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三派

2021-03-05 東方量化

一、法家三派是哪三派

 

法家三派分別為商鞅主導的法治派,申不害的術治派和慎到的勢治派。

 

他們的區別有:

 

1.治國變法的具體方略不同:勢治派強調加強統治者(領導層)的權力而推行變法;術治派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制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強調絕對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

 

2.側重點不同:法治派重法、勢治派重勢、術治派重術。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而三者的共同點在於,都主張以法治國,以法制為核心思想。

 

二、法家後期的發展

戰國末期的韓非集秦、晉法家思想之大成,將「勢」、「術」、「法」三者糅合為一,即勢立威、術馭臣、法制民,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治理論系統化。

 

韓非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以法為教」,厲行賞罰,獎勵耕戰。

 

在歷史觀方面,韓非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的觀點,把歷史的發展分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當今之世。

 

在哲學上,韓非用唯物主義觀點改造老子關於「道」的學說,指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認為道是萬物發展的總規律,理是個別事物的特殊規律。強調人必須遵循客觀的規律進行活動。

 

在認識論方面,韓非提出「參驗」的方法,以「功用」的實際效果檢驗人的言行,認為「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這種把「參驗」作為判別知識真偽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們的認識

 

勢派的核心:勢即權勢和財勢,古人說某某人有錢有勢,就是這個勢。也就是指撐控一個組織的人事權和財務權。通過這兩項來掌控人。這也是一個組織的最高統治者常用的剛性御人之法。

術派的核心:術,即權術。權術是依仗權勢而玩弄的計謀和手段,是一種政治工具。既包括先進的政治策略一一我們稱之為藝術的東西;又包括虛偽詭詐的騙術和投機術一一我們稱之為權術的東西。可以說術是一種陰謀性的見不得陽光的的東西。

法派的核心:建立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通過約定俗成條文,大家來共同遵守,是一種陽光性的東西。

 

勢主要用以掌控大的方向;術主要用於掌控中層領導;而法主要用來統治基層。

 

四、古代和現代的實踐

 

中國古代法家實踐最成功的案例是秦國孝公時期的商鞅的變法。商鞅在秦國通過二十年的變法,把秦國從一個常年受中原列國欺負的弱國,變成了一個最後統一了中原的強國,這是在中國最大最了不起的一個實踐。

 

現代西方的法治,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商鞅在秦國實踐的翻版,西方國有能夠幾十年,上百年立於不衰敗的地步,其核心就是實行了陽光性質的法治,也就是商鞅在古中國的變法。

 

現代中國的的法治,其本質可能就是韓非子的法治,是勢、術、法的統一。

 

 

相關焦點

  • 【原創】淺談法家三派
    編輯:秦夢蒹葭法家在戰國時期分為三派,分別是商鞅的法派,申不害的術派,慎到的勢派。在商鞅的法派看來,法就是規範,範其實就是模範,模本的意思,規者就是規則的意思,商鞅的法就是模範的規則,這樣的規則是人人都應該遵守的,不是什麼刑不上大夫之類的法。
  • 法家先驅三派:商鞅法治,申不害術治,慎到勢治
    在人教版中學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8課《百家爭鳴》中,對法家的表述是:"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以使臣民懾服。
  • 法家思想主張的是什麼?法家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是什麼?法家的精髓是什麼?如果理解法家思想?
    法家的思想主張肯定是法治,通過法律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法家相對於其它各家來講是一個特殊的流派,它既是屬於思想流,也屬於行動派。法家的思想實際上注重的是法律的實際效力,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最終富國強民。比起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更具有實際力量,更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 《天命奇御》藏墨三派任務怎麼做 藏墨三派任務攻略
    導 讀 《天命奇御》在前往杭州中藏墨三派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怎麼完成,不知道的玩家九遊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前往杭州中藏墨三派攻略
  • 法家:愚蠢的智慧
    韓非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前者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後者是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一個實踐者。 提起法家,很多人會有一個印象:法家是講法治的,其他各家都是講德治的,法治進步,德治落後,所以法家是進步的。 但這個觀念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法律」並不是,也不可能是法家「發明」出來的。
  •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申不害,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 法家思想的局限
    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和依法治國的全面實施,推動當代學人努力從法家思想中尋找中華文化的法治基因和諸多法的精神,試圖充實法治社會建設的思想資源,於是法家關於昭彰法令、穩定法規、獎賞分明、罰不避貴、為法樹威、守法護法等理念受到了應有的推崇,法家關於責任分解、選能用人、巡察監督、績效考核等行政管理手段得到了張揚,甚至法家看重實利、厚今薄古、創製改革、不恤人言等主張也被賦予新的積極性理解
  • 如何看待法家思想?
    那也請談談你們漢民族的法家集大成者商鞅,他可是愚民奴化思想的始作俑者。應這位朋友的建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開一期,講講商鞅以及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哪些利弊得失。可能講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保證一定客觀,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對諸位看官的口味,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全當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編感激不盡!
  • 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他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
  • 牟宗三:政治家與法家的不同
    而中國人所說的「法治」是順著法家的觀念而來的,是相對於儒家的「禮治」或「德治」而言的。儒家講德化的政治,重視「禮」,因此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治,而英美的民主政治講司法獨立,保障民權,並不用法治這個名詞。中國的老習慣中所說的法治是照法家傳下來而講的,所以一提到這名詞就令人可怕。
  • 法家先驅:慎到、申不害、商鞅丨諸子百家之法家
    早期法家學派中對於三者各有側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1.重「勢」的慎到慎到法家與諸子各家關係非常複雜,儒、道、墨、縱橫、兵家的思想在法家裡都有影響。
  • 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什麼獨尊法家?
    在那個時代中湧現出了很多思想文化,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老子的道家,還有……法家。這些思想不管怎樣都流傳到了如今的時代。儒家溫文爾雅,道家的超脫自在,法家的自律自人。而當時的時代選擇的是哪一家學說?從當時統一的時代大秦來看,法家成了左右時代的變革機器。
  • 韓國申不害變法:戰國法家術派唯一實踐,終使國政陰謀化?
    等到公元前355年韓國意圖發動變法的時候,申已經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法家人士。而此時距離鄭國滅亡已經20年。申也已年近中年,完全可以在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當中發揮自己。申不害的基本政治理論是治國行法以術馭臣。依靠法律治國,在當時申不害被認為是法家的關鍵。但是權術駕馭臣下,又使申不害不被當時的官方法派所認可而獨立開創一宗。由於當時的法家理論體系趨於多元化。
  • 抗戰中的「三黨三派」之一:中華職教社
    中華職教社成立的比樂業餘學校校微抗戰前期,全國有影響的黨派,除了國共兩黨外,還有所謂「三黨三派」。即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第三黨)、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救國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等。其中「中華職業教育社」,最初是由黃炎培等組織發起的教育團體。
  • 秦暉:法家與「秦制」
    於是儒家的吏治思想往往只是在紙上受到"獨尊",而實際吏治則按法家的一套運作。 「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制是法家之制。法家思想是在中國由血緣族群時代轉向大一統帝國的歷史轉折中形成的。這一轉折意味著專制皇權打破族群紐帶直接控制「編戶齊民」,意味著天子與諸侯間的"倫理關係"變成了皇帝與臣僚間的科層關係。儒法之別從社會學意義上講,就是宗法制與反宗法的。
  • 淳于意案劇透的法家德治
    法家重刑,講求事斷於法。按法家的思想,緹縈上書直訴,皇帝大可推開覆雨翻雲手,那淳于意救死扶傷多寡,清廉公平幾何,皆可在所不問;這死者不可復生之悽悽,刑者不可復屬之慘慘,盡可一概不理,所謂「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功過不可相抵,我得不赦不宥,犯罪受罰,理當如此。幸運的是,緹縈遇到了漢文帝,他讀罷緹縈上書所語,心生憐悲之意,於是遂了小女的願,赦了爹爹的罪,並藉此廢減了肉刑。
  • 法家思想: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極力輔佐一些國君進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並從某些方面為維護地主階級統治提供了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家學派在政治上、理論上,一般說來都是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法家       同時法家在先秦也有很大的影響,以至於秦國靠法家而統一天下。但是法家一直沒有像道、儒、墨那樣的公認創始人,提起法聖,大部分認為是韓非子。
  • 針對「禮崩樂壞」,儒家與法家分別開出了什麼樣的藥方?
    顯然,這是儒家對「禮崩樂壞」,開出的藥方,可以說在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質上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生的探討與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法家、儒家與道家。這裡我們主要討論儒家與法家。01儒家與法家藥方的作用不同儒家與法家最大的區別在於:儒家追求的是和諧,法家則追求的是富強。和諧能不能富強,儒家不管;富強之後,能不能和諧也不管。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個目標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古代這兩個概念,經常可以形成反義詞。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比如法家思想就依然沿用,讓西漢中興的漢宣帝反對讓儒術一家獨大,他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雜治,這霸道就包括了法家刑法思想,「本以霸王道雜之」。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法家從來都是站在儒家背後,儒家掌控社會輿論,劃定思想界線,法家作為一種維持穩定的「術」存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專管司法刑法,「掌天下刑罰之政令......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肅邦犯」,法家的實用性多過教化民眾的需要,教化民眾那是儒家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