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就是積功德

2021-02-18 世界曹氏宗親總會

實際修譜步驟,可按如下10步進行:

1. 找樣板。

萬事開頭難,修譜之事莊重而嚴肅,必須細緻入微。絕大多數初次修譜者,不知從何入手。簡單的辦法就是,向身邊有「像樣」家譜的姓氏,借一套家譜,仔細拜閱體例和內容組成。我們可以在「形式上」進行「模仿」。這就是「找樣板」、「跟著學」、「走近路」。這裡要注意的問題是,借閱他人家譜,有很多「說道」,不是「借本書」那麼簡單。張口之語當用「請拜」,親自上門並表示「香火」,閱讀時務必淨手,不可在人家譜上塗畫,若拍照或複印要事先徵得對方同意。總之,對他人家譜要從內心給予尊重。送還之時,應有「謝意」。

2. 隨時問。

即使我們心裡有了基本設想,但在實際編譜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不知如何處理。簡單的辦法就是,找老師,隨時請教。一是找身邊的能見面的老師,二是找網上的不曾見面的老師。網上有很多姓氏文化微信群,包括宗親事務群。全國型的、多姓氏的此類群,大約150個,有商業制譜公司建的群,有姓氏文化研究會建的群,也有姓氏文化專家私人建的群。

3.定框架。

在了解了家譜組成內容之後,我們要確定本姓譜書框架。通常,必須有的內容是:

【1】序言,主要是家族歷史、姓氏歷史、始祖歷史。

【2】世系表。

【3】名人傳記。

【4】大事記。

【5】後記,主要是敘述本次修譜的過程與事件。

「像樣」的家譜,還包括墓地圖、契約、祖像、聖旨和誥封、九族表、禮儀圖……等等。初次修譜,不必追求「完美」,給後人留下「完善空間」是一件好事。

4. 查資料。

框架一經確定,就要落實填寫內容,重點是「歷史」。在已有的資料基礎上,要「升華」和「完善」。這個過程,重點是「查資料」。簡單的辦法就是,網上「查線索」,然後「核對」。需要注意的是,「百度」資料不成「定論」,僅僅是「線索」而已。還有一個「省事辦法」,那就是直接採用本姓權威專家的結論,或者請本姓專家撰文。在網絡技術方面,年輕人具有優勢,班長要「善於用人」,讓年輕人參與修譜,是遠見之舉。

5. 發表格。

家譜中的大量文字和數據,需要宗親提供。主要是人口信息,上幾輩人的名字、生卒年月日、生平介紹、世系關係……等。無法確定的,可以空白。這裡的重點是「生平介紹」。需要注意的是,生平介紹記美不記醜。比如,住過監獄,這個就不要寫了,免得後人抬不起頭。表格設計,儘量簡單、明了,切忌「長篇大論」,一頁4A紙足夠了。發放表格時,要和宗親講明白。最好是有專人現場問詢填寫,家史內容要認真了解和記錄,尤其是「榮譽」,要儘量多挖掘和記錄。還要注意的是,與宗親的聯絡方式,要保持暢通,至少每戶要有兩個電話號碼。

6.匯總資料。

主要是匯總各家各戶的表格,存入電腦之中。目前手機微信很普及,應該充分利用。可以設計成「微信文檔」,讓年青人發揮更多的作用。匯總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這個人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性格較好,語言表達方面見長,普通話和方言均能適應。有些表格數據,可能要隨時與宗親核對。匯總工作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史料匯總。這項工作需要較強的文字綜合能力,知識水平要求較高,通常由文化專家來完成。

7. 撰寫文稿。

主要是撰寫序言文稿。這項工作,只能由文化專家完成。對作者的要求,不僅僅是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人品」和「文化態度」。有些人,文化水平很高,但是,對家族基本沒有什麼付出,屬於「牆外開花」的那種人,可以算「名人」,但不宜為家譜作序。「文化態度」要求客觀、公正,有嚴謹的分析與推理能力。家族史,不可按「傳說」定論,否則,既誤導後人又冒犯先祖。

8.討論定稿。

作為初編譜,家族史的內容,極為關鍵,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稿子,都要充分討論,集體定稿。尤其是「歷史文化」部分。這件事,可以請外姓文化專家參與。再有,家族史中,不能定論的,要標明,給後人以提示。「定稿」之事,實際是幾位專家的事,過多的人參與,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那些「談不上有文化」的人,還願意參與又不斷「發表見解」的人,不適合參與定稿工作。

9.印製譜書。

譜書的世系表部分,通常是家譜文字量的主體。世系表體例,古有蘇體、歐體,現代又有很多「綜合體」。這裡需要明確一個問題:譜書是給大家看的,如果大家看不懂,那麼傳承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世系表採取什麼體例,一要考慮大家能看懂,二要考慮節省版面和印製費用。

印刷前的製版,有兩種選擇。一是選擇「制譜公司」一條龍服務,二是「自行製版」再找個印刷廠完成。「制譜公司」都是商業性質的,費用要高一些,但質量和視覺,是絕對一流的。「自行製版」省錢,但必須有能手操作,用Word文檔也能解決。

如果印製數量能夠達到4位數,與「制譜公司」合作是很划算的。「制譜公司」除了編輯軟體優勢之外,更大的好處是,他們能夠幫助你解決很多「文化歷史」問題。但是,國內數十家「制譜公司」共同是缺點是,數據不能共享。也就是說,中途你想另換一家,會遇到麻煩的。

10.發放譜書。

這是修譜的最後一道環節,也叫「圓譜」和「請譜」,就是把印好的家譜,正式發給族人。正規的儀式,是很莊嚴的。各地風俗不同,儀式也不同,有的幾跪幾拜、有的就是「一轉手」。古時,譜書都有編號,印量極少,不是每家每戶都可以擁有的。現在,這些「說道」已經不重要了,更強調傳承,每戶一套更好。北方的掛譜的折譜,活人不上譜,所以,家譜有「祠堂」、「祖墳」、「祖宗」的含義,不是重大節日,家譜是不能隨意「見面」的。時代在發展,只要利於家族文化傳承的,「老規矩」自然也就「與時俱進」了。

綜上,修譜就是積功德,善事貴在堅持。

相關焦點

  • 修譜就是積功德,善事貴在堅持.
    實際修譜步驟,可按如下10步進行:1. 找樣板。萬事開頭難,修譜之事莊重而嚴肅,必須細緻入微。絕大多數初次修譜者,不知從何入手。【5】後記,主要是敘述本次修譜的過程與事件。「像樣」的家譜,還包括墓地圖、契約、祖像、聖旨和誥封、九族表、禮儀圖……等等。初次修譜,不必追求「完美」,給後人留下「完善空間」是一件好事。4. 查資料。框架一經確定,就要落實填寫內容,重點是「歷史」。在已有的資料基礎上,要「升華」和「完善」。這個過程,重點是「查資料」。
  • 修譜就是積功德,善事貴在堅持,先祖有靈也會曉得
    因為專於修譜,家庭離婚的,也不在少數。有些年青人,對修譜達到了「狂熱」地步,甚至錯過當婚年齡,成為「老哥一個」。還有更為嚴重的,就是「累死」,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例子太多了……。所以,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還要考慮各種利害關係。「為大家舍小家」,精神可貴,但也是悲劇。修譜過程中,很多情事,急不得,欲速而不達。
  • 如何修家譜----修譜步驟
    因為專於修譜,家庭離婚的,也不在少數。有些年青人,對修譜達到了「狂熱」地步,甚至錯過當婚年齡,成為「老哥一個」。還有更為嚴重的,就是「累死」,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例子太多了……。所以,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還要考慮各種利害關係。「為大家舍小家」,精神可貴,但也是悲劇。修譜過程中,很多情事,急不得,欲速而不達。
  • 名門修譜:修譜、祭祖常用的對聯,字字珠璣,經典!
    祠堂對聯修譜作為家族的一件大事,在譜書修好後,迎譜也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環節。每當一個家族舉辦迎譜儀式,村頭拱門、族人大門、祠堂兩側總離不開一些經典對聯的襯託。今天小編就收集了一些可以用在修譜、迎譜、祭祖方面的對聯,有需要的歡迎自取。
  • 洪秀柱批蔡英文:請做好事「積功德」,趕快下臺
    在談到臺南的現狀時,洪秀柱表示,現在臺南是「六都」最後一名,讓臺南人少了光榮感,她批評蔡英文稱,請做好事、積功德,趕快下臺。據臺灣《聯合報》11月2日報導,洪秀柱發表談話時,先開玩笑地說,今天是否要請韓國瑜來,她很掙扎,因為那麼多人來,到底是為韓、還是為朱?韓、朱兩人在旁連忙指著洪,意為都是為洪秀柱而來。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修譜一事,是家族的大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得失,而且關乎的家族的榮譽。家譜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就是因為修譜一事太過於重要,家譜編修委員會一點也馬虎不得,所以才這麼慎重。
  • 宗族修譜中正確認識和處理的若干關係
    歷來修譜都是少數人發起的。這些修譜的發起人,稱為倡修。倡修者至所以發起修譜的倡議,是因為他們對修譜的意義有一個領先的認識。但是,修譜中諸如個人資料的申報、各種關係的處理、諸多矛盾的解決、資金的籌集等都需要家族中全體成員參與,而要全體宗親萬眾一心地與倡修者保持思想認識和修譜行動上的一致,實際是不可能的。認識有先後,行動有快慢。
  • 名門修譜: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到底需要幾個步驟?
    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傳統修譜一樣,選一個修譜發起人。當修譜發起人選定後,第二步就是把以前老譜上面的資料,「搬運」到網際網路上。通過手機攝像頭的拍照功能,網際網路家譜能夠快速識別照片中的文字內容,並轉化成文字直接保存至自家的網際網路家譜空間,如此一來以後要查哪位祖先或者名人事件,只需給出一些關鍵詞,即可快速搜索到你想查看的內容。
  • 「修譜為謀利」?錯誤言論有損無益!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禮儀得以傳承,所賴之基,就是這宗族之薪火。       家國也好,國家也好,無家則無國,家衰國則敗。       中華民族能海納百川屹立世界東方,所藉之根,就是這龐大的宗族根須。百姓安則社稷安,宗族衍則民族壯。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修譜還有一些家譜中,原配明明已經離婚,可能是因為覺得離婚並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在修譜的時候故意不做記載,不寫明離異或者死亡,只寫繼配,一眼看過就像是同時有兩個老婆。
  • 徐氏宗族修譜中正確認識和處理的若干關係!
    歷來修譜都是少數人發起的。這些修譜的發起人,稱為倡修。倡修者至所以發起修譜的倡議,是因為他們對修譜的意義有一個領先的認識。但是,修譜中諸如個人資料的申報、各種關係的處理、諸多矛盾的解決、資金的籌集等都需要家族中全體成員參與,而要全體宗親萬眾一心地與倡修者保持思想認識和修譜行動上的一致,實際是不可能的。認識有先後,行動有快慢。
  • 民間修家譜熱催生「修譜生意」 以中老年人居多
    「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這個,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就開始想要尋根,找到根之後再來修譜」,塗金燦說。  調查  修譜機構嗅到商機  提供線上檢索線下調查  伴隨民間修譜意願的高漲,一批修譜商業機構相繼出現。塗金燦的「家譜傳記機構」就是其中之一。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在古代,家譜可以涉及到的範圍包括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宗譜王」陳江彬:修譜研譜是件快樂的事
    當有朋友告訴陳江彬,在上海圖書館可以查到比網站更豐富翔實的宗譜資料時,他坐不住了,不久就背起行囊坐火車趕到上海,一待就是一星期。從上海回來後,陳江彬就開始在村裡發動編宗譜的事,同時還遊說周邊各村也來編宗譜。一時間,陳江彬把編宗譜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還因為以前修譜大多數是一些老一輩退休的人員,相對來說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在對族譜校對的時候,很多文字使用不明確,所以也就不敢隨意更改家譜中所使用的字體。繁體簡體解釋傳統的修譜,邀請修譜師加入是每次修譜必備的一步。
  • 【汪氏賢者(58)】汪育林:耗費兩年編成修譜軟體 累並快樂著
    這就是汪育林宗親於是,他在2015年參加了黔東汪氏宗親聯誼會,會上確定了黔東汪氏族人要做的三件大事:尋根、修譜、建宗祠。大家將這一重任委託給汪育林。在尋根過程中,汪育林和族人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包括通譜辦的大力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根終於尋到,整個黔東的族人們特別高興。根尋到了,接下來就要修譜。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例如「理髮」誤翻成「理發」,「元宵」誤翻成「元霄」,趙松雪的「松」誤翻成「鬆」,「子醜寅卯」的「醜」誤翻成「醜」,雖然字體之間的轉換確實沒有問題,但是這些繁體字用出來,簡直給人就是一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 除了簡體字轉繁體字,還有一些人,認為繁體字難寫,能夠簡化就應該簡化。
  • 名門修譜:論輩分,「堂表關係」孰高孰低?
    孝道傳承中國自古重孝道,因此在很多宗親家族修譜的時候,家族輩分往往是特別要值得注意的。常言道:「不可亂了輩分」,說的就是一個人的遵守基本的禮儀修養。從古至今,很多大家族宗親,依據家規家訓,論資排輩,按祖先留下的字輩取名,這也就是大家眼中的「長幼之別」。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必須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不然很容易被家族中的老人批評「亂了輩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對於輩分的排序,也逐漸淡忘。
  • 修譜時一定要記得留!
    其中只有一個內容,是要每年填入家譜的,這個內容就是餘慶錄。其餘內容都是在編修家譜時,才會編修內容。只有餘慶錄是在每年家族出現新生命時,作為記載家族添丁進口的載體。 添丁進口,對於家族來說意義重大,它是家族繁榮昌盛的體現,是家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家族傳承後世的保證。
  • 名門修譜:宗族和家族,差別有多大?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