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當t→0時,平均速度趨近於瞬時速度

2021-02-14 物理學習研究

  在速度這節課中瞬時速度概念的建構是一個難點,那麼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


一、【學生的問題表現】

1.只知道某一時刻對應的速度為瞬時速度,不理解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也是瞬時速度。

2.認為Dt →0時,速度會變為無窮大。

3.在測量速度的實驗中,不理解很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趨近於瞬時速度。

4.不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瞬時速率。

      5.不理解位移-時間圖象上割線斜率和切線斜率的物理意義。


二、【難點產生的原因】

學生沒有建立極限的概念。

三、【難點突破策略與案例】

      1.通過設置問題序列,引導學生思考當時間逐漸縮短時,一個過程對應的平均速度越來越趨近於某個時刻(或某個位置)對應的瞬時速度。

      2.利用攜帶不同寬度擋光片的方法,改變物體通過光電門的擋光時間,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在測量精度允許的範圍內,擋光時間越短,測量得到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於瞬時速度

                          教學片段1:

如圖所示,讓小車沿傾斜的導軌做加速運動。在小車上放上不同寬度的擋光片,即Δx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製成需要的寬度。測出每個擋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時間間隔Δt。

問題1:用10cm的擋光片測得小車的速度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

問題2:小車經過光電門時,要想更準確的測出它的速度,應該用比較寬的擋   光片還是比較窄的擋光片?測量得到的速度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為什麼?

問題3:不斷減小擋光片的寬度,能否得到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問題4:既然實驗測得的是平均速度,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近似地認為它等於瞬     時速度呢?

3.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結合位移-時間函數,通過理論分析和計     算,幫助學生體會當時間間隔縮短時,平均速度會越來越接近於瞬     時速度,並不會趨於無窮大。


                         教學片段2:

  已知一質點沿直線Ox軸做變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x隨時間t變化的關係式為

   問題1:計算質點在t1=1s至t2=3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1;

  問題2:計算質點在t1=1s至t3=1.1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2;

  問題3:計算質點在t1=1s至t4=1.001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3;

  問題4:上述計算得到的v1、v2、v3,哪個更接近t1=1s時刻質點的瞬時速度?

問題5:計算質點在t1至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什麼情況下,這個平均速度就等於          瞬時速度?

  *問題6:當Dt→0時,質點在至t1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否等於質點在t1時刻的瞬           時速度?

    4.利用位移-時間圖象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理解,逐步縮短    時間間隔,平均速度漸漸接近瞬時速度的過程,與圖象上割線斜率    漸漸趨近於切線斜率的過程相對應。


                          教學片段3:

某質點沿一條直線運動時,其位移-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已知t1、t2、t3、t4     四個時刻質點的位置分別為x1、x2、x3、x4。


     問題1:圖線A的斜率如何計算?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問題2:分別計算圖線B、圖線C的斜率,時間間隔逐漸縮短時,圖線的斜率是否          逐漸接近x1處切線的斜率?

   問題3:圖線D為x1處切線的斜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四、【學習檢測】 

1.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某次實驗中得到一條紙帶,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情況如圖所示,紙帶在A、C間的平均速度為           m/s,在A、D間的平均速度為          m/s,B點的瞬時速度更接近上述中的           m/s(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小車在導軌上做直線運動。某同學利用位移傳感器測量小車的速度時,得到小車的位置-時刻關係如下表所示(位移傳感器所在處為坐標原點)。

採樣序號

1

2

3

4

5

6

位置x(m)

0.146

0.151

0.156

0.162

0.167

0.173

時刻t(s)

1.4254

1.4504

1.4755

1.5005

1.5255

1.5505

(1)小車從第2次採樣到第6次採樣的過程中,平均速度v1為多大?

(2)小車從第2次採樣到第3次採樣的過程中,平均速度v2為多大?

(3) v1和v2哪個更接近於小車在第2次採樣時的瞬時速度?

*(4)第1次採樣到第2次採樣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接近第2次採樣時的瞬時速度嗎?

3.甲、乙兩人在海濱公園中沿平直路面散步,圖為他們在一個小時內的位置x隨時間t 變化的圖象。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這一小時內,甲的平均速度較大

B.在這一小時內,乙總是朝著一個方向運動

C.在剛開始散步的頭5分鐘內,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D.在50分鐘時,甲的速度比乙大

本文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基於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書。

歡迎投稿

       郵箱:wlxxyjtg@126.com(物理學習研究投稿首字母)

具體要求請看「物理學習研究」公眾號「交流合作」下的「關於我們」或者在公眾號直接回復 投稿 二字,我們將具體要求直接回復給您!

編輯:馮子龍

相關焦點

  •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測量
    大家會想到它不是單純的測量方法和技術問題,而是與用極限的思想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因此,將課題改為《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測量》似更為合適。如何做好教學設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在對概念的理解和實驗設計這兩方面都可以做得更深刻、更到位。
  • 瞬時速度的理解和測量(下)
    三、實驗中常見的測速方法測量段越短,平均速度與段內某一點的瞬時速度就越接近。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時間這麼短,如何測量?如圖3所示,是實驗得到的一條紙帶,A、B、C、...是打點計時器(頻率50Hz)依次打出的點,相鄰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02s。如果我們想知道D點的瞬時速度,可以用CE段的平均速度近似代表。
  • 初中物理·八年級 | 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 真題解析+課件
    平均速度是用來粗略描述物體在一段時間內或一段位移的運動快慢,而瞬時速度可以用來精確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平均速度公式中,當Δt趨於0時,平均速度就是瞬時速度。條件不足,無法確定已知小球後2s做勻速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可求速度,從而知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解:由題小球在最後2s內通過的路程是12m,所以後2s小球速度:v===6m/s,因為小球做勻速運動,即速度是不變的,所以它在這8s內的平均速度也是6m/s.故選A.本題考查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理解以及速度的計算,屬於基礎題目.
  • 微積分中的悖論——真的有「瞬時速度」嗎?
    今天我們來介紹導數,不過在此之前,還是來看看標題中的問題:瞬時速度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假設有一輛汽車從A點出發到B點停下,那麼我們可以畫出這段時間內汽車速度變化的圖像:如圖,橫軸是時間t,縱軸是速度v,我們現在想知道t』時刻的瞬時速度是多少呢?
  • 高一物理:從一則笑話談對速度的理解
    (2)對瞬時速度的理解①瞬時速度簡稱速度,瞬時速度與時刻或位置相對應。②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質點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③當時間足夠短,△t→0時,可認為瞬時速度等於平均速度,即v=△x/△t(△t→0)。四、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 教研分享系列53 速度和加速度,從「平均」到「瞬時」的思考
    於此同時,從力學體系視角,諸如速率(包括平均速率和瞬時速率)概念似乎是毫無意義或無太大意義的概念,甚至如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都顯得不重要,可以忽略。如果要問:高中力學,從運動學視角提出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概念意義何在?         就這個問題,估計不少教師難以回答或者回答內容會略顯膚淺。
  • 高中物理:實驗二 使用打點計時器來測量瞬時速度
    [實驗目的]使用打點計時器來測量瞬時速度[實驗準備]1.嚴格地說,瞬時速度我們是無法測量出來的,你知道用什麼方法求出的速度可以代表某點的瞬時速度嗎?請用下面紙帶上的點分析B點的瞬時速度大小。3.運動員進行百米賽跑時的瞬時速度總是不變的嗎?在實驗之前,你可以根據你的經驗估計運動員的速度變化情況。
  • 2019中考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
    · 初中物理 速度和平均速度 知識點 速度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一個詞彙,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經典的概念: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路程的多少;他的常見單位的換算關係是。而在實際研究時,速度可以分為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勻速直線運動亦是如此。
  • 高一物理第一次月考易混淆概念: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
    (文/王尚)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是一回事兒嗎?兩者都是如何定義的,具體的區別是什麼?
  • 躺著看物理第二張-速度
    汽車的速度千米每小時,輪船的速度海裡每小時…對的,從速度的單位符號我們就能看出,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如何理解我們通常比較兩個運動員的快慢標準有這兩種,在相同的時間裡,位移大的速度快。或者相同位移內用時少的一個速度快。
  • 初中物理乾貨之七:平均速度,測量平均速度
    我們還能根據圖像去認識勻速直線運動:通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和路程時間圖像,我們可以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v是個恆量,與路程s和時間t沒有關係。然後說第二部分:測量平均速度首先,明確一個概念:平均速度。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存在速度不變的運動,那我們把沿著直線速度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我們怎麼去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呢?
  • 高中物理第一學期期末複習知識點詳解——速度
    02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1.平均速度3.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4.平均速率: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2)特點: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相等。(3)圖像(4)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和瞬時速度的物理意義及研究對象並不相同。
  • 高中物理:物體運動的v-t圖像該如何看加速度和速度的變化?
    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是速度越來越大的運動B.一定是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量相等的運動C.一定是速度保持不變的運動>D.v-t圖像一定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多選)下圖是某物體運動的v-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物體的加速度一直不變B.3 s末物體加速度開始改變C.0~8 s物體一直做勻減速運動
  • 高一物理教案:《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五
    2、通過「速度」與「現代社會」的閱讀,培養自己熱愛生活和保護環境的情操  【教學重點】速度概念的理解,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瞬時速度的區別與聯繫  【教學難點】比值法和極限思想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預習學案
  • 【初二物理】實驗:測平均速度
    本節課內容《測平均速度》,就是分組實驗。【實驗目的】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原理】V=S/t測出路程S和所用的時間t,根據公式:V=S/t算出平均速度。【實驗器材】斜面                   小車
  • 速度時間公式應用題型
    勻變速運動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時間四者的關係式的基本式:a=(v-v0)/t , 變形式有:t =(v-v0)/a;v=v0+at;v0=v-at。當v0=0時,v=at,所以各秒末的瞬時速度之比等於時間之比。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如何應用基本式和變形式解決實際問題。
  • 高中物理——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學的速度是不同的,我們學習時一定要注意這點不同,才能有利於學生對矢量的學習。從平均速度過渡到瞬時速度,實質上是一種極限思維的表現,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深化。,會利用平均速度的定義式計算物體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時速度是表示某一時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區別與聯繫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體運動的方向5、知道速度與速率的區別與聯繫
  • 高中物理——速度的意義及練習題
    1.速度同時具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速度的方向在軌跡的切線方向。2.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通常不是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只有同具體的運動過程或時間過程聯繫才有意義。3.瞬時速度: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是質點從這一時刻或通過這一位置開始在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它是質點位置的變化率。4.速度的國際單位是米每秒(m/s),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小時(km/h)。
  • 高一物理關於速度位移時間公式
    高一物理關於速度位移時間公式 2009-10-10 13:34:39 來源:網絡資源
  • 從一個典型例題學習平均速度
    例題:小明從家到學校分三段,首先,小明的爸爸騎電車用5分鐘把小明送到0.9千米處的公交車站,然後小明等車2分鐘,上了公交車後,公交車又以5米每秒的平均速度運行了5千米,下車後小明直接步行3分鐘到達學校,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米每秒,問小明在從家到學校的全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平均速度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