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桃李之心,春風化雨。復旦大學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展評活動自4月起正式啟動以來,帶領學子們重溫求學時光裡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和悉心關懷,感恩育己之德,學慕師表之範。
經各院系畢業生推選、網上微信巡展、終審委員會評審等環節,最終產生10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11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華山醫院張文宏老師。
張文宏
張文宏,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目前擔任復旦大學內科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防癆協會結核與肝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結核病腦膜炎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多個學術職位;擔任《中華傳染病雜誌》主編和多本SCI雜誌包括《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副主編。
主要研究方向為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和發病機制,先後承擔十一五國家傳染病攻關項目、十二五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十三五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榮獲中華醫學獎、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新百人計劃、上海市銀蛇獎。任科主任以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已連續九年全國醫院感染科專科排名第一。
在本次新冠疫情暴發中,張文宏老師以業精博學的才能,醫者仁心的情懷,挺身而出的擔當在疫情防控,疾病救治,科學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交出了滿意的答卷,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同時帶領學生們基於自身豐富的治療經驗與醫學知識,以專業的內核、冷靜的分析,為大眾正確認識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而不斷發聲。
育人事跡
張文宏老師自擔任研究生導師以來,培養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數十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多名學生獲得「復旦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他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大批有社會關懷、家國情懷的中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在感染病學科建設,特別是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帶領青年人持續發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張文宏老師課題組
張老師致力於信息化教育平臺建設。他領銜開設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科傳染病學課程,於2019年獲得復旦大學學科特色在線課程建設項目第一批立項。截至目前,該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參加人數逾10萬人次,成為復旦上醫學生的優質教學資源。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張老師用自身的堅守和理想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面對患者時,他是充滿正能量的白衣天使;在面對學生時,他是正直謙遜、知行合一的導師和榜樣。
7月23日,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名單公布,張文宏入選。
經典語錄
「
我不教給你們如何考試,而教什麼是這門學科。
」
「
培養沉穩與寧靜,善處成功與挫折。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東西,而要動手做眼前清楚的事情。
」
1 正直謙遜,知行合一
「我不是網紅,我是文宏。」面對媒體宣傳和網民追捧,張文宏老師如此回復,盡顯詼諧幽默,踏實平和。
學生們對張老師的「意外走紅」毫不驚訝:張老師的專業學識和道德情操一如既往,依然用自己一言一行踐行著為師者、為醫者的初心和使命。在醫學院,但凡聽過張老師的課或者講座的同學都會記住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硬核」教授。他總是以其一貫幽默風趣的風格,貼近社會熱點的方式,鼓舞著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
很多人納悶,究竟是什麼讓他可以從容駕馭臨床、科研、行政、教學這麼多的工作,並且還有足夠的時間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一次晚上的組會,被白日連軸的會議和專家門診消耗了過多的精力,一向以精力充沛著稱的張老師也有點頂不住了。幾位學生講完,忽然發現張老師睡著了,不禁笑了。
但坐在他旁邊的學生卻一點也笑不出來,因為她無意中注意到張老師的電腦屏保,沒有華麗的景色,沒有動感的光影。黑色背景下的幾個鮮明的大字:正直、謙遜、踏實、節慾,這是一個人的人生信條。無論是學術、醫術還是地位都已在同輩中如此出色的張老師,依然每天這樣要求、督促自己。
還有一次,張老師給本科生上課,調侃說不鼓勵大家考他的研究生,因為當他的研究生需要早晨6:30來和他討論課題。有張老師的學生笑道,若是多年前的自己就坐在那課堂裡,或許會因此打了退堂鼓,也就再沒了今天的感動和堅持。為何是早晨6:30?張老師說那是他一天中精力最充沛、最不容易被打擾、最可以專心談學問的一段時間。而他,把這段時間給了學生。
除此之外,張老師的智慧和幹練也讓很多人體會到優秀醫生和優秀科學家該有的品質——早晨6點半,他為學生開題仔細斟酌,細緻到一字一句;趁著午餐休息時間,他為課題的數據把關,不斷提出問題,幫學生尋找解決方法和思路;看到有些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他組織學習小組,放棄晚上休息時間親自陪伴大家鍛鍊英語口語;趁著會議間隙,他在車上給學生溝通個人發展問題,理清當前形勢,指引奮鬥方向;凌晨兩三點,他坐在電腦前,耐心回復學生郵件、細心審閱修改學生綜述論文……
他永遠以實際行動鞭策、以詼諧言語激勵著學生們,即使辛勞疲憊,也永遠讓大家看到他精力充沛的一面。學生心中的張老師,是良師也是益友,是前輩更是偶像,一如既往如人生信條所言,正直謙遜、知行合一。
2 「人生意義在何乎?為人群服務」
對已經踏入醫學行業的青年醫生們,張老師的言行也樹立了榜樣。
門診是個嘈雜吵鬧的地方,但恰恰是這個不足4平方米的空間,他不斷詮釋著什麼叫做「好醫生」。華山醫院感染科全國知名,很多患者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掛不到專家號,張老師會給這些病人加號,耐心詢問病情,給患者指明方向;重病人需要住院,而三甲醫院床位實在緊張,常常能看到他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患者,連打好幾個電話幫忙落實床位。他常說:「外地病人來一趟不容易,再晚也要看,再麻煩也要給他們一個交待。」
每次聽到經濟條件不佳的外地病人花了四五百從黃牛手上買他的專家門診號,張老師既氣憤又痛心。他時常叮囑首次來看病的患者:「下次來複診直接過來,我給你加號,千萬別再在黃牛那裡買號了!」
還有一次,張老師帶學生門診實習,臨近中午時分,一位老年患者還在對著他記錄本上的問題諮詢張老師,第五點,第六點……對面坐著的學生都有點煩躁了,張老師卻依然微笑著耐心作答。完成第八個問題,已經是12點半了,患者起身離開,張老師離座相送,叮囑老人家慢走。學生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3 經師易遇,人師難求
學生跟隨導師,究竟應該學習什麼?除了學業上的指導,更有導師自身的言行。
張文宏老師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40歲剛出頭時就在臨床、教學、科研方面都達到很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燦爛光環下,其實是很多看不見的習慣在默默支撐:高效的時間管理、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長短搭配的工作規劃,這些行事風格真實地感染著學生們。
年輕人剛從學校走向社會時常缺乏人生規劃,加上醫生當前所處社會環境,往往導致他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徘徊,按張老師的話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他曾在給醫學生的講座中提:「20歲到30歲是一生中最具有創造力的時期,醫學生及青年醫師務必要珍惜在這段時間積累臨床和科研能力,才能厚積薄發。」
他時常讓學生思考:「你想成為怎麼樣人?你想做什麼?你能做什麼?」「對成功不同的定義決定了人發展的方向。未來是未知的,我們眼下只能爭朝夕,腳踏實地做好手頭的工作,修煉好自身素質,才能在機遇出現的時候從容地抓住它。」他說。
也不知哪天起,學生們給張老師起了一個親切的暱稱——「張爸」。在學生們心中,他永遠是一位像慈父般心系學生成長的老師,一位如嚴師般激勵學子前行的父親,照亮了他們在這個時代最容易迷茫的歲月與前程。
對畢業生寄語
成為一個堅守的人,培養沉穩與寧靜,善處成功與挫折,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而不要在負面的新聞和情緒中迷失了方向。個人的素質和能力才是年輕人立足社會的標籤和脊梁。它既能讓你獲得社會的認可,也能讓你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卑不亢。
希望臨床醫學方向的畢業生們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積極總結臨床經驗,熟練應用循證醫學手段研究臨床問題,把對疾病的認識和創新的診療手段變成公認的結果。因為回歸到根源,一切科研進展,最終受益的一定是病人。
來 源
黨委學生工作部
編 輯
盧映宏、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