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各國鄉村學校發展史,雖然不同國家鄉村學校發展的策略各有差異,但最終都不同程度的促進了本國鄉村學校的發展。通過宏觀比較研究發現,各國鄉村學校發展都立足本國實際,採取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總體,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種模式。
一、特色發展模式
特色發展模式是各國根據鄉村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實施特殊的政策及解決方案來促進鄉 村學校發展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將地 域特 色融 入 鄉 村 學 校 發 展 之 中 ,基 於 特 色 性 ,以 特 殊 「精準」對策來促進學校發展。鄉村地區在經濟、歷 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導致鄉村學校發展的差異性,所以必須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出針對性的政策調整與資源幫扶。這種 基於地域特色的鄉村學校發展模式,在考慮地 域特殊性 的同時能充分利用特色性促進學校發 展 ,以 點 帶 面 、同 中 求 異 ,用 當 地 的 特 色 資 源 帶動鄉村學校發展 ,讓鄉村學校走出發展困境 。
地廣人稀、幅員遼闊的澳大利亞,在解決鄉 村學校發展的困境時便是從地域特色出發,根據不同州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扶持策略。該國的 「落 後 鄉 村 地 區 計 劃 」(Disadvantaged Country AreasProgram )之下有 四種方案 :昆士蘭州 和新南威爾斯洲實行洲、學區、學校三層管理模 式;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洲和南澳大利亞 洲則採取自我管理的基礎模式;北部地區由於 鄉村學校數量多且分布不集中而實行目標檢測的管理模 式 ;政府 不加幹涉 的私立 學校獨 立辦學 模 式 。在 此 種 管 理 方 式 下 ,澳 大 利 亞 的鄉村學校發展迅速 ,鄉村教育問題得到巨大改善 。
韓國在其鄉村學校改進的歷程中也是源於實際問題 ,從地域特色出發而制定區域鄉村學校改 進計劃。韓 國政府針對沿海與內陸地域鄉村學校 的 不 同 ,於 2004年 頒 布 《關 於 加 快 提 升 農 林 漁業人口生活質量及開發農山漁村地區的特別 法 》,該 法 從 經 費 支 持 、教 師 配 備 、鄉 村 學 校 協 會組建等方面給漁村鄉村學校與農林鄉村學校制定了不同的發展計劃。在 國際學生評價項 目 (PISA)中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芬蘭,根據本國鄉村教育發展 的歷史提出了 「綜合學校體制」 (ComprehensiveSchoolSystem ),走 歷 史 特 色 之路 ,事 實證 明 ,芬 蘭的鄉村教育改進之 路是成功 的 。而美 國的磁石 學校 (MagnetSchoo1)則 利 用 特 色 的 主 題 項 目 來 吸 引 學 生 ,在 教 學 方 式上求特 色與 創新 ,使 一些生源較少的鄉村學校得以生存下來。
所以,不管是從地域特色出發還是基於歷史沿革,只要因地制宜,找出學校發展特色 ,鄉村學校發展的明天必定是柳暗花明。
二、跨越發展模式
跨越發展模式是通過信息技術對知識 、資源的快速分享來促進鄉村學校發展的一種模式。網絡社會的崛起標誌著人類社會正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邁進,時空概念一體化,知識的獲取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變得快速而便捷。大數據 、雲計 算 、互 聯 網等信息技術促 使學校在信息化浪潮中脫胎換骨。在鄉村學校建立線上虛擬學校 ,使鄉村學校快速獲取全國甚至全球的不同知識與信息;把不同等級的學校通過信息技術聯成一個網絡,使不同級別的學生在互動分享中相互交流。
該模式使鄉村學生與城市學生能平等地獲取各種新興知識,讓鄉村地區的學 校 不 再 因 時 空 的 限 制 而 被排 除 在 知 識 之 外 ,成 為教育 的局外人 。所 以 ,信 息時代是 鄉村地 區擺 脫教育滯 後 、謀求 學校快速發展的重要契機 。
法國作為農業大國,信息技術在其鄉村學校的改進歷程中有著革命性的作用。該國政府 在鄉村學校改進工作中,號召農村中小學積極 制定教學計劃,用信息技術把幼兒園、小學、中 學聯成網絡,以便在網上合作開展資源與人才 共享及遠程教學等項目。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為 遠離城市 的鄉村學校提供高質量 的校內和校外教育資源 ,成功地減少 了學生向中心城鎮流動的現象。
法國政府專門成立工作小組用地方 有限的資金建立多媒體資料信息中心,把周圍的學校 與該 中心連接 在一起 ,形成一 個 網絡或者用電視進行遠程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 修課等。全國約有2/3的大學區參與此項計 劃 ,有 近 260 0所 中 小 學 受 益 。
俄 羅 斯 也 將 信 息技術充分融人鄉村學校的發展之 中,通過實施 「發展統一 的教育信息環境」和 「電子俄羅斯」這兩項聯邦專項計劃,使其鄉村學校走上信息 化 之 路 。
在 這 個 已 經 全 球 網 絡 化 的 時 代 ,充 分 利 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來促進鄉村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是未來 鄉村學校發展 的不二 法寶 。
三、市場發展模式
市場發展模式是將市場理論 的相關運作方式運用於鄉村學校的改進之中,通過對資源的優 化配置來促進鄉村學校發展的一種模式。市場這隻無形 的手通過對鄉村學校相關者進行利益 調節來彌補政府這隻有形之手的許多缺陷,例如學校可以任用商人作為校長,採用自負盈虧的經驗管理辦法;也可以擬用相關合同對教學結果進行責任分析;還可以通過市場招標來出讓鄉村學校的管理權,等等。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為鄉村學校發展帶來市場經濟的因子,讓學校的相關利益者在責權共擔的情況下為鄉村學校發展促謀劃策,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同時,該模式意識到鄉村學校發展因一直走政府主導之路而變得固化、呆板、所以將合同、招標以及權責共擔等積極的市場運作方式注入鄉村學校發展的血液之中,用市場旺盛的競爭意識激活鄉村學校發展。
法國在其「教育優先區」計劃匯總便提出一份為期3-4年的「血液成功合同,此合同是推動該計劃進行的基礎。合 同的雙方是計劃區網絡負責人與大學區官方,該合同對雙方在教學與管理中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明確規定 ,合 同到期時對各項規定 內容進行檢測,對沒有達標的項目進行責任追究。
此 外 ,英 國 的 「教 育 行 動 區 」(Education ActionZone)計劃對鄉村學校的管理權也進行公開招標,政府、企業、社區以及非政府組織都可以競選,最終通過多方面利益的權衡確定出該校的管 理 者 。這 是 典 型 的 市 場 招 標 模 式 ,用 實 力 來 確定最終 的獲勝者 ,這種方 式在 給鄉村 學校 帶來更多資源的同時給予鄉村學校更科學的管理。最後,讓企業界人士參與學校管理也是該模式的表現之一 。
日本的愛知縣犬山市就任命公司企業的董事為鄉村學校教育委員 ,將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方法滲透到鄉村學校行政管理之中,用企業效率至上的準則帶動學校相應項目的立 案與策劃。
由此可見,各國在鄉村學校發展的 歷程中充分認識到市場的作用,將市場的一系列運作方式帶人鄉村學校建設之中,用市場的管理方式優化鄉村學校資源配置 ,使鄉村學校 發展走出完全依賴政府的困境,使眾多的利益 相關者積極參 與到鄉村學校建設之 中。
四、協同發展模式
協同合作發展模式是通過校際間的相互合作來 促進各校發展的一種模式。這種合作從學校 自 身的實際情況出發 ,對學校數量及具體的合作 項目都有明確規定,可以是整個學校的全方位 合 作 ,也 可 以 是 某 項 具 體 工 作 的 合 作 。
所 以 該 模式是一種在 自由選擇基礎上的民主合作模式。協同合作模式最大的優勢是實現校際間的資源 共享,也就是人員、設備、管理等資源的共享。首先 ,人 員共享主要是指校 長與教師的共享 ,多個鄉村小規模學校可以委任一個校長 ,教師也可以在多個學校任教 ,在促進學校發展的同時可 以 促 進 教 師 自 身 專 業 發 展 。其 次 ,教 學 設 備 共享,不同種類的實驗室、劇院、微機室等都可以 共享;此外 ,一些成本較高的教學設備可以聯合購買,如創客空間裡所需的各種硬體與軟體 設備,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又不至於浪費資 源 ;第 三 ,共 同 財 務 行 政 管 理 ,如 共 同 管 理 委 員 會 的設立 既可 以節 約管理成本又使管理 者 人盡其才。所以校際協同合作對鄉村學校的發展舉足輕重。
校際合作發展模式根據不同的合作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集群(clusters)式。「集群」是指3-8所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計劃和資源設備共享方面的合作,,各「集群」學校間籤有正式的抑或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是完全的自由合作,在「集群」的每所學校仍然各自分開,參加「集群」的學校距離通常3-10英裡。「集群」式學校間最為鬆散的一種合作,靈活式該合作方式的最大特點,該合作模式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斯等地區的鄉村學校應用甚廣。二是「聯合」式。聯合式指將一定範圍內的鄉村規模學校進行聯合,但各學校仍在原地,不進行校址的遷移,只是在運行管理上由一個 統一的管理委員會管理所有學校並由一個校長 進 行 統 一 領 導 。與 「集 群 」 式 相 比 較 ,聯 合 式 除 了 資 源 共 享 之 外 還 有 管 理 聯 合 。口 該 合 作 方 式 在 歐 洲 各 國 應 用 較 多 ,英 國 圭 內 斯 郡 (G w ynedd ) 的 聯 盟 學 校 (FederalSchoo1)便 是 「聯 合 式 」 辦學的典型,該校是3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聯合 ,一個校 長輪流處理 3所學校 的事務 ,一個財政 體 系 統 管 3 個 學 校 的 財 務 。 三 是 「 校 中 校 」 (School in Schoo1)形 式 ,即 將 多 個 鄉 村 小 規 模 學校聚集在一個校址空間內,一個高於各校的 管理單位負責協調各校之間的資源,但對各校 沒 有 管 理 權 ,各 校 在 行 政 管 理 上 仍 是 獨 立 的 ,即 幾個鄉村學校組合成一個大學校,各校有自己 獨立的空間與特點。該模式是美國改善鄉村學校的重要舉措 ,夏威夷州的卡帕小學就是校 中 校 的 典 型 ,卡 帕 小 學 分 為 微 笑 幼 兒 園 (Sm ileKindergarten)、探究學校 (ExploreScho1)和宇宙 學 校 (C osm ic Scho o1)等 小 型 學 校 。
五、社區共建模式
社區共建模式是充分利用鄉村學校與社區的密切關係,將鄉村學校發展與社區發展合二為一的一種模式。農村教育是農村社會發展的 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學校對社區的延續與穩定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同 樣 ,農 村 學 校 的 發 展 也 需 要當地社 區的支持 與理解 ,鄉村學校 與社 區是相互 聯 系 、密 不 可 分 的 。
該 模 式 從 鄉 村 學 校 與 社區的具體情況出發,在國家大的教育體系下設 置獨特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教學形式等。如 學校作為社區服務和終身學習的動力源 ,通過 建立學習中心、提供社區會議公共空間來促進 社區社會結構的改善;反之 ,社區也成為學校 課堂的一部分,讓學習延伸到實際生活而不僅 限 於 知 識 性 課 程 。該 模 式 從 鄉 村 學 校 的 實 際 及當地社區的需要出發,利用兩者的共同利益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許多學習項目都根植於 當地的文化習俗與社會傳統,因而減少了某些 外在不切實際因素的幹擾 。該模式是 目前鄉村學校發展遠離城市模式的重要方式,是農村教育走 出 自我的新興之路 。
社區共建是美國發展鄉村教育的重要舉措之 一 。20世 紀 早 期,美 國 衣 阿 華 州 便 成 立 了 「農村教 育聯合會 」(RuralEducationAsociation), 社區居 民主動進行校舍維護並 自覺教育本社 區孩子。【1如今,美國更是將社區與學校共建視為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法寶 ,有名的農村實驗學校項 目(ExperimentSchoolsProgram)和地 區教育實驗 室就是社 區共建的典型 ,其 中地區教育實驗室分為阿巴拉契亞教育實驗室 (AppalachianEducationalLaboratory)和 西 北 地 區 教 育 實 驗 室 (NorthwestRegionalEducational Laboratory)。阿 巴 拉 契 亞 教 育 實 驗 室 創 辦 了 一 個名為 「AroundtheBend」的電視 節 目,即通過移動教室單元和家庭訪問做了一個阿巴拉契亞地 區的家庭導 向學前教 育項 目(HomeOriented PreschoolEducation)。
在 韓 國 ,社 區 與 學 校 共建也是其鄉村學校發展的一大亮點,慶尚北道 七谷郡若牧面是一個教育極其落後的鄉鎮 ,金 振 希 校 長 在 2003年 倡 導 鄉 民 們 要 教 育 自 救 ,經 過認真商討,該校組建了一個20多人的鄉民教育 發 展 委 員 會 (RuralEducation DevelopmentC om m it te e ),籌 措 教 育 基 金 及 設 備 ,建 立 各 種 獎 學金制度。可見,社區共建是鄉村學校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
內容袁利平
版式谷盈君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