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次聊起醫保卡,說的都是外借後對買保險的影響。
今天,單純想跟大家談談醫保卡的使用問題。
這東西人手一張,看起來誰都會用,但其中門道你真的都清楚嗎?
一
醫保個人帳戶的資金從何而來?
醫保有三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以及新農合。
商業醫療險在費率或報銷比例上,通常會區別對待有社保和無社保人群。事實上,以上三種醫保有其一,即可認為「有社保」。
今天主要和大家談的是職工醫保。由於各地的醫保政策不同,難以統一敘述,我們就以杭州市的為例。
醫保卡有兩個帳戶:個人帳戶以及統籌帳戶。
統籌帳戶的錢歸廣大參保人共同所有,個人帳戶的餘額則歸參保人自己所有。
每年1月份,杭州社保局會按以下規則,將相應金額一次性劃入參保人的醫保個帳。
職工個人繳納參保基數的2%,全部劃入醫保個帳;用人單位繳納參保基數的10%,分年齡段按比例劃入醫保個帳。2018年年初的標準如下:
舉個例子,隔壁老王今天35歲,2017年12月參保基數4000,則2018年初劃入個帳總額如下:
個人部分:4000*2%*12=960元
單位繳納部分:4000*2.5%*12=1200元
劃入總金額:960+1200元=2160元
二
醫保卡的使用門道
醫保卡的使用,也可分為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
我們先來談談個人帳戶。個帳餘額又分為歷年餘額和當年餘額。
以當前的時間點為例,當年餘額指的是2019年1-7月累計的帳戶餘額,歷年餘額則是2019年之前所有年份餘額的總數。
由於醫保帳戶每年的餘額要到下年初才進行清算,歷年餘額才屬於真正的「個帳餘額」。
而當年餘額,只是按之前的繳費基數計算,提前預付給你的錢,到下一年1月初才會正式清算。
也是因此,兩者的使用範圍有所不同。
中途插播兩條科普:
自負:指社保範圍內的開支。自費:指社保範圍外的開支,如:美容項目費、保健品費、生活用品費、丙類藥物費等。醫保卡中的當年餘額僅用於支付自負費用,即社保範圍內的醫療費。
比如發燒去醫院驗血,打點滴,一般都能用當年餘額支付。
但如果是去醫院洗牙,或者去藥店買人參、十全大補丸啥的,當年餘額可就不管用了。畢竟這些都是自費項目。
歷年餘額就沒有這個限制,不論社保內外,能刷醫保卡的地方,儘管用。
由於當年餘額的使用範圍相對較小,支付優先級自動靠前。
這個很好理解,好比移動數據包,肯定是優先使用省內流量,然後才輪到全國流量。
對了,提醒一句,目前杭州的醫保還開通了「共濟轉移」功能,近親屬間可互轉個人帳戶歷年餘額。
可別傻傻地再把醫保卡借給爸媽用了。
當然,如果卡內的餘額用完後,歷年帳戶和現金自負金額累計達到1000元,還可以享受門診報銷,這就涉及統籌帳戶的使用了。而且無論通過什麼方式支付,這部分自負費用全部計入起付線。
這可真夠意思的。
如果老王的醫保歷年帳戶共有餘額1200元,當年全部用盡。消費清單如下:
自負(即社保範圍內)700元;自費(即社保範圍外)500元。老王只要再掏1000-700=300元現金,就可以用醫保報銷門診費用了。
卡內餘額用盡時,若歷年自負費用累計已達1000元,等於沒有起付線了。
嗯,和醫療險裡的「0免賠」一個意思。
有一點還是要注意,以上方式僅針對門診。住院醫療的報銷體系是獨立的。卡內個帳餘額可用於門診支付,但不能用於住院醫療費的支付。
住院報銷打底(起付線一般為300-800元)的錢,就只能從自己的腰包裡掏了……
再來談談報銷比例的問題。報銷比例有兩個特點:
住院醫療的報銷比例高於門診;醫院等級越低,報銷比例越高
無論門診還是住院,醫保的報銷力度都很大。門診整體報銷比例在76%-92%之間,住院則是82%-92%。
大杭州的醫保福利,果然還是相當有優勢的……
九尾君小結
各地的醫保政策差異其實非常大,特別是對於個帳餘額的使用限制。
例如北京,個帳餘額可直接提現,沒人管你怎麼花;而廣東、江蘇,親屬間醫保卡可共用。通常是選取家庭成員中醫保個帳餘額較多者為「主卡」,其餘成員的醫保卡為「附卡」。附卡持有人可用主卡餘額,但診療記錄不會和主卡相混淆。
無論你在哪個地區,在使用醫保卡之前,一定要摸清其中的門道,否則可能會走不少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