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共城逸事」,「關注」。不定期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
青峰聚紫氣
天梯可摘星
山中無俗致
雲際有梵聲
--王心鑑
老爺頂位於河南輝縣上八裡鎮回龍村青峰關關口之南一孤山之上,因山頂廟宇供奉真武大帝,民間俗稱「祖師爺」「祖師老爺」,故得名老爺頂。
老爺頂原名紫團巍,意為紫色雲團圍繞之意。(原本屬於山西,明正德年間從山西割隸輝縣,一起被割隸過來的還有九蓮。)頂上建有真武廟,始建於何時,今已無從考證。現存古代建築為真武大帝殿和聖公聖母殿,以石頭無梁八卦砌成,房頂皆以鐵瓦覆蓋,為道教聖地,有「南金頂,北鐵頂」之說。據專家說無梁殿為明嘉靖三年(1524)年所建。實則不然。《輝縣誌》載:「縣治西八十裡,入石門口折東,北至暖窯又折西,四壁陡立,攀躋無從,昔人依山鑿蹬,僅可容足,明少保李戴繼修之,方可攀登。約三裡許到達山腰。」明少保李戴為延津人,出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隆慶二年中進士。萬曆二十六年官拜吏部尚書,二十七年召拜工部尚書。也就是說李戴修梯之前,路非常難走,僅可立一足,連手抓攀爬的地方都沒有。那麼李戴括路之前說明老爺頂上邊不可能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縣誌上說,老爺頂山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有真武廟,俗稱小北頂。明末為盜賊李自成、張獻忠所據,石蹬皆毀。清乾隆到嘉慶年間有郎氏孀婦重加修理,全部恢復至以前原有面貌。
據石門三仙廟旁的《敇建真武廟、三仙廟碑記》載;
「共城西山之紫團巍、石門三仙廟,皆一方之勝蓋也,聖天子施藏經一部,一山之明益重。
住持道官陳崇良,郭真明募緣於京師.....中貴張公佑、趙公剛為倡首,各得四百餘金,其敇經閣一宮,煥然一新,........御馬太監廖應奇,內宮太監趙剛等六十六人捐募,重修紫團巍、石門二廟。
延津李戴題記並立。
萬曆三十三年蟠桃日也」照此碑看來老爺頂無梁殿當為萬曆三十三年(1605)所重修。聖天子施藏經一部應為《萬曆續道藏》。既然是嘉靖三年修的無梁殿,那為何萬曆三十三年就毀了,而重修呢?無梁殿皆以石頭砌成,可不是木頭建築所能比擬的。據當地老人講無梁殿上的鐵瓦是以前的放羊人把鐵瓦綁在羊身上馱上去的。雖然真實性不明,但也由此看出既然羊能馱著瓦上去那就說明路比較好走了。房頂施以鐵瓦實是為了效仿永樂年修建的武當金頂。因為萬曆皇帝本身非常崇拜永樂帝,他支持修的《萬曆續道藏》正是續的正統道藏,而正統道藏又是永樂帝住持編纂的!種種跡象表明無梁殿為永樂三十三年所修。最起碼也是那時候覆蓋的鐵瓦!
真武廟為東西朝像,裡面供奉的神像為真武大帝,旁脅立兩位,周公、桃花女。三像俱為銅像,系現代工藝作為。南北兩邊各站五位泥塑神將,因塑的不倫不類,故不敢確定都是那十位將軍。按法典來說,應為馬(華光大帝,俗稱馬王爺)關(關羽)溫(溫瓊)趙(趙公明)、水火二將(水將龜、火將蛇)、青龍、白虎八位神將最為常見。其他的還有八煞將軍,六丁六甲等等。
真武大帝原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為道教護法神。因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下有騰蛇星,故龜蛇合體,又位於北方,屬水,色為玄,故稱玄武。《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黑帝是三皇五帝裡的顓頊,所以說玄武大帝接替顓頊成為北方水神。因避宋「聖祖」趙玄朗的諱,改名為真武。明永樂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後成功登上王位,後大肆宣揚真武大帝 ,並在武當山為其修建行宮。封真武蕩魔大帝!並在宮廷各部門裡供奉真武大帝像。使得家喻戶曉,民間也到處建有真武廟。
明帝王盔上的真武大帝像和六甲神
稱真武大帝為祖師爺的說法一共有兩種。第一種民間稱其為披髮祖師、蕩魔祖師。第二種則來自於武當山真武大帝像,據說朱棣稱帝以後,為了感念真武之功德,在武當山為其修建行宮,行宮修好以後塑像時發了愁,不知道真武大帝到底應該是什麼樣。1416年朱棣召集天下畫師為真武大帝畫像,畫好以後朱棣皆不滿意,這時來自高麗國以為姬姓師傅明白了朱棣的意思。遂畫了一幅朱棣像呈給朱棣。朱棣看後非常滿意,遂下令命其為武當山真武大帝塑像。像塑成以後安放在武當山太和金殿內。反對朱棣做皇帝的人看完以後就偷偷的說,這哪兒是真武大帝啊,這不是朱老四(朱棣排行老四)嘛!後為避禍端民間就傳為祖師,到清朝時流行「爺」字叫法。故稱祖師爺!後民間塑造真武大帝像皆以此像為藍本!至今武當山還流傳著「真武神,永樂像」之說法!
武當山真武大帝銅像
由此可見稱為祖師爺也是有所依據的,至於紫團巍改稱老爺頂則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受文革的波及香客們之稱呼然!
清朝內閣中書孫洤路過老爺頂,曾有詩讚曰:
紫團巍
路入石門奇,到處多起伏。
怒峰鬥高空,翠色隱相屬。
盡日弄裡行,變幻無定局。
遊筇歇偏梁,巖雲臥巾服。
凌晨到三龕,途窮令人哭。
陡壁天削成,蹬窄剛容足。
魚貫攀鐵繩,蟻行緣朽木。
俯看下界空,蒼茫駭心目。
細點同行人,多半返山麓。
梯窮天門開,仰身入石櫝。
上方別有天,沿邊徑蟠曲。
細流吐暗泉,足下響飛瀑。
空谷訝人聲,瞥見山僧屋。
不記住幾年,面龐迥不俗。
百裡隔夏峰,塵緣苦追逐。
悔不棄家來,長鍬掘黃獨。
前途雲煙中,兩山若繼續。
石板二尺寬,百步向空矗。
遊人心膽寒,匐行笑蜷局。
仄脊凌絕巔,諸天縱遐矚。
群山四面環,拱揖齊獻綠。
獨此高插天,巍峨掌坤軸。
道士念我疲,留我頂上宿。
天闕呼吸通,閉目眠不熟。
只恐罡風來,飄搖隨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