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偉
一
所謂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就是從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從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個高度,來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它與當代流行的各種狹隘的「人文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如果說,「人文」概念是一個與「人」和「文」密切相關的概念,那麼,這裡的「人」,不應當是抽象的人,而應當是唯物史觀意義上的「現實的人」;這裡的「文」,也不應當是抽象的人的文化或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像許多狹隘的人文主義者那樣,將「人文」僅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範圍內,離開「現實的人」來抽象地談論人的精神生活。當然,也不能像許多狹隘的功利主義者那樣,只關注人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人的精神生活,因為所謂「人文」的確具有「文」即文化的含義。
事實上,當代流行的各種狹隘的「人文主義」對科學及其價值的理解,是狹隘的、膚淺的或片面的。它們往往把科學歸結為「實證主義」或「功利主義」,並將其置於人文精神的對立面予以批判,於是,進一步加劇了所謂的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因此,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及其價值,不僅需要克服並超越狹隘的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科學觀,而且需要克服並超越狹隘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文化觀,樹立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
二
有了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我們就不難理解科學的諸多價值在本質上都是人文的。尤其是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文意義,不能將其歸結為狹隘的「功利主義」,而應當將其看做是對於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對於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意義的價值。
應當看到,所謂人的生存,首先是人通過物質生產的勞動獲得生存;所謂人的發展,首先應當是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和勞動能力的發展;所謂人的自由,首先應當使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活動,成為吸引人的活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所謂人的解放,也首先應當是人的勞動的解放,即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無論是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交往的全面發展,或是使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活動,還是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科學技術都越來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說,近代科技革命為人類開創了工業文明時代的話,那麼,現代高科技正在將人類帶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從而使科學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與人的價值、人文價值更加趨於一致。
現代高科技對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的推進作用,以及由其引發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等許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不僅有力地證明了科學具有無比巨大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也是對科學技術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最好印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科學不僅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372頁)這裡已經包含了對科學技術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最深刻的理解。
三
在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的視野中,科學不僅具有重要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如果說,前者主要是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上支持和促進人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為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的話,那麼,後者更是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上關注和推動人和文化的發展,從而給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和更加深刻的意義。
關於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問題,既是許多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者所忽視的問題,也是許多人文主義者所否認的問題。在許多人文主義者看來,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只有詩、藝術等人文文化才具有意義和價值,而科學的精神實質是「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因而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不但無意義和價值可言,反而同人文精神是相對立的。這種觀點的偏狹之處在於:其一,只是用狹隘的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理解科學,無視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其二,對人的精神生活也做了十分狹隘的理解,只將其局限於人的非理性層面。
一旦超越上述狹隘視野,我們便不難理解,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一樣,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並且是別的文化無法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進一步領悟科學價值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概括地講,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至少具有六種人文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智力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等等。
就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而言,科學完全可以同最為典型的人文文化——藝術相提並論。科學同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藝術在不斷追求美和發現美,而科學在不斷追求和發現真理的同時也在不斷追求美和發現美,它們都給人的心靈深處以莫大的快慰,使人變得更加純粹和高尚。因此,科學同藝術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而且它們兩者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性。
四
以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來理解和把握科學的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有助於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並從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個高度,來把握科學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的辯證統一。一方面,由於科學技術越來越直接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對於處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中國來說,當然更應當突出強調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充分挖掘並利用科學的技術資源和經濟資源,以此來帶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由於實現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它更是意味著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觀念等等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人們在突出強調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應當高度重視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學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從而促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有助於把握科技發展及其應用的正確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學技術對人、自然和社會可能或已經產生的負面影響。應當看到,儘管科學對於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對於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已經或正在做出巨大的貢獻,但它所發揮的作用離它的人文價值的真正實現還有很大的距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科學的種種不恰當的應用,特別是狹隘的功利主義的應用等原因,科學技術的確也對人、自然和社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而要解決好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就須樹立一種正確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真正將科技發展及其應用同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同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一崇高目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熱烈討論的關於科技與社會、科技與倫理、科技發展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許多問題,都滲透著這種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
最後,有助於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從而促進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發展。如果說,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的科學觀將人類文化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即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從而導致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的話,那麼,狹隘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文化觀則進一步強化和加劇了所謂的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以及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其後果不僅嚴重地曲解了科學的價值和精神實質,而且也嚴重地曲解了人文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實質。顯然,樹立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不僅有助於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而且有助於更充分地實現其各自的價值。
(據《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