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辯論賽|無盡的欲望是否人的本性

2021-02-26 大學號

《孟子·告子》篇中提到「食、色,性也」,衣食住行等身體的欲望都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滿足之後是否會產生新的欲望?而滿足了足夠多的欲望之後,人是否會變得無欲無求?人的欲望是無盡的嗎?

且看本期廈門大學辯論隊與四川大學辯論隊各抒己見。

5月8日辯論專版中刊登的「高校是否應該開設勞動課」的辯題投票中,正方雲南大學支持率為47%,反方貴州大學支持率為53%。

古希臘神話裡有個「戈爾迪死結」的故事,說的是小亞細亞弗裡吉亞國王戈爾迪,在一輛牛車上打了一個死結,並把它放在宙斯的神廟裡。神預示說,誰能打開這個死結,誰就將統治亞洲。但N個世紀過去,無數聰明智慧有野心的人對「戈爾迪死結」都無計可施。直到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波斯,有人請他過去看了這個古老的「戈爾迪死結」,經過一番嘗試過後,亞歷山大揮劍將死結劈成兩半。至此,「戈爾迪死結」才不復存在。

人無盡的欲望就像「戈爾迪死結」一般,人人都知道其重要,卻不知道它是什麼。開宗明義,欲望是指一般的不足感覺以及想滿足這種不足感覺的想法,而人的本性是指人的固有性質。今天雙方探討無盡的欲望是否為人的本性,其關鍵點在於判斷人類對於欲望的追求是否是永不停歇、永不放棄的。我方認為無盡的欲望是人的本性,理由如下。

長久以來,我們有種固有認知,認為欲望是資源匱乏的產物,人們無限的物質欲望與有限的物質資料的矛盾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欲望的貪婪狀態。這種狀態仿佛只是我們的「不得已」而非我們的「必然」。事實上,欲望作為刻在我們基因上的符號,在資源充沛的時候依舊存在。

閱讀人類文明初期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國家基本都從事了擴張活動。以古埃及為例,在公元前19世紀,古埃及即從事徵伐努比亞的軍事活動,以佔領努比亞的黃金產地。除此之外,古希臘軍隊的鐵蹄並不僅僅停留在努比亞的地區上。甲骨文和兩河文明等史料均證實,小亞細亞、地中海、敘利亞、東夷等地均受過古埃及的擴張活動影響。可見,縱使人類在自有土地上已有較高水平的發展,依舊無法克服內心擴張主義的欲望,試圖徵服更多地域。

無獨有偶,在15世紀,歐洲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歐洲人迅速開展對新大陸的殖民計劃,在幾百年之內,南、北美洲大部分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殖民地。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入侵南美洲,消滅了印加等南美土著帝國,將美洲大部分土地據為己有,並奴役南美洲的土著,後來導致了多達千萬的美洲土著因殺戮、疾病、營養不良而死亡。

由上述論證可知,所有生物活在世界上,基本上就是要一直活著、一直生存,所以我們必須找來一堆東西,來建立安全感,保證我們生存的穩定性。而在滿足欲望、產生新欲望、滿足新欲望的輪迴中,人類穩步向前。

人的欲望沒有終止的一天,這是事實。反過來說,如果人的欲望有終止的一天,反而是不安全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大腦覺得很安全、一切欲望都滿足了,會怎麼樣呢?那將是沒有進步、沒有發展的短暫生命。

問題一:對方辯友對於「無盡的欲望」是如何界定的?是滿足了一個欲望又不斷產生新的欲望,還是對於同一個欲望(像吃飽飯)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陳夢婷:誠如我方在提問中所言,我方翻閱詞典古籍,認為「無盡」應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窮盡、不消失的狀態,並非單指需求層次越來越高的狀態。

滿足了一個欲望又不斷產生新的欲望自然涵蓋在內,正如最早的文明國家的擴張,古埃及不滿足已有的土地而去佔領努比亞,西班牙、葡萄牙不滿足已有的土地而去擴張到南美洲,歷史的脈絡無疑清晰地證明人類欲望的滿足與新欲望的產生。

而對於同一欲望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滿足也是「無盡的欲望」。譬如人類對於效率的追求,從刀耕火種到鐵器農耕,再到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直到今日的人工智慧,人類從來都不會覺得「效率已經夠高了」,永遠都是「效率還不夠」。

問題二:為什麼判斷無盡的欲望是人的本性的關鍵點為判斷人對欲望的追求是無盡的?無盡的欲望和人類的本性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如何論證?

靳鈴培:人的本性即人的固有性質,倘若有一性質貫穿人類發展史,在歷史的每一頁都留下痕跡,便可認為這是人的本性。而縱觀人類歷史,人類留下的每一步腳印都和滿足欲望有關,而人類前進的每一份動力都是人類發展的欲望和渴求。基於事實,尊重史實,所以我方認為這是人的本性。

問題三:退一步講,哪怕無盡的欲望是殖民者的本性,又是如何從個例得出全部人類群體具有這種屬性的結論呢?

肖智文:我方當然知道孤證不立,立論陳詞中我們可以窺見人類發展脈絡中的無止盡的擴張和殖民,而除此以外,人類發展的任意面向都是無盡的欲望所驅動的。案例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人類為建立安全感,所陷入的輪迴——滿足欲望,產生新欲望,滿足新欲望。工具的發展、醫療的發展、公共設施的發展、法治的發展、網絡的發展等,無論是人類發展的哪一面,無不反映了人類無盡的欲望。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從來都不存在「已經足夠了的東西」,我們眼中只有「這個還不夠,我們還要繼續」,也因此人類穩步向前。

對方同學很有趣地賦予人的本性兩個特質,即客觀性和普適性。一方面,對方同學認為人的更高需求是因客觀環境存在更好條件而決定,所以無盡的欲望受環境所影響並非客觀。但環境又何嘗不是我們人類所創造?大工廠的勞作效率低,工人累,所以人類發明了織布機,逐漸走進「機器替代人工」的工業時代。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機器,所以人不滿足於手工的效率,而是人類從不安於現狀從而發明了機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環境。

另一方面,對方同學認為每個人衍生出的欲望有所差異,所以無盡的欲望並不具有普適性,但是攝取食物滿足基本需求的欲望卻是具有普適性的人性。可是這樣看來,每一個人攝取的食物亦有所不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是不是這樣細分下去,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具有對方同學所言的普適性?所以這樣的區分毫無道理,縱使每個人衍生出的欲望不同,但它們都屬於每個不同個體之不滿足的無盡欲望。換言之,在人類歷史脈絡中,人類正是有無盡的欲望才走到如今,所以無盡的欲望依然具有普適性。

結合上述內容,縱使在他方釐清的客觀性和普適性框架中,無盡的欲望依然與對方同學對「人的本性」的要求契合,而反觀人類發展脈絡,我們正是在無盡的欲望下生存與發展。我們渴望生存,所以遠古時代的人類窮盡一切生存的方式——學會使用工具、鑽木取火。當小小的土地承載不了人口的增長時,人類馴化了動物,從狩獵採集的時代過上了圈地農耕的日子。再後來,部落的群居無法讓一群人真正團結在一起,所以逐漸產生了國家,發明了律法,統一了度量,也擁有了福利。或許這樣的日子還不夠滿足,我們覬覦鄰國的土地、別島的資源,我們團結一心又向外擴張。當世界體系逐步形成時,我們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冷兵器、重兵器、生化武器、核武器;自行車、電動車、摩託車、汽車、輪船、飛機、太空飛行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我們追求、我們不滿足、我們坦然承認與面對自己的無盡欲望。當然我們也知道正是這些不滿足驅使著人類前進,正是這些不滿足讓人類了解新技術的不足之處,也正是這些不滿足區分了人和動物。動物採集獵殺的只會是當期的食物,而人類看到的是遙遠的未來,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

(廈門大學辯論隊 陳夢婷 靳鈴培 肖智文)

「食、色,性也。」告子和孟子在性本之爭中,都認可食色這類滿足生理需要的追求為人的本性。但是當欲望從「飯疏食飲淡水,樂亦在其中」演變為「非山珍海味不可」時,是否還能歸根人的本性呢?誠然,在我方看來並非如此。

開宗明義,「欲望」是指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目的的意念願望,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欲望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如告子之言中的「食色」為生理之欲,汲汲於富貴為貪慾,潛心學問為自我滿足之欲。「本性」意為與生俱來的天性,何為與生俱來?即不依靠後天培養和教育,從一出生就擁有的特性或行為,這種特性不以外界的主客觀因素為轉移,是一種客觀的屬性。今天你我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地真誠地探討「人的本性」這一哲學問題,任何個例都無助於彼此的討論,因此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本性自然是普羅大眾人皆有之的「本性」。由此可以歸納得出,本性具有客觀性與普適性。

本性具有客觀性,不以外在環境為轉移,而無盡的欲望卻是以客觀環境為基礎,為客觀環境所塑造。人自出生時便有攝入食物的需求,在這種需求之上產生了吃飽飯的欲望,這種低訴求的原始的欲望乃為人之本性。然而,隨著人接觸的外界環境日趨複雜,人便產生了無盡的欲望,比如吃了一輩子粗茶淡飯的人突然看到了山珍海味,便產生了吃得更好的欲望,若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一生都無法認識到這些東西得存在,那麼吃山珍海味的欲望亦無從產生。正如生活在古代之人不會產生擁有汽車、玩手機的欲望,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奢侈品的人不會產生要穿戴奢侈品這樣的欲望一般,在滿足生理之需的原始欲望之外的無盡欲望是基於客觀環境而存在的,是由外在環境所派生。因此不符合本性之客觀性,無盡的欲望不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具有普適性。如攝取食物和水分,這是人對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欲望,屬於人的本性。而在解決溫飽問題後,不同的人又會產生不同的追求。如有人追求吃甜的,有人喜歡辣的,有人喜歡山珍海味,有人只愛粗茶淡飯。這些欲望具有不同的標準也會因為個人的發展不斷衍生,是無盡的欲望。但其不具有普適性,不是人的本性。

正是因為人的本性的客觀性與普適性,與無盡的欲望的主觀特異性和不可衡量性,兩者之間不相恰、不共融,所以無盡的欲望不是人的本性,我方堅持我方觀點。

問題一:對方辯友定義了「欲望」「本性」,卻沒有解釋「無盡」,我方翻閱詞典古籍,認為「無盡」,應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無窮盡、不消失的狀態,而不是需求層次越來越高的狀態。儘管有人喜好山珍,有人只愛粗茶,可您方承認為了生存普遍具有的欲望不會消失,是否契合了我方命題?

鄭靜儀、黃孆霞:我方認為辯題中的無盡指的是無限向上延伸,具有層次性。雙方都承認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而產生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人為了一直生存下去,這一欲望也會隨著時間永不停歇。但這只是平面的、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欲望,且因為一次性的實現無法一直維持生存。若這一基礎層次、毫無遞進的需要都稱為無盡的欲望,那麼您方自然得證,我方完全沒有論證空間。

其次,對方辯友將無盡簡單理解為不停是不合理的。一是馬斯洛需求層次告訴我們人的欲望是具有層次性的,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求是最低層次的需求;二是辯題以「食色性也」為引子,因此對「無盡的欲望」的討論應當基於儒家理論。儒家認為「倉稟實而知禮節」,即百姓的基本生理需求滿足後,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即儒家認為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欲望是有盡的,是可以被滿足的。無盡的欲望在儒家背景下也指的是具有層次性、向上延伸的欲望。

此外,您方舉出的歐洲的殖民活動等例子都不僅僅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說明您方也承認這裡的無盡欲望更側重於有層次性的、無限向上延伸的欲望。因此,你我雙方都認為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欲望不屬於我們此次辯題討論的無盡欲望,即具有層次性的、向上延伸的欲望。

問題二:我方不同意將客觀性作為衡量標準,「本性」就是與生俱來,但不代表一成不變,我方承認欲望會隨著人所認識和接觸的世界而改變,但這並不影響欲望是「與生俱來、不會消失的」,請教您方憑什麼論證本性一定是客觀的、一成不變的?

楊佳寧:我方在論證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到一成不變,而是論證了本性具有客觀性。以下進行具體論述。

首先,本性具有客觀性,客觀性是指獨立於意識或精神而存在的性質。正如我方坦然承認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就像餓了需要進食、累了需要睡覺,這是人類文明繁衍至今所存留的天性,是不需要任何後天的學習就會做出的本能反應,即我方所強調的「本性的客觀性」。而我方希望藉助本性的客觀性這一屬性對人類的欲望進行一個切分,即先天具有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在後天影響下才能產生的欲望不是人的本性。

具體來說,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他們是不可能產生對金錢的貪慾、對愛情的情慾、對知識的求知慾等欲望的,而只有當他們逐漸了解這個世界並基於此形成自己的三觀的時候才會產生以上幾種欲望,而這種在後天因為客觀環境影響塑造出來的個人價值觀、個人情感而產生的欲望又怎麼能定性為是具有客觀性的「人的本性」呢?


問題三:如果人沒有基礎的欲望如何生存?如果人沒有更高層次的欲望如何進步?世上又有幾個人能無欲無求?

王天琪:首先,我方從來沒有否定過基本欲望的存在和價值,相反,我方也承認基本的欲望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而我方對欲望進行了切分,人為了維持基本生存所具有的攝食飽腹等欲望是不為主觀所改變,且有盡的;而對於基本欲望之外的類似於吃飽之上又要吃好的需求,是基本欲望之外的衍生欲望,因其受制於客觀環境又不具有普適性,雖然具有無盡的特點,但卻不能稱之為人類的本性。

其次,人類對於更高層次欲望追求的利弊與我們討論的辯題無關。但若對方辯友非要從價值層面與我方討論對高層次欲望的追求與人類文明的關係,那麼對方辯友只狹隘地看到其對人類文明的一定推動作用。欲望有利亦有弊,無盡的欲望可能給人以一定前進的動力,同時也可能把人拖進深淵,欲望的過分膨脹反而是幸福的敵人,故我們說知足者常樂。調查表明,不與別人比高低所帶來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帶來的幸福的5倍。叔本華說過,欲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欲望不是絕對的,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綜上,對於欲望的多層次、客觀性,我方已經論證得很詳細了。而對於「無盡」的理解可以是「多種多樣」,也可以是深度上的「無法窮盡」。在「多種多樣」這個層面上,我方在一辯稿中已經詳述,就像剛生下來的嬰兒不可能產生對金錢的貪慾、對愛情的情慾,只有當他們了解這個世界並基於此形成自己的認識時,才會產生以上幾種欲望,而這種因為後天客觀環境影響所產生的欲望又怎能定性為「人的本性」呢?

從深度上看,無盡的欲望也不是人的本性。當人吃飽以後,人體就會分泌「膽囊收縮素」減少進食的滿足感,從而讓你停止進食,由此可見,人體的運作是極有規律的,不存在對某一事物具有無盡的欲望。倘若對方辯友非要說只要人活著總是會產生進食、休息等欲望,一來,人的壽命有限,何來無盡之說;二來,若是從人類文明的連續性上進行論證,我方顯然沒有論證空間。

最後,從對方辯友立論中可知,您方追求的是「建立安全感」和保證「生存的穩定性」,進而您方提出「如何進步」。我方高度認同。但我方要指出:只有區分開哪些是基於人的本性所產生的欲望以及哪些是超越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無盡的欲望,才能獲得安全感和生存的穩定性,才能通過實現客觀的契合人的本性的欲望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恰恰是不可控的「無盡的欲望」才是將人類帶進深淵的惡魔。希特勒的欲望如此、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也如此,您方舉出的「戈爾迪死結」、古埃及的軍事擴張等也如此。因為這些欲望背離了人的本性,是無盡的欲望。

因此,我方認為,有節制的欲望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定社會的進步,但是無盡的欲望卻是把人拖進深淵的惡魔。

綜上,我方堅持認為無盡的欲望不是人的本性。

(四川大學辯論隊 鄭靜儀 黃孆霞 楊佳寧 王天琪)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9-07-17 第8版 校園)

相關焦點

  • 校園辯論賽真的和奇葩說一樣嗎?
    其實當我們同學們去聽了校園辯論賽以後,肯定會感覺和《奇葩說》裡看到的不太一樣,甚至會覺得很失望。是的,校園辯論賽要嚴肅很多也沒有那麼有趣,所以說,《奇葩說》和校園辯論賽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校園辯論賽(圖片來源於網絡)首先《奇葩說》在本質上是綜藝節目,而校園辯論賽的本質是競技辯論。
  • 第十一屆校園辯論賽決賽舉行
    5月17日下午,由校團委主辦,校學生會承辦的第十一屆「思國韻•辯河風」校園辯論賽決賽在我校金明校區計算機大樓二樓報告廳舉行。歷經近兩個月的鏖戰,從初賽到複賽、半決賽、決賽的層層選拔,最終文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法學院和經濟學院在26個辯論隊脫穎而出,晉級總決賽。
  • 學生在校園辯論賽頒獎儀式上的發言
    校園辯論賽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208班的辯論隊員。在這朦朧中,學校校園辯論賽賽果卻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衷心地祝賀214班獲得冠軍,也請為各班的指導老師、班主任,每場比賽的評委、主席、組織者以及所有參賽的同學們鼓掌!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可中的校園文化更顯精彩,更具魅力。
  • 大學的校園辯論賽到底有多激烈
    2020年12月5日七點至九點,河南科技大學問鼎辯論隊辯論賽在公教三102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此次辯論賽吸引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本次辯論賽邀請到了我校辯論隊的優秀隊員,各專業學生積極參與。主持人的講話為辯論賽拉開了序幕。
  • 文明校園辯論賽總決賽舉行
    12月1日,由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和南通廣電傳媒集團主辦的文明校園辯論賽總決賽在通師高專舉行。經過激烈比拼,通師高專代表隊和通州高級中學代表隊分別獲得大學組和中學組的冠軍。決賽第一場是兩位大學代表隊的對決,正方是通師高專代表隊,反方是南通理工學院代表隊,辯題為「文明校園創建是重在過程還是重在結果。」
  • 契入真如本性就會綻放無盡的力量!
    能思維、能覺的心跟真理、自性絕對境界相契應了,「含笑」不是從外得,兩個人的默契是對著相視一笑;佛沒有衝任何東西笑,他含笑是對自己真如本性境界的互相契應,因為一旦契入真如本性就會綻放無盡的力量!他不欠缺,生老病死、遊戲他全都有,他自己喜歡,人們讚嘆「人間滄桑歲月」、「七情六慾就是人間」,他也「圓滿」;他並不覺著自己少什麼、心裡還挺美,一天天自己做遊戲一樣,本來一個人活著、然後找個人成家,稀裡糊塗幾十年,死時候跟夢醒了似的。其實沒醒,人說「我依靠誰」、結果誰也靠不住,不覺悟他所陷落的境界,一切眾生境界都顯現他應該有的「圓滿」世界,畜生界、天界,應其心量而顯現!
  • 第三屆珠海市大學生禁毒辯論賽校園選拔賽首場決賽打響!
    第三屆珠海市大學生禁毒辯論賽已正式啟動,珠海市10大高校為了在珠海市大學生禁毒辯論賽中展現本校大學生的風採,正如火如荼地舉行校園選拔賽。4月22日下午,第三屆珠海市大學生禁毒辯論賽校內選拔賽首場決賽在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打響。
  • 聚焦校園暴力 「青春向憲法致敬」網絡辯論賽即將打響
    華龍網11月12日16時30分訊(記者 朱翔 曾靜)作為2016「點擊12.4 青春向憲法致敬」主題網絡晚會的「第二波」,由重慶市司法局、重慶市教委、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合主辦的「青春向憲法致敬」網絡辯論賽,將於11月13日上午10點正式開「撕」,並通過華龍直播、一直播、花椒等平臺進行直播。
  • 北京市潤豐學校第一屆「競合杯」校園辯論賽圓滿落幕
    2020年12月,北京市潤豐學校第一屆「競合杯」校園辯論賽總決賽在階梯教室熱烈舉行,同學們用辯論來訴說著自己對科技與人類命運的思考,展現著飛揚的青春與活力。賽場氣氛緊張熱烈,而六年級吳穎涵主持卻帶給大家一絲活潑與輕鬆。
  • 湖南舉辦大學生禁毒辯論賽 營造良好校園禁毒氛圍
    央廣網長沙5月10日消息(記者鄧文輝 通訊員樊佩君)為深入推進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6.27」工程,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在校大學生的識毒、防毒、拒毒水平,5月9日-10日,湖南省禁毒辦在湖南師範大學成功舉辦湖南省大學生禁毒辯論賽。
  • 「我為文明校園代言」辯論賽 南通學子上演「巔峰對決」
    今天下午,由南通市文明辦、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廣電傳媒集團聯合舉辦的「我為文明校園代言」辯論賽總決賽在南通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上演「巔峰對決」,一展當代學子面向世界、開拓未來的精神面貌。辯論賽舉辦以來,共有8支大學代表隊,16支中學代表隊踴躍參賽。經過一個月的激烈角逐,南通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南通理工學院,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南通天星湖中學分別進入大學組和中學組的冠亞軍決賽。
  • 中國青年網:天大研支團舉辦校園辯論賽探討青年建功立業
    近日,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天津大學(以下簡稱天大)研支團在甘肅宕昌縣第一中學舉辦「傳承五四精神,勇擔家國使命」辯論賽。研支團成員們組織宕昌一中的22支辯論隊伍,圍繞著「走出大山/回到家鄉是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更好方式」這一辯題,在為期兩周的辯論賽場上,對自己的成長選擇、家鄉的前途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思考。
  • 第十九屆校園辯論賽總決賽圓滿結束!
    7月4日晚上7點,在我校浴星湖大講堂舉行「春暖應科」系列活動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明辨會暨第十九屆校園辯論賽。本次辯論賽通過各個學院的初賽,複賽。辯論賽結束,我校劉金老師作出指導和點評,他呼籲我們向這些選手致敬,是他們讓我們對此進行深度的思考,並結合自身,來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和幫助。並呼籲廣大師生時刻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塑造出這個時代青年人的敢於拼搏,敢於奉獻的精神,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優良品質。
  • 優秀案例展示(120)|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部:打造網絡巔峰論壇,構建虛擬校園文化 —網上人大網絡辯論賽的策劃與實現
    網上人大在網上校園的建設中,除了大力建設學科資源和支持學業內容交互外,還始終把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作為虛擬校園建設工作的重要組織內容。從建院之日起,就有專門的部門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把社會性、情感性交互作為網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利用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將分散在各地的學生聯繫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一個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每年定期舉辦網絡辯論賽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 反對派向校園伸「魔爪」被曝光,「港獨辯論賽」又有17所學校退出
    據香港《大公報》12日報導,泛暴派企圖借辯論賽將「黃色魔爪」伸入校園被曝光後,香港教育局連日來逐個致電參賽學校,提醒學校一旦發現課外活動對學生帶來不良影響,便不應讓學生參與,並向學生解釋原因。主辦方透露,比賽最初有121所學校參加,早前已有5所學校退出,近期再有17所退賽,其中東華三院、順德聯誼總會和其他辦學團體屬於校退賽。
  • 楊絳:人的本性是什麼
    文丨楊絳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的,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只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什麼是人的本性?
  • 2019銀行校園招聘面試形式之辯論賽
    正如中公金融人小編將向同學們介紹的銀行面試的新寵兒:辯論賽。辯論賽概述:辯論賽也叫論辯賽,還叫做辯論會。它在形式上是參賽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一種競賽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辯論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知識的競賽,思維反映能力的競賽,語言表達能力的競賽,也是綜合能力的競賽。然而在我們的銀行的辯論賽中重要是考察作為未來的櫃員我們的思辨能力以及大家在激烈的討論中的行為舉止。
  • 【初探】人的本性
    回復0進入主菜單,接收更多信息點擊標題下面全球見證快速關注我們說人都是罪人,不是說因為我們犯了罪,我們才是罪人,而是說因為人是罪人,所以一定要犯罪。這時候作媽媽的不願意了,說:「孩子這麼小,你就折騰他幹甚麼?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就出了一個孔融嗎?」這句話一出來,孩子也聽明白了,手一回一口就咬下去了。這個父親一聲長嘆,說一年多的教育一句話就吹了! 你會發現人學好很難,你要做得好一點,就像登山似的,一步一步、拼命地費很大的勁才能夠做好;如果你要學壞,那很容易,只要不使勁,「嗤溜」一下就下去了。為甚麼學好難,學壞很容易?
  • 長沙中南藝術學校-直擊校園辯論賽現場巔峰之戰!
    為了豐富廣大學生的課餘生活,活躍校園氣氛,開拓同學思維,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長沙中南藝術學校首屆以「奮進新時代,激揚青春夢」為主題的辯論賽拉開序幕。長沙中南藝術學校辯論的賽場上,各參賽隊員竭盡所能、充分準備,向大家展示自己良好的辨風,純熟的技巧以及思維的敏捷,正反兩方旁徵博引、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