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人文視野中科學的價值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孟建偉

所謂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就是從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從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個高度,來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它與當代流行的各種狹隘的「人文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如果說,「人文」概念是一個與「人」和「文」密切相關的概念,那麼,這裡的「人」,不應當是抽象的人,而應當是唯物史觀意義上的「現實的人」;這裡的「文」,也不應當是抽象的人的文化或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像許多狹隘的人文主義者那樣,將「人文」僅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範圍內,離開「現實的人」來抽象地談論人的精神生活。當然,也不能像許多狹隘的功利主義者那樣,只關注人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人的精神生活,因為所謂「人文」的確具有「文」即文化的含義。
事實上,當代流行的各種狹隘的「人文主義」對科學及其價值的理解,是狹隘的、膚淺的或片面的。它們往往把科學歸結為「實證主義」或「功利主義」,並將其置於人文精神的對立面予以批判,於是,進一步加劇了所謂的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因此,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及其價值,不僅需要克服並超越狹隘的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科學觀,而且需要克服並超越狹隘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文化觀,樹立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

有了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我們就不難理解科學的諸多價值在本質上都是人文的。尤其是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文意義,不能將其歸結為狹隘的「功利主義」,而應當將其看做是對於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對於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意義的價值。
應當看到,所謂人的生存,首先是人通過物質生產的勞動獲得生存;所謂人的發展,首先應當是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和勞動能力的發展;所謂人的自由,首先應當使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活動,成為吸引人的活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所謂人的解放,也首先應當是人的勞動的解放,即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無論是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交往的全面發展,或是使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活動,還是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科學技術都越來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說,近代科技革命為人類開創了工業文明時代的話,那麼,現代高科技正在將人類帶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從而使科學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與人的價值、人文價值更加趨於一致。
現代高科技對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的推進作用,以及由其引發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等許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不僅有力地證明了科學具有無比巨大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也是對科學技術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最好印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科學不僅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372頁)這裡已經包含了對科學技術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最深刻的理解。

在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的視野中,科學不僅具有重要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如果說,前者主要是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上支持和促進人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為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的話,那麼,後者更是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上關注和推動人和文化的發展,從而給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和更加深刻的意義。
關於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問題,既是許多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者所忽視的問題,也是許多人文主義者所否認的問題。在許多人文主義者看來,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只有詩、藝術等人文文化才具有意義和價值,而科學的精神實質是「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因而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不但無意義和價值可言,反而同人文精神是相對立的。這種觀點的偏狹之處在於:其一,只是用狹隘的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理解科學,無視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其二,對人的精神生活也做了十分狹隘的理解,只將其局限於人的非理性層面。
一旦超越上述狹隘視野,我們便不難理解,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一樣,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並且是別的文化無法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進一步領悟科學價值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概括地講,科學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至少具有六種人文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智力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等等。
就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而言,科學完全可以同最為典型的人文文化——藝術相提並論。科學同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藝術在不斷追求美和發現美,而科學在不斷追求和發現真理的同時也在不斷追求美和發現美,它們都給人的心靈深處以莫大的快慰,使人變得更加純粹和高尚。因此,科學同藝術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而且它們兩者對於人的精神生活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性。

以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來理解和把握科學的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有助於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並從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個高度,來把握科學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的辯證統一。一方面,由於科學技術越來越直接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對於處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中國來說,當然更應當突出強調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充分挖掘並利用科學的技術資源和經濟資源,以此來帶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由於實現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它更是意味著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觀念等等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人們在突出強調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應當高度重視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學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從而促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有助於把握科技發展及其應用的正確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學技術對人、自然和社會可能或已經產生的負面影響。應當看到,儘管科學對於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對於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已經或正在做出巨大的貢獻,但它所發揮的作用離它的人文價值的真正實現還有很大的距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科學的種種不恰當的應用,特別是狹隘的功利主義的應用等原因,科學技術的確也對人、自然和社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而要解決好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就須樹立一種正確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真正將科技發展及其應用同人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同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這一崇高目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熱烈討論的關於科技與社會、科技與倫理、科技發展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許多問題,都滲透著這種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
最後,有助於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從而促進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發展。如果說,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的科學觀將人類文化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即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從而導致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的話,那麼,狹隘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文化觀則進一步強化和加劇了所謂的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以及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其後果不僅嚴重地曲解了科學的價值和精神實質,而且也嚴重地曲解了人文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實質。顯然,樹立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不僅有助於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而且有助於更充分地實現其各自的價值。
(據《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陳鯨院士: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
    「從本質上講,科學技術是一種人文活動,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價值。」日前在成都理工大學首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作上述表示。「科學無法解決我們的心靈問題,只有人文思想才能解答人類發展道路上的種種疑團。」 陳鯨認為,「科學」與「人文」是人類文明的兩翼,走兩種文化的融合之路,才是合理的價值選擇。必須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形成保障重大科技活動決策正確的社會氛圍,使決策者在現實與未來的博弈中高瞻遠矚。 陳鯨將近年來學術造假的原因歸結為科技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匱乏。
  • 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對話與爭議 ——南京大學「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
    而中國的「數字人文」與西方不同,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勢頭漸猛,開始引起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關注,新的跨學科數字人文社群也逐漸形成。可以說,數字人文所體現的是在全球信息技術與基礎設施發展語境中的新型學術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保存形態。從比較視野來看,中西方語境中「數字人文」除共性之外,也體現出很多差異,比如中文文本數據的特殊性為組織和分析數字文獻的方法、路徑和工具提出了挑戰。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在18世紀的機械物質論、19世紀的孔德實證哲學和社會物理學、20世紀初葉的邏輯經驗論中被推向極端,以至誇大科學方法的功效,無條件地把它應用於所有學科 科學方法萬能論 ,乃至認為科學能夠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 科學萬能論 。這種激進的科學主義失之偏頗,受到人們的批判和貶斥,現今在科學共同體內已經沒有多少市場。
  • 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
    但與此同時,公開信著重強調,必須要記住人文社會科學對公益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在許多國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受到高度重視,政府機構、大學和研究人員都將研究重點放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並努力使其處於創新的前沿。
  • 【品德與操守】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新聞職業道德………靳翠萍
    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除對自然界的新聞報導外,新聞從業人員的主觀意識始終影響著新聞事實的如實報導。在記者、編輯將新聞事實加工為新聞報導的時候,無論他們如何標榜自己是毫無偏見的,但在實際上,他們不可能是被動地反映新聞事實的機器,他們的主觀意識總是存在的,他們的私人情感、個人經歷、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念都將在對事實加工過程中表現出來。
  •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
    一知識經濟的挑戰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時代根據,科學教育觀所要發展的是全面性的教育。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過程中實現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全面融合,有利於克服科學與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養大學生博學多才。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這類圖書從內容上看,當然是在傳播知識,但顯然不僅是傳播知識,可以明顯看出,每篇講座幾乎都在強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特點是十分突出的;從性質上看,儘管一些帶有普及性質,但大多學術性較強,學理嚴謹,講座者幾乎都是當今學有專長的學人。而且從這些書的序、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主要在大學校園中舉辦的講座,幾乎每場都是聽者摩肩接踵,學子趨之若鶩。
  • 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因此,懂得科學史就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樹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等,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及與之相伴隨的科學觀念的變革。這樣,閱讀科學史的書籍,就不僅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而且對於雖沒有直接從事科研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科技成果的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 南哲學術|「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技術社會中的人文治療」國際會議在...
    8月19—20日,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技術社會中的人文治療」國際會議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召開。潘天群教授指出,科學與技術是當今社會的主要變革力量,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技術社會(technosociety)之中。因科技的發展我們得以免於自然給我們帶來的許多苦難,在今天的社會,人類的生活比以往要方便舒適許多;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能代替人文的作用。
  • 科學與人文攜手抗擊疫情
    人們應該充分運用「實踐整合」的辦法,在疫情防控中採取一系列相應策略,包括生物安全策略、信息監測策略、知識共享策略、價值倫理策略等。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是重點。人文關懷與守護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促進社會進步,需要有人文的參與。解放軍總醫院醫學人文教研室主任趙美娟認為,人文與生命具有天然關聯。人的生命價值就是人文的價值與意義。沒有真正的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就不會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進步。
  • 人文與科學並重-清華大學新聞網
    前不久,一場頗具規模的人文知識競賽成為了清華九十華誕的焦點,這同時也深切地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綜合性大學人文日新的氣象。清華往常被看作理工科中的翹楚,但現在文理並進、融和發展才是它的教育取向。放眼宏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走向整合,不僅僅是一、兩個學校改革發展的舉措,更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楊玲 劉文鑫:心理學橫跨科學與人文
    縱觀西方文藝復興後科學與哲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述自然主義心理學與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對立,是更宏大背景下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在心理學中的具體體現。狄爾泰(Wihelm Dilthey)曾從闡釋學視角出發,對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以人文學科為核心)作出鮮明的區分。
  • 人文社科成果價值,誰說了算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項研究成果是不是有價值,它的學術貢獻有多大,由誰來評判?用什麼尺子來衡量?如何衡量才科學?他說:「『思勉原創獎』實踐了新的評審制度,無疑是一個創新。整個評審過程全部公開,任何人在事前或評審過程中均無法操縱,極大地體現了學術評審的公平合理精神。」教育部社科司有關負責人在聽取評獎準備工作的匯報時感嘆道:「這樣嚴肅、認真的評審機制,無疑對端正學術風氣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是怎樣一個「嚴苛」的獎項?能否匡正現今學術評價的種種弊端?
  • 萬花筒 | 任何事情,其實都是科學與人文兩個維度
    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科學和人文兩條腿做支撐,缺一不可。這十句話當時在全校引起熱議,有學生形容是新的校訓。這十句話傳播神速,在不少年輕人裡瘋傳。其中,第七句話是:構建「兩個支柱」,一個是科學,一個是人文。這兩個支柱真的是太重要了,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我們學的任何知識,做的的任何事情都逃脫不了這一框架和模型。科學是什麼?科學的精神是求真。求真我們運用什麼工具?
  • 人文與科學為骨肉的文藝復興時期教育理論
    文/秦治洲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史上具有開創價值、至關重要的文化革新運動,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現代性」價值。哲學家們為爭取思想自由而奮鬥,因此誕生了不以宗教為基礎而以人的價值基礎的人本主義研究。反映在教育上,表現為:復興了希臘的自由教育概念,該概念強調教育是對藝術和人文的探索。
  • 資訊| 我校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我校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教社科〔2020〕4號),經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獎勵委員會審議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
  • 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學」與「學科」之辨析
    「科學」與「學科」是兩個既相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但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卻常常混同使用。因此,有必要予以廓清。就其外延而言,科學既可分為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公共科學與部門科學、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實證科學與解釋科學、事實科學與價值科學等等,亦可以從研究對象上分為元科學和對象科學,或從研究方法上分為形式科學和經驗科學,或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結合上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或是由上述分類合成的統一體。
  • 科學網—科學史通識課程反思:當科學邂逅人文
    另一方面,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也已在我國高校開展多年。通識教育應當在我國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逐漸成為教育界共識。 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融合科學與人文? 「科學的內容,人文的視角」 「科學史課程,對於溝通科學和人文兩種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兵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文理分科的教育體制下,科學史作為連接文理學科的「橋梁」,其作用不容忽視。
  •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
    我校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教社科〔2020〕4號),經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獎勵委員會審議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
  • 邏輯學架起科學與人文間的橋梁
    邏輯應用已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科學與工程學、傳播學、心理學、宗教學、經濟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正如嚴復在《穆勒名學》中強調的,邏輯「為體之尊,為用之廣」,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