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的問題表現】
1.只知道某一時刻對應的速度為瞬時速度,不理解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也是瞬時速度。
2.認為Dt →0時,速度會變為無窮大。
3.在測量速度的實驗中,不理解很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趨近於瞬時速度。
4.不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瞬時速率。
5.不理解位移-時間圖象上割線斜率和切線斜率的物理意義。
二、【難點產生的原因】
學生沒有建立極限的概念。
三、【難點突破策略與案例】
1.通過設置問題序列,引導學生思考當時間逐漸縮短時,一個過程對應的平均速度越來越趨近於某個時刻(或某個位置)對應的瞬時速度。
2.利用攜帶不同寬度擋光片的方法,改變物體通過光電門的擋光時間,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在測量精度允許的範圍內,擋光時間越短,測量得到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於瞬時速度
教學片段1:
如圖所示,讓小車沿傾斜的導軌做加速運動。在小車上放上不同寬度的擋光片,即Δx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製成需要的寬度。測出每個擋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時間間隔Δt。
問題1:用10cm的擋光片測得小車的速度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
問題2:小車經過光電門時,要想更準確的測出它的速度,應該用比較寬的擋 光片還是比較窄的擋光片?測量得到的速度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為什麼?
問題3:不斷減小擋光片的寬度,能否得到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問題4:既然實驗測得的是平均速度,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近似地認為它等於瞬 時速度呢?
3.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結合位移-時間函數,通過理論分析和計 算,幫助學生體會當時間間隔縮短時,平均速度會越來越接近於瞬 時速度,並不會趨於無窮大。
教學片段2:
已知一質點沿直線Ox軸做變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x隨時間t變化的關係式為
問題1:計算質點在t1=1s至t2=3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1;
問題2:計算質點在t1=1s至t3=1.1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2;
問題3:計算質點在t1=1s至t4=1.001s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3;
問題4:上述計算得到的v1、v2、v3,哪個更接近t1=1s時刻質點的瞬時速度?
問題5:計算質點在t1至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什麼情況下,這個平均速度就等於 瞬時速度?
*問題6:當Dt→0時,質點在至t1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否等於質點在t1時刻的瞬 時速度?
4.利用位移-時間圖象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理解,逐步縮短 時間間隔,平均速度漸漸接近瞬時速度的過程,與圖象上割線斜率 漸漸趨近於切線斜率的過程相對應。
教學片段3:
某質點沿一條直線運動時,其位移-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已知t1、t2、t3、t4 四個時刻質點的位置分別為x1、x2、x3、x4。
問題1:圖線A的斜率如何計算?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問題2:分別計算圖線B、圖線C的斜率,時間間隔逐漸縮短時,圖線的斜率是否 逐漸接近x1處切線的斜率?
問題3:圖線D為x1處切線的斜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四、【學習檢測】
1.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某次實驗中得到一條紙帶,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情況如圖所示,紙帶在A、C間的平均速度為 m/s,在A、D間的平均速度為 m/s,B點的瞬時速度更接近上述中的 m/s(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小車在導軌上做直線運動。某同學利用位移傳感器測量小車的速度時,得到小車的位置-時刻關係如下表所示(位移傳感器所在處為坐標原點)。
採樣序號
1
2
3
4
5
6
位置x(m)
0.146
0.151
0.156
0.162
0.167
0.173
時刻t(s)
1.4254
1.4504
1.4755
1.5005
1.5255
1.5505
(1)小車從第2次採樣到第6次採樣的過程中,平均速度v1為多大?
(2)小車從第2次採樣到第3次採樣的過程中,平均速度v2為多大?
(3) v1和v2哪個更接近於小車在第2次採樣時的瞬時速度?
*(4)第1次採樣到第2次採樣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接近第2次採樣時的瞬時速度嗎?
3.甲、乙兩人在海濱公園中沿平直路面散步,圖為他們在一個小時內的位置x隨時間t 變化的圖象。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這一小時內,甲的平均速度較大
B.在這一小時內,乙總是朝著一個方向運動
C.在剛開始散步的頭5分鐘內,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D.在50分鐘時,甲的速度比乙大
本文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基於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書。
歡迎投稿
郵箱:wlxxyjtg@126.com(物理學習研究投稿首字母)
具體要求請看「物理學習研究」公眾號「交流合作」下的「關於我們」或者在公眾號直接回復 投稿 二字,我們將具體要求直接回復給您!
編輯:馮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