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寶藏:中國植樹節的人文價值與歷史意義

2021-01-08 鑽石華老五

#人文思考#

文化大寶藏:中國植樹節的人文價值與歷史意義

中國植樹節深藏著重大的人文價值與歷史意義,是當今世界最具發掘潛力的文化寶藏之一。我這麼說,絕對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信口雌黃。不信麼?如果你用心發掘中國植樹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就一定會知道我所言非虛。

一、中國植樹節的歷史淵源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並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早在1893年的《上李鴻章書》中他便指出「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更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再次指出:「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1915年,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首倡以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同年7月,在孫中山的大力推動之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自此,中國便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之後,國民政府索性將孫中山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二、中國植樹節的文化內涵

2.1 植樹興農,環境保護

土地荒漠化是人類現今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孫中山之所以說「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就是因為植樹造林可以美化環境,也可以保護耕地不被荒漠侵蝕,這樣才能保障農業生產,振興百業。

早在2000多年前,漢景帝就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農業生產是糧食供應的根本保障,糧食供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這是萬世不變的真理!

人類社會在進入工業化之後,重工商,抑農林,是許多國家都走過的彎路,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雖然農業生產得益於工業化的助力,產能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能完全保障糧食供應的自足,需要大量進口填補缺口,這種情況在和平、豐收的年代裡是沒有問題的,一旦爆發戰爭、大饑荒,或者重大天災,後果不堪設想!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湖北武漢的糧食供應由於封城,交通受阻導致糧食和各種生活物資出現供應緊張,已經略可窺見潛在的比疫情本身更可怕的斷糧危機!

因此,植樹興農,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社會的公共安全。

2.2 紀念孫文,歷史教育

沒有「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大力推動,軍閥割據、混亂不堪的北洋政府設立植樹節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沒有「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大力推動,舊中國的推翻,新中國的建立,都極可能會大大延遲。

孫中山當之無愧是世界公認的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是民間廣為傳頌的「國父」。國民政府將原定在清明的植樹節,改為孫中山的祭日3月12日。新中國建立之後,植樹節得以沿襲,既是繼承了植樹興農的國策,也是公開頌揚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弘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因此,我們中國人每逢植樹節,可以不植樹,但是不應該不感銘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

2.3 樹木立人,人文啟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中國廣為流傳的教育理念,意思婦孺皆知:種一棵樹需要十年時間才能扎穩根。樹立一個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人生百年,用一百年才能讓一個人紮根和定性也不足為怪!

為什麼人比樹更難紮根?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樹一旦種下就很少挪動,經過十年的雨露甘霖潛滋暗長,就能深紮根基。人為了更好地謀生需要不斷走動,時常改變,正因為腳下無根,所以更容易內心迷茫,不知心靈應該紮根何處。孔子都說「蓋棺論定」,就是說人要走完一生,不再移位,不再改變,才能確切定義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然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不自覺地對立人的百年大計缺失耐心,人人對人對己都急於定性,凡事急功近利,不思何為紮根,不思紮根何處,這難道不正是社會心氣浮躁風氣的根源?

孫中山傾盡一生獻身革命事業,才紮根立命成為一個偉人。我們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後人,需要找到怎麼樣的「一畝三分地」,才能讓自己傾盡一生去紮根立命?

花草樹木無需自知,生而具有呼進二氧化碳,產出氧氣的基本功能。生而為人有什麼基本功能呢?——使萬物各盡其用。首先要定義好萬物,才能使用好萬物,然後再能革新萬物,創造新事物。

花草樹木因其功用狹窄,看似小用,實則易於無聲中有大用。人因其功用寬泛,看似有大用,實則易於陷入無用感。每個人,包括像王陽明這樣的天才和聖賢都需要經過漫長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知之明,屆時,心中的一切迷茫和痛苦都會猶如撥雲見日!

綜上所述,中國植樹節不光是物質世界的植樹節,更是精神世界的植樹節。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在物質世界收穫更多的物質文明,同時在精神世界收穫更多的精神文明。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過一過中國植樹節,用心思量,要有耐心去弄清楚自己紮根立命的「一畝三分地」究竟在哪裡。

李白為什麼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不妨認真地開個玩笑——李白的意思是,就算我天生是一根廢材,我也必然有我的用處。如果你感覺自己很無用,那一定是你還沒找對適用之處。對嗎?

相關焦點

  • 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
    01植樹節的由來植樹節是全世界都有的一個重要節日,旨在宣傳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積極組織民眾開展綠色行動的節日。世界各地的植樹節時間不同,我國的植樹節時間是每年的3月12日。對於這個節日,你知道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植樹節是紀念誰的嗎?植樹節的由來與一位歷史人物有關,他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不少,提倡植樹節就是其中一項。孫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大規模植樹造林計劃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在他的提倡下,中國的植樹節於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植樹節日期定為每年的清明節。
  • 植樹節是怎麼來的?植樹節的由來、來歷及意義植樹節資料介紹
    2017年植樹節就快要來啦!植樹節的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是植樹節來歷介紹。節日起源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於1400多年前從陝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
  • 600年·年輕的寶藏致敬國家寶藏,共同講好中國的歷史故事
    作為中國白酒文化的代表,傳承600年釀造技藝的水井街酒坊以科技賦能傳統的方式致敬《國家寶藏》第三季的開播。水井坊表示,對於5000年華夏文明的國家寶藏來說,水井街酒坊傳承600年,是年輕的、有活力的濃香寶藏,但水井坊始終保留著傳承歷史文化的初心,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弘揚傳統文化,與《國家寶藏》一起向民眾講好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
  • 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與經濟價值
    ,深入探討了人文學科在當今世界的意義,並以2014年美國一項權威數據報告為依據,重點闡述了人文學科的經濟價值,以此消除人們對人文學科是否具有實用價值所持有的一種誤解,進而倡導人們要從長遠角度去看待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
  • 「四史」關鍵詞|中國的植樹節從何而來?
    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54篇,關鍵詞是中國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是3月12日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立了植樹節,只是稱呼與時間不盡相同。在我國,植樹節要追溯到1915年。當年,凌道揚、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基於我國森林狀況的考慮,上書北洋政府,提出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
  • 2015年植樹節是幾月幾日? 植樹節的節日來歷和意義
    2015年植樹節是幾月幾日?2015年植樹節是幾月幾日?2015年植樹節是哪天?據了解,2015年植樹節是3月12日星期四,農曆正月二十二。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國際植樹節。通過 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對森林愛護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中國的植樹節開始時是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 林,造福子孫後代。
  • 於蕾:老字號的價值在於其傳承意義
    論壇上,《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通過分享團隊創作《國家寶藏》的心路歷程,來闡釋這一工作對老字號的創新和發展有借鑑意義。 於蕾認為,老字號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他們的歷史,就是他們能夠歷久彌新,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之後,至今仍在群眾的生活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國家寶藏》所做的事情,也是講述歷史,把看起來「塵封」的歷史激活。這一工作或許對老字號的創新和發展有借鑑意義。
  • 當下中國「數字人文」研究狀況及意義
    那麼,我們在當下強調「數字人文」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的數字人文在已有的學術圖景中又遭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本文以2009年為中國數字人文的一個分水嶺,稱在此前為前史,此後為當下,展開關於中國數字人文當代意義的討論。中國大陸第一篇有據可查且被廣泛接受的介紹數字人文的文章是由武漢大學的王曉光教授在2009年發表的。在臺灣地區,2009年同樣是一個起點。
  • 從《國家寶藏》到文創周邊,博物館文化 IP 的價值正在放大
    2018 年流量型網綜不少,《國家寶藏》第二季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個。 如果說文物是濃縮的歷史,《國家寶藏》第二季就是歷史的濃縮膠囊。它由央視和故宮聯手,中國七大博物館、攜鎮館之寶亮相,王菲、濮存昕、佟麗婭、黃軒等近 40 位國寶守護人用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國寶歷史。目前豆瓣評分 9.2 分。
  • 試論茅臺文化對接地域文化的價值意義
    可以講,茅臺作為一個走向國際舞臺的品牌,在新時代賦能新價值不但非常必要、非常重要,而是迫在眉睫、時不我待。在茅臺原有品牌價值基礎上,增加地域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的內容,應是其新賦能、新探索的建設「文化茅臺」的重要課題之一。
  • 【2020遴選案例分析】《國家寶藏》大熱與文化傳播
    近日,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這社會上火了。相較央視之前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具有鮮明的風格特色。節目選取的表現對象是文物,從製作來看,《國家寶藏》秉持了高規格和高品質,央視和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手,八家國家重點博物館鼎力加盟,共計九家博物館、遴選27件國寶重器交與萬眾共賞,高峰並峙,精彩可期。
  • 植樹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近代植樹節怎麼來的有什麼意義?
    植樹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植樹節不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等。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蕪的平原,樹木稀少,黃沙漫天。
  •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伏羲的活動,充滿了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和合精神,從身體力行到抽象思維,從蛇圖騰到象徵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從具體實踐到現象概括,從單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為「有聖德」的民族領袖和創世英雄,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新的人文視野中科學的價值
    尤其是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文意義,不能將其歸結為狹隘的「功利主義」,而應當將其看做是對於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對於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意義的價值。 現代高科技對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的推進作用,以及由其引發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等許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不僅有力地證明了科學具有無比巨大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也是對科學技術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最好印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科學不僅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的力量」。
  • 中國人文地圖系列:安徽省十六地市歷史、文化資源分布
    亳州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座皖北城市,除了歷史文化的原因,還因為亳州是當今中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自然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中藥本草的魅力,一直以來都是我個人十分偏愛的。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炎黃時代,帝嚳(黃帝曾孫)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商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190年。
  • 《中國的寶藏》:告訴你一個可親可感的中華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寶藏》英文版已於2019年10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對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個國家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近9成的觀眾表示「我很喜歡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還有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直觀展示了中國文物的美與獨特」和「深入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植樹節是幾月幾日 2020年植樹節手抄報內容 植樹節標語
    植樹節是幾月幾日:  每年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植樹節的意義: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並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
  • 看「花糕」學子:繼人文之寶藏,創附中之榮光
    艾琳女士聲情並茂地朗讀與講解,現場師生們對詩歌文化意蘊的探討,使每一位置身於美妙詩情中,共同體味與生活、與親人間的細密情感。 詩與遠方的美好,深深浸潤在同學們的心中,這也正是此次論壇的意義所在。 「 「正是有了『華光論壇』這一交流平臺, 使我挖掘到了深藏於心的『寶藏』, 即對詩歌的熱愛與追求。」
  • 科學網—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
    他強調,追求「人文教育」是大學最重要的職責,而所謂的「人文教育」就是對那種「統領一切的普遍價值」的注重和培育。現代的西方大學無疑造就了大批傑出的專業人才,但是迄止今日,它仍然以塑造睿智靈魂和培育健全人格作為自己的基本宗旨。 在中國古代社會,雖然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大學,但是自從實行科舉制度以來,讀書求知、道德修為和人生進取這三者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