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父母不要羞於跟孩子開口,行動起來,讓孩子做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
——少兒守護人
前幾天和兒子一起去超市購物,這次兒子一直盯著一個粉色的Hello Kitty看,時不時伸出小手摸一摸,一看就很喜歡的樣子。
我問兒子有沒有什麼要買的,他抬頭看看我,又看看玩偶,有些不好意思。
我說:「好可愛的玩偶,媽媽買下來送給最可愛的兒子好不好」。兒子很開心的點點頭。
回到家,我一直在思考,兒子喜歡大眾認為的「小女孩的玩具」這件事是不是我在孩子性別認知教育上的問題。
兒子在小時候喜歡「小女孩的玩具」,或者以後喜歡穿裙子這種更具有「女孩表徵」的事物時,是兒子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性別。
我們要反思在性別教育上是否太過片面,「穿裙子就是女孩子」這種教育觀念是孩子建立性別認知的一種阻礙。當孩子表達自己性別取向時,我們身為父母要尊重孩子內心性別的表達。
父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孩子長大之後才會尊重異性,不會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壓抑自己的想法。
孩子才會明白每個人都可以喜愛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沒有男孩應該喜歡的玩具,也沒有女孩子不可以玩的玩具。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性別是用來尊重的,而不是來劃分能力或者等級的。
01
刻板印象導致性別觀念根深蒂固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16歲跨性別少女被生母送去做性彆扭轉治療。
該男孩在小時候因為「經常哭,像個女孩」就會被父親不由分說的打一頓,於是她在小時候就學會了壓制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像她自己所說:「求生欲讓我明白,裝成男孩是對的」。
母親剛開始對她的性別認知是支持的,可到了2019年下半年,母親就開始把她當成病人對待,想要扭轉她的性別認知。
從找僧人「調風水」到送孩子去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甚至親自安排孩子和一名壯漢住在一起,只為了讓她變回「男孩」。母親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導致她認為孩子是得病了,無論用什麼方法,治好就好了。
對於男孩和女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總歸都認為男孩應該是「勇敢,堅強,強壯」,女孩則是「溫柔,端莊,賢惠」。
我們身邊總能聽到這樣教育男孩子的聲音:「男孩子就要有個男孩子的樣子,整天喜歡女孩的東西像什麼樣子」或者這樣教育女孩的聲音:「女孩子喜歡玩汽車成何體統,一點女孩的樣子都沒有。」
家長對於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導致家長認為不同性別的孩子只可以做符合該性別特徵的事情,對於不符合該性別表現的行為傾向強加幹涉,甚至動輒打罵也要讓孩子放棄。
家長應當明確性別只是一種區分方式,並不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孩子更不會因此而步入歧途。父母應當打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02
正確認識性別,
能避免孩子產生心理障礙
Ted演講者中有一位叫做奧黛麗梅森海德的小朋友,她分享了自己身為一個擁有女孩生理性徵卻喜歡「男孩打扮」的經歷。
在小時候她也會穿著小裙子告訴世界,她是一個小女孩。
等她漸漸長大,她開始喜歡爸爸的領結,喜歡襯衫和褲子。但這樣的穿衣打扮會被認為是「衣冠楚楚的小男孩」。
她坦然說到,自己上廁所的時候會被歧視,她感覺自己被孤立,不被大家所接受,別人盯著她看的目光至今會讓她感覺不舒服。
別人的目光會讓她想要躲避,為了讓自己的處境沒有那麼難堪,她曾經接受別人對她「假小子」的標籤,但是她的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兒童的性別認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化過程逐漸清晰。但因為男孩喜歡粉色芭比娃娃,而給孩子貼上「娘娘腔」的標籤,不僅是對性別的不尊重,更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沉重一擊。
父母不應該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性別「掛鈎」,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引導對其他性別的人產生錯誤認知,從而產生恐懼心理甚至是厭噁心理。
這些心理一旦產生將會伴隨一生,影響孩子未來正常的社交活動和生活。
父母應該正確認識孩子每個階段的性別發展,才能避免給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03
性別教育的缺失,
會導致孩子錯過性別認知的恰當時機
《你的明子》綜藝節目中,在一段宣傳片的拍攝花絮中,一位名叫張嘉元的男孩被打扮成古代美女的樣子。從髮型到配飾再到衣著,無一不是人們認知中「女孩」的樣子。
在後臺採訪中,張嘉元對此裝扮產生困惑,說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究其根本,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於性別教育只停留在在表面,通過穿衣打扮來區分性別。
可性別不僅只是通過穿衣打扮表現出來的,因為對孩子性別認知的教育刻不容緩。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孩子找同性別同伴交往時說明孩子已經知道性別的不同。這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父母不及時的性別教育,會造成孩子對異性的過度好奇產生早戀行為,或者造成孩子無性別認知概念,沒有同性別的朋友,那麼孩子就會很難發展異性朋友,會產生孤獨感和不安感。
父母適時的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母親對女兒,父母對兒子,這樣同性別的人交流起來會更輕鬆,孩子也不會有尷尬心理。
04
父母正確引導,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家長總是很避諱跟孩子討論性別這個話題,可與其避而不談導致孩子通過錯誤的方式了解性別,不如自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1.父母正確看待性別,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不同的父母對於性別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授孩子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標準來約束孩子與性別角色相關的行為。
心理學家Bem提出的心理兩性化的看法,是在未來幼兒性別教育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即男子氣和女子氣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兩者可以相互交叉。
在Allgood-Merten的研究中也表明,雙性化的兒童比在性別上較為傳統的同伴更受歡迎,適應性也更強。
因此父母有正確的性別觀念,不歧視性別,不將性別和能力相聯繫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認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會學習和模仿父母任何一件事情,所以父母只有正確看待性別,並將想法內化到行為之中,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2.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心理性別」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美好的存在。就像玫瑰少年葉永志一樣,生理性別男,內心認為自己是女孩。
永志老師建議母親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告訴永志和他母親沒有生病。
永志母親尊重孩子內心的性別,並堅定的認為孩子這種想法並不是病,支持保護孩子的「心理性別」。
這是個充滿包容性的社會,我們應該接受每個人對於自己最真實的認識。父母應該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而不是用固有的觀念去約束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自己想要做的,那才是父母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3.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讓孩子尊重性別差異。孩子不會因為自己是男孩就欺負弱小,也不會因為自己是女孩就軟弱不反擊。
父母應該善於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有言語或行為上,因為自己的性別而盛氣凌人或者自卑軟弱,就應該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告訴孩子正確的性別觀念,幫助孩子改掉因性別而產生的負面心理。
性別認知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缺失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迷失,不能正確認識「我是誰」,然而社會刻板印象的存在讓孩子更難表達「我是誰」,反而是學會了如何迎合大眾,壓抑自我,以尋求生存。
父母要首先認識到性別認知教育的重要性,打破性別認識的刻板印象,接納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真正的做到尊重孩子「內心的性別」。
希望父母不要羞於跟孩子開口,行動起來,讓孩子做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監製:鄧東
主編:劉子銘
責任編輯:袁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