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考#
文化大寶藏:中國植樹節的人文價值與歷史意義
中國植樹節深藏著重大的人文價值與歷史意義,是當今世界最具發掘潛力的文化寶藏之一。我這麼說,絕對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信口雌黃。不信麼?如果你用心發掘中國植樹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就一定會知道我所言非虛。
一、中國植樹節的歷史淵源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並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早在1893年的《上李鴻章書》中他便指出「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更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再次指出:「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1915年,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首倡以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同年7月,在孫中山的大力推動之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自此,中國便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之後,國民政府索性將孫中山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二、中國植樹節的文化內涵
2.1 植樹興農,環境保護
土地荒漠化是人類現今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孫中山之所以說「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就是因為植樹造林可以美化環境,也可以保護耕地不被荒漠侵蝕,這樣才能保障農業生產,振興百業。
早在2000多年前,漢景帝就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農業生產是糧食供應的根本保障,糧食供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這是萬世不變的真理!
人類社會在進入工業化之後,重工商,抑農林,是許多國家都走過的彎路,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雖然農業生產得益於工業化的助力,產能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能完全保障糧食供應的自足,需要大量進口填補缺口,這種情況在和平、豐收的年代裡是沒有問題的,一旦爆發戰爭、大饑荒,或者重大天災,後果不堪設想!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湖北武漢的糧食供應由於封城,交通受阻導致糧食和各種生活物資出現供應緊張,已經略可窺見潛在的比疫情本身更可怕的斷糧危機!
因此,植樹興農,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社會的公共安全。
2.2 紀念孫文,歷史教育
沒有「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大力推動,軍閥割據、混亂不堪的北洋政府設立植樹節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沒有「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大力推動,舊中國的推翻,新中國的建立,都極可能會大大延遲。
孫中山當之無愧是世界公認的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是民間廣為傳頌的「國父」。國民政府將原定在清明的植樹節,改為孫中山的祭日3月12日。新中國建立之後,植樹節得以沿襲,既是繼承了植樹興農的國策,也是公開頌揚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弘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因此,我們中國人每逢植樹節,可以不植樹,但是不應該不感銘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
2.3 樹木立人,人文啟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中國廣為流傳的教育理念,意思婦孺皆知:種一棵樹需要十年時間才能扎穩根。樹立一個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人生百年,用一百年才能讓一個人紮根和定性也不足為怪!
為什麼人比樹更難紮根?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樹一旦種下就很少挪動,經過十年的雨露甘霖潛滋暗長,就能深紮根基。人為了更好地謀生需要不斷走動,時常改變,正因為腳下無根,所以更容易內心迷茫,不知心靈應該紮根何處。孔子都說「蓋棺論定」,就是說人要走完一生,不再移位,不再改變,才能確切定義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然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不自覺地對立人的百年大計缺失耐心,人人對人對己都急於定性,凡事急功近利,不思何為紮根,不思紮根何處,這難道不正是社會心氣浮躁風氣的根源?
孫中山傾盡一生獻身革命事業,才紮根立命成為一個偉人。我們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後人,需要找到怎麼樣的「一畝三分地」,才能讓自己傾盡一生去紮根立命?
花草樹木無需自知,生而具有呼進二氧化碳,產出氧氣的基本功能。生而為人有什麼基本功能呢?——使萬物各盡其用。首先要定義好萬物,才能使用好萬物,然後再能革新萬物,創造新事物。
花草樹木因其功用狹窄,看似小用,實則易於無聲中有大用。人因其功用寬泛,看似有大用,實則易於陷入無用感。每個人,包括像王陽明這樣的天才和聖賢都需要經過漫長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知之明,屆時,心中的一切迷茫和痛苦都會猶如撥雲見日!
綜上所述,中國植樹節不光是物質世界的植樹節,更是精神世界的植樹節。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在物質世界收穫更多的物質文明,同時在精神世界收穫更多的精神文明。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過一過中國植樹節,用心思量,要有耐心去弄清楚自己紮根立命的「一畝三分地」究竟在哪裡。
李白為什麼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不妨認真地開個玩笑——李白的意思是,就算我天生是一根廢材,我也必然有我的用處。如果你感覺自己很無用,那一定是你還沒找對適用之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