesian analysis of blinking and bleaching)算法耗時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 層析技術概念、原理、分類(各類層析特點)
    層析技術早在1903年就應用於植物色素的分離提取,各種顏色的色素從上到下在吸附柱上排列成色譜,也稱色譜分離法。1931年有人用氧化鋁柱分離了胡蘿蔔素的兩種同分異構體,顯示了這一分離技術的高度分辨力,從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隨著人們認識和實踐的提高以及物理化學技術的發展,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沒有顏色的物質同樣可用此法分離,這時的工作全是使用吸附劑的吸附層析法。
  • Nat Methods | 李棟/戴瓊海團隊開發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近年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深度學習算法在單張自然圖像超分辨(Single Image Super Resolution,SISR)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可將輸入的低解析度模糊圖像上採樣為細節清晰的高解析度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