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法家思想?

2021-02-13 昊炁文苑

之前有朋友在後臺留言,表達的觀點大致是說:你只聊到了五胡亂華如何嗜血殘暴?元清如何實施愚民統治?那也請談談你們漢民族的法家集大成者商鞅,他可是愚民奴化思想的始作俑者。應這位朋友的建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開一期,講講商鞅以及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哪些利弊得失。

可能講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保證一定客觀,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對諸位看官的口味,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全當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編感激不盡!

說到中華文化思想大爆發的時代,大部分朋友都會聯想到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各顯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國天下的最佳方案。經過實踐檢驗,法家最終勝出。其它各家在那麼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確實很難實現治世的目的。法家為什麼能夠最終勝出呢?因為它高效,快捷,簡單,易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特別的接地氣。

你如果近距離觀察那個時代的諸侯各國,你會發現不僅是秦國用商鞅的法家思想變法圖強。韓國任用的申不害,魏國任用的李悝,楚國任用的吳起,吳國任用的孫武,或多或少從思想光譜上來看,都比較接近於法家思想。

說到商鞅的政治主張,不得不提到他寫的《商君書》,這本書可以說是商鞅法家思想的具體論述。這本書在古代專制社會一直都是禁書,這本書一般只有歷朝太子和帝王才有資格學習。

一本薄薄的《商君書》書,不到三萬字。居然把統治者,統治手段的細枝末節,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商君書》既講道理又講辦法,真的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哪怕你鬥大的字不識一個,只要聽一遍,你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所謂的「馭民之術」了。《商君書》可謂是集法家之醜陋和陰損之大成,讀後令人不寒而慄。

《商君書》流毒最深的,就是它的馭民之術。1. 愚民:使民眾的思想與統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不允許有多元思想的存在。 2. 弱民:民間力量強大則對統治者形成威脅,民眾軟弱則畏懼統治者、服從統治。3. 疲民:使民眾疲於勞作苦役,無瑕顧及他事。 4. 辱民:使民眾沒有自尊自信,二是唆使民眾之間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5. 貧民:使民眾困於生計,從而既無心也無力反抗暴政,反而只能祈求統治者的賞賜和憐憫。 6.五者若不靈,殺之(以上所有的措施都用完了,若還有那種強悍不服管的民,那就殺掉)。

怎麼來看待《商君書》中的馭民之術?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馭民這種統治術,都是要全面批判的。中華文化中確實是有糟粕的,這個的確是事實,我們不迴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鑑別善惡的學識。但是《商君書》和法家思想也並非一無是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握認知,鑑別其中善的一面,即正能量的一面,剔除惡的一面,即負能量

的一面。

法家思想隨著秦朝的土崩瓦解,也就失去了它的市場。但是法家思想整合起來的這一套高效,快捷,簡單,易學的社會實踐方法,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漢朝後來以儒學為中心,結合百家之所長,發展出來了一套經學體系。成為中國官學的核心,也被稱為新王道。法家思想也像這麼一涓長長的細流,最終融入了經學的汪洋大海!

如何看待法家思想?我覺得它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東周列國禮崩樂壞時代),出現的一種適用於當時社會發展的這麼一種思想。雖然這套體系裡面有很多暗黑的統治術,一段時期內毒害了中華文化健康的肌體。但是法家思想最終還是融入了,匯集儒,墨,道,法等百家學說,發展出來的兩漢經學體系,為後世所沿用。

從一定程度上說,法家思想也是先秦文脈之一,雖然它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對於法家思想的態度,不能一味的貶低,也不能一味的頌揚,而是要用現代國家,人類社會普遍承認的人性共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合理的繼承法家思想的優秀部分,才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完善,也是每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中國人,應該持有基本態度。 

相關焦點

  • 法家思想的局限
    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和依法治國的全面實施,推動當代學人努力從法家思想中尋找中華文化的法治基因和諸多法的精神,試圖充實法治社會建設的思想資源,於是法家關於昭彰法令、穩定法規、獎賞分明、罰不避貴、為法樹威、守法護法等理念受到了應有的推崇,法家關於責任分解、選能用人、巡察監督、績效考核等行政管理手段得到了張揚,甚至法家看重實利、厚今薄古、創製改革、不恤人言等主張也被賦予新的積極性理解
  • 法家思想主張的是什麼?法家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是什麼?法家的精髓是什麼?如果理解法家思想?
    法家的思想主張肯定是法治,通過法律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法家相對於其它各家來講是一個特殊的流派,它既是屬於思想流,也屬於行動派。法家的思想實際上注重的是法律的實際效力,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最終富國強民。比起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更具有實際力量,更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是,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表明「無為」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只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 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申不害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申不害認為,自然運行是有規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要求對待一切事情應以「靜」為原則,以「因」為方法。「因」指「因循」,「隨順」。「貴因」指「隨事而定之」,「貴靜」的表現就是「無為」。
  • 法家思想: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極力輔佐一些國君進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並從某些方面為維護地主階級統治提供了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家學派在政治上、理論上,一般說來都是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
  • 法家:愚蠢的智慧
    今天我們來聊聊諸子百家中的法家。 我們討論先秦法家思想,主要以兩部書入手:《韓非子》和《商君書》。 《韓非子》的作者是韓非,沒有太大疑問;《商君書》的爭議比較大,但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晚期至秦朝年間,雖說未必為商鞅原著,但確實反映了商鞅及其信徒的思想觀念。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這是因為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也就是「君權神授」;還為漢武帝提供了一種家國、帝國的疆土統一和思想禁錮的最高國家價值構建,即大一統思想。這些都與漢武帝真實想法不謀而合,或者說董仲舒本來就是在漢武帝的授意下提出所謂的儒家思想,但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秦國以法家治國統一六國,而漢滅秦國,不可能再推崇法家。原版的儒家思想太過仁慈,不適用於馭民和帝王的霸道。
  • 法家三派
    一、法家三派是哪三派 法家三派分別為商鞅主導的法治派,申不害的術治派和慎到的勢治派。
  • 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什麼獨尊法家?
    在那個時代中湧現出了很多思想文化,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老子的道家,還有……法家。這些思想不管怎樣都流傳到了如今的時代。儒家溫文爾雅,道家的超脫自在,法家的自律自人。而當時的時代選擇的是哪一家學說?從當時統一的時代大秦來看,法家成了左右時代的變革機器。
  • 法家先驅:慎到、申不害、商鞅丨諸子百家之法家
    早期法家學派中對於三者各有側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1.重「勢」的慎到慎到法家與諸子各家關係非常複雜,儒、道、墨、縱橫、兵家的思想在法家裡都有影響。
  • 秦暉:法家與「秦制」
    傳統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關注典籍中的思想,尤其是這些典籍中思想的形而上層面。這種關注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歷史進程中真正關鍵性的還是"社會思想"而不是"典籍思想"。並且這裡所謂的社會思想不僅是有別於精英的「民間思想」,也包括精英們通過「行為」而不是通過言論著述表達的、往往對社會實際影響更大的那些思想。這主要就是指落實在制度設計與政策思維層面上的思想。
  • 法術勢:先秦法家社會治理理論的內涵、政治傳播 特點及其現代價值
    而秦王的這份「賞識」卻成為韓非一生最大的轉折,他的政治思想和理論洞見才真正意義上被當權的政治界所關注。「法、術、勢」代表了先秦以降的中國古代法家的核心思想,特別是在先秦戰國時期法家人物輩出的時代,「法、術、勢」三者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方面被統治者關注是古代政治傳播活動的典型案例。《漢書·藝文志》論法家說: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法家       同時法家在先秦也有很大的影響,以至於秦國靠法家而統一天下。但是法家一直沒有像道、儒、墨那樣的公認創始人,提起法聖,大部分認為是韓非子。
  • 從孟子提高人口的方法,看儒家為什麼會敗給法家
    (《孟子·梁惠王上》)可見如何提高人口,是當時的君主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梁惠王問了孟子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如何提高人口。孟子解決問題的法寶向來就是「仁政」和「王道」這兩樣,對待人口問題依然如此。在孟子看來,不施行仁政還想讓人口增加,簡直是妄想,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比如法家思想就依然沿用,讓西漢中興的漢宣帝反對讓儒術一家獨大,他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雜治,這霸道就包括了法家刑法思想,「本以霸王道雜之」。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法家從來都是站在儒家背後,儒家掌控社會輿論,劃定思想界線,法家作為一種維持穩定的「術」存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專管司法刑法,「掌天下刑罰之政令......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肅邦犯」,法家的實用性多過教化民眾的需要,教化民眾那是儒家的事兒。
  •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道家提倡「無為而治」,無為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道家思想開展工作,考慮的應該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創造「充滿樂趣的工作平臺」,而不是介入運營細節。
  • 針對「禮崩樂壞」,儒家與法家分別開出了什麼樣的藥方?
    顯然,這是儒家對「禮崩樂壞」,開出的藥方,可以說在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質上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生的探討與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法家、儒家與道家。這裡我們主要討論儒家與法家。01儒家與法家藥方的作用不同儒家與法家最大的區別在於:儒家追求的是和諧,法家則追求的是富強。和諧能不能富強,儒家不管;富強之後,能不能和諧也不管。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個目標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古代這兩個概念,經常可以形成反義詞。
  • 淳于意案劇透的法家德治
    法家重刑,講求事斷於法。按法家的思想,緹縈上書直訴,皇帝大可推開覆雨翻雲手,那淳于意救死扶傷多寡,清廉公平幾何,皆可在所不問;這死者不可復生之悽悽,刑者不可復屬之慘慘,盡可一概不理,所謂「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功過不可相抵,我得不赦不宥,犯罪受罰,理當如此。幸運的是,緹縈遇到了漢文帝,他讀罷緹縈上書所語,心生憐悲之意,於是遂了小女的願,赦了爹爹的罪,並藉此廢減了肉刑。
  • 牟宗三:政治家與法家的不同
    而中國人所說的「法治」是順著法家的觀念而來的,是相對於儒家的「禮治」或「德治」而言的。儒家講德化的政治,重視「禮」,因此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治,而英美的民主政治講司法獨立,保障民權,並不用法治這個名詞。中國的老習慣中所說的法治是照法家傳下來而講的,所以一提到這名詞就令人可怕。
  • 韓國申不害變法:戰國法家術派唯一實踐,終使國政陰謀化?
    所以在談及申不害變法的時候,總有很多人嗤之以鼻,為了能夠公正而客觀的看待這一場變法,有理由也有必要從變法的核心理念,基本過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後世的負面影響去看待。對於變法的矛盾描述,史書也不能全信!其實對於韓國變法以後諸侯無可侵者。這一變法效果的記載可能有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