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實習生 李淑珩 通訊員 潘曼琪 彭福祥)下腹時常隱痛別大意,可能是腎動脈瘤作祟,趕緊排除這種「定時炸彈」。11月,時常下腹隱痛而沒有引起重視的劉某,被查出腎動脈瘤,隨時面臨破裂大出血的生命危險。為了保住腎功能,他從重慶跨越千裡來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該院接受介入新技術治療後,劉某的巨大腎動脈瘤被成功封堵,還保住了腎功能。
提心弔膽 巨大動脈瘤可能隨時「爆炸」
劉某坦言,今年5月體檢時,他的體檢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殊不知從8月初開始,早晨醒來後時常出現右下腹部疼痛的症狀,平常也有間歇性隱痛。他本以為只是闌尾炎,沒有引起重視,加之工作原因也未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11月8日,劉某通過B超檢查發現右腎上部主動脈處有一巨大病灶,疑似動脈瘤。後經增強ct複查發現,動脈瘤達到6.0cm×5.5cm×5.0cm,已經壓迫了右腎盞及腎盂,伴有輕度積水,更出現了動靜脈瘻,血壓最高達到180。當時情況十分緊急,隨時面臨破裂大出血的生命危險,倘若動靜脈瘻不及時解決還會導致心臟功能衰竭。
劉某在服用降壓藥使血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動員全家力量,提心弔膽地在重慶、成都歷經20多天多方求醫,但很多醫院都告知他無法保留腎功能,建議切除右腎或者徹底栓塞。但由於檢查時透過腎GFR評估,發現右腎剩餘部分仍具有功能,全家人都希望能夠儘量保留右腎,於是他開始向全國各地的朋友們進行求助。
千裡求醫 介入新技術成功保腎
通過在網絡上多方搜索病例,劉某發現2014年中山一院曾為一患者成功進行了腎臟切除、體外修復、自體移植手術,便決定跨越千裡從重慶來到中山一院求醫。
12月4日,劉某入住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二病區後,負責治療的李軍教授、鄧榮海教授結合其檢查結果,多次謹慎診斷,並邀請放射介入科的黃勇慧副主任、向賢宏教授進行會診。
李軍教授表示,劉某的病情主要需解決高血壓、動脈瘤和保留殘腎功能三個問題,經探討發現為其實施彈簧圈栓塞術存在一定的難度。於是最終決定採用通過介入新技術進行治療保腎的手術方案。12月10日,由向賢宏教授主刀為其開展手術,黃勇慧副主任現場指導,盧順醫生輔助,手術耗時30分鐘左右。
據黃勇慧副主任介紹,手術採用局部麻醉,首先在患者股動脈上,通過介入穿刺技術建立一個牙籤直徑大小的通道,然後將導管在X線監測下超選擇插入腎動脈病變部位,精確定位釋放封堵器,並通過血管內造影,明確封堵效果以及對正常腎實質血供的影響。明確封堵效果和安全後,再完全釋放封堵器。通過這樣一系列的精準操作,一個直徑大約6cm的巨大腎動脈瘤被完美地封堵,同時右腎2/3至4/5的腎功得以保留。劉某告訴記者,術後第二天,他就已經能夠下地活動,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血壓也不再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