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曾經說過,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是的,人這一生,是會有幾個轉折點的,
這轉折點走得如何,決定了你的一生。
復旦大學,就是我人生的轉折點。
因為復旦,我走出金沙江畔小小縣城,來到上海。
因為復旦,我分到經濟日報,後又到了人民日報。
因為復旦,我與報紙結緣,成為一輩子的媒體人。
我常常想,復旦,你給了我什麼呢?
其一、給了我文憑。
當今社會,是一個認文憑的社會,
因為,文憑是你人生學歷的最簡單標識。
沒有文憑,雖然不至於寸步難行,
但是,有了文憑,尤其像復旦新聞系這樣的文憑,
進入新聞單位就會順理成章,甚至理直氣壯。
記得畢業那年,1982年,全國新聞系,只有兩個半。
一是復旦,一是人大,
另外半個,是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
感謝復旦給了我那樣一張文憑,
我才能從金沙江邊小山溝,
來到億萬人民嚮往的首都。
我常常想,為什麼千千萬萬農村孩子,
歷盡千辛萬苦,千方百計要考入大學呢?
那是因為,文憑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出路,
甚至,是唯一出路。
其二、給了我知識。
文憑,不過是一張軀殼,
內瓤,才是真正的實力。
一旦進入報社,你有何種文憑,哪個大學畢業,
已經不再重要,甚至,沒人會惦記你是大學生還是博士生。
人們看到的是,作為媒體人的你,
寫出了什麼文章,
編輯了什麼版面,
策劃了什麼活動……
當此時也,你的知識,便會閃耀異彩。
沒有知識儲備,
寫不出那樣神採飛揚的文章,
編不出那般卓越不凡的版面,
策劃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動!
當然,知識,並非僅僅課堂上老師教的ABC。
恰恰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上課的更多時間,
你在圖書館,在自習教室,在自己寢室,
主動學到的各種知識。
還記得,每天晚飯後,復旦圖書館,
從二樓蜿蜒而下,直排到門外數十米的佔位同學。
還記得,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
一本本筆記,記得滿滿登登,如饑似渴!
書到用時方恨少,
知識從來不嫌多。
其三、給了我見識。
知識與見識,似乎是一回事,又不全是一回事。
知識往往是死的,有所記錄的,可以查找的。
見識則是活的,長在腦子裡的,無跡可尋的。
一事當前,知識可以作為鋪墊,為你的微觀行動打下基礎,
見識則會讓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迅速勾勒出宏觀對策。
見多,則識廣。
見識與一個人的閱歷、軌跡、眼光關係密切。
還記得,到南昌晚報實習時的興奮與不安,
還記得,到湖北日報實習時的充實與自信,
假如沒有到上海讀書,
假如沒有在復旦深造,
我將永遠是金沙江邊畔小縣城一小幹部,
固守著山溝溝思維,所思所想,飛越不出四川盆地。
當我來到上海,見識了大海,我便知道天地該有多遼闊!
復旦畢業前夕,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一段話:
復旦四年,讓我知道了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其四、給了我友情。
大學四年,同一班級,五十位同學,
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從互不相識到成為同窗好友。
四年,四十八個月,一千四百多天,
在人的生命力最旺盛、最渴求知識的年月,
這樣的友誼,印象深刻,是一輩子抹不去的。
尤其是,同一寢室,七位室友,
那麼親密,那麼貼近地每天二十四小時生活在一起,
親如兄弟,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
最難忘記,四年中的每一個春節,
因為節約,也因為時間短,路途長,
我獨自一人,居住那間冷得結冰的寢室。
是朱大建、潘玉鵬、顧萬明、朱光明四位上海同學,
熱情相邀,在他們溫暖如春的四個家庭中,舉懷相祝,
度過了此生難以忘懷的四個春節!
難忘記,晉源同學家,成了我到京的大後方。難忘記,湖南同學,人稱大鬍子的何恆運,
寒假回滬第一件事,便是拿出滿滿一飯盒臘肉香腸,
用復旦校園撿來的枯枝,將火燒得紅紅的,旺旺的,
聞著那撲鼻香味,我倆大快朵頤,
吃得滿嘴流油,滿臉是燦爛笑容……
我愛復旦,
對復旦充滿感情,
一個學子,對自己大學那種特殊的感情。
復旦是我記憶裡的一塊鐵,
那麼結實,那麼溫馨,
始終陪伴著我,
一輩子!
復旦圖書館,我的最愛
《碼字工匠老詹》共有六類文章,不妨隨便翻翻:
一、時評
在瀋陽瀋河區,我看到了「中國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層的偉大實踐!
《瀋河模式》的「制度化」之路應該怎麼走?
十八大後首個出獄部級「老虎」——雖然人已出獄,難題並未解決。
別了,京華時報
遼寧,我擔心你的坦誠
周本順讓我耿耿於懷
官場那些「小圈子」
滴滴如此命硬 後臺到底是誰
二、人生
年愈古稀才明白
我為什麼不願當市長
正因為沒有後臺,所以才更要努力
怎樣與上司相處 記住四個字足矣
岡仁波齊:朝聖路上的靈魂洗禮
又見成龍,他老了,老詹更老了
七十七說
七十又七說
感謝每一個人
三、寫作
讓寫作成為人生最好的娛樂
寫好「大文章」,只須「三板斧」
想說給你聽,新聞系學生
老詹寫新聞,只有這麼一個訣竅
這篇文章讓我徹夜難眠,一戰成名!
老詹講課結束 學員反映如何
咪蒙如何做標題,一看你就明白了
四、人物
恩師老範
老伴楊喬
金沙江畔,有這樣一對知青夫妻
好想娶個好媳婦
山西,那位北京知青的孩子
改衣工匠何師傅
何師傅,你終於離開北京了……
五、楊喬(老伴的文章,比老公精彩)
我的鄰居汪曾祺
王鎮蘇、林先生和我
同學張集貴
公社故事
地委書記李佔林(公社故事之二)
老社長彭再玉(公社故事之三)
我的老師們
《我的老師們》之二:班主任張蓮初老師
《我的老師們之三》:中學老師康筱維
我的螞蟻觀
六、新書
十八年寫成一本書,這本書到底有啥用?
感謝出版社,推銷俺的書,到底買不買,還是買了吧!
那一夜,為什麼讓我至今難忘
喬家大院能夠「做大做強」嗎?
絳縣這樣的山區小縣,旅遊能搞些什麼呢?
一種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