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立了植樹節,只是稱呼與時間不盡相同。在我國,植樹節要追溯到1915年。當年,凌道揚、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基於我國森林狀況的考慮,上書北洋政府,提出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這年7月份,在孫中山倡議下,政府發布命令規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即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7月21日得到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執行。從此,中國有了植樹節。
孫中山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為紀念孫中山,就把他逝世的日子3月12日規定為植樹節。1930年國民政府又確定每年3月9日至15日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並在3月12日舉行植樹式。但是,由於我國北方地區3月初的氣候條件還不適宜栽樹,所以規定植樹式為3月12日,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舉行。
新中國成立後,在1979年2月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 月12 日為我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後,大會予以通過。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國家權力機關對植樹造林作出的重大決議。自從,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全國推行。
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1984年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樣植樹造林就被納入了法律範疇,而適應社會發展,該法在2009與2019年先後作了兩次修正。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再次修正。其中,第十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還特別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這是法律對我國植樹節的繼續確認,也為各級政府和每個公民履行植樹造林法定義務提供了法律保障。
設立植樹節意義重大、作用顯著植樹造林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千秋的偉大工程。有專業研究表明,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所產生的氧氣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汙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這樣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以國家法律形式確立植樹節,就是為了提醒人們重視樹木,鼓勵人們愛護樹木,倡導人們種植樹木。從1982年起,一場規模大、參與人數多、成效顯著的義務植樹運動在我國持續開展了近40年。即使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無論他們工作有多忙,也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外地,每年植樹節都會如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統計顯示,自植樹運動起到2019年,全國適齡公民累計164.3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742億株(含折算株數);我國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的12%增長到2019年的22.96%;森林面積增長了1.05億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了85億立方米,人工森林面積達11.8億畝,居世界首位。這些變化不僅集中反映了我國全民植樹運動的巨大成就,而且通過植樹運動,還在人們心目中播下了綠色種子,為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發揮了極大作用,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植樹節當天,在綠意盎然的江淮分水嶺上,合肥市蜀山區廣大幹部群眾紛紛投身到義務植樹的活動中來。視覺中國 資料圖
植樹活動的創新發展最初,法律要求和植樹運動主要是組織人們到現場種下樹木。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也確有很多荒地荒山,需要種植綠化。很多城市的郊野公園大都是通過大規模植樹綠化起來的。但是,隨著植樹運動持續推進,適合植樹的地方越來越少。更不要說,植樹也是一項專業的事情,植樹的樹種、密度、種樹時間、養護方法等,都還是有講究的。那麼,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是一種發展趨勢。上世紀90 年代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探索形成了以資代勞、捐款植樹等新方式新舉措。
隨著信息革命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在給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為綠化公益事業開創了更為多元的渠道與參與的方式。2009年3月在北京啟動了「首屆中國網絡植樹節」大型公益活動,該活動旨在為公眾搭建一個便捷參與植樹造林和消除貧困事業的網絡平臺。藉此平臺,網民可參與到西部綠化行動中來,只要登錄活動官方網站,點擊滑鼠,就可捐植一棵樹、一片林。這樣的活動開展以來,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環境保護與扶貧幫困意識,整合社會力量援助西部、植樹造林、保護地球;這樣的活動也為西部地區上萬農民特別是貧困婦女,提供了各種技術培訓和勞動創收的機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應。
近年來,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快速興起,為人們自主自願參與植樹提供了更為便捷、智能、精準的平臺。2017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出臺了《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八大類共50餘種植樹盡責形式與折算標準,這確是與時俱進。
從最初的現場植樹到目前的網絡植樹,中國的植樹運動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深刻變化,也為植樹節賦予了新的豐富內涵,讓它更具有時代性、精確性、專業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