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浮世小白。相信不少進過電影院看過《我不是藥神》的觀眾,在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情不自禁的小聲嘀咕幾句:這電影真xx好看。這部電影為何能讓觀眾有口皆碑?能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口碑載道?
其實這和片中各個人物都有雙面性和對細節處理的精密有關。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都能記住程勇(徐崢飾)從剛剛開始不願代購印度版「格列寧 」到付不起房租和治療病重家父缺錢的無奈,從而鋌而走險走向了代購仿製藥品的犯罪道路。
也不會忘記思慧(譚卓飾),為救女兒被迫成為舞女的她早已拋下自己微不足道的自尊心,當她的領班在陸勇的金錢誘惑下跳起了脫衣服時,思慧瘋狂的吶喊,使她獲得從所未有的快樂。隨後陸勇和思慧回到住處,思慧熟悉而自然的「待客之道」讓觀眾不免感到一絲悲涼。
呂受益(王傳君飾),電影中他賊眉鼠眼,膽小弱懦。在生死邊緣掙扎,與死神賽跑的他只為看到兒子一眼,可看到兒子之後就不想死了。將人性最為擰巴的一面表現得活靈活現。
片中還有一言不發,分辨是非的「黃毛」(章宇飾),有滿口道義,卻不得不知法犯法的劉牧師(楊新鳴飾),有徘徊在正義與公理的曹警官(周一圍飾)。
這些角色有血有肉的雙面性,讓我們看到了一部「血淋淋」的電影。
但是這一齣好戲《我不是藥神》背後究竟正確的是誰呢?是為了救人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嗎?還是為了自己心中正義放棄自己「該」的職責?還是應該譴責販賣天價藥來平攤高昂製藥費的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