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講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保證一定客觀,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對諸位看官的口味,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全當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編感激不盡!
說到中華文化思想大爆發的時代,大部分朋友都會聯想到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各顯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國天下的最佳方案。經過實踐檢驗,法家最終勝出。其它各家在那麼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確實很難實現治世的目的。法家為什麼能夠最終勝出呢?因為它高效,快捷,簡單,易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特別的接地氣。
你如果近距離觀察那個時代的諸侯各國,你會發現不僅是秦國用商鞅的法家思想變法圖強。韓國任用的申不害,魏國任用的李悝,楚國任用的吳起,吳國任用的孫武,或多或少從思想光譜上來看,都比較接近於法家思想。
說到商鞅的政治主張,不得不提到他寫的《商君書》,這本書可以說是商鞅法家思想的具體論述。這本書在古代專制社會一直都是禁書,這本書一般只有歷朝太子和帝王才有資格學習。
一本薄薄的《商君書》書,不到三萬字。居然把統治者,統治手段的細枝末節,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商君書》既講道理又講辦法,真的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哪怕你鬥大的字不識一個,只要聽一遍,你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所謂的「馭民之術」了。《商君書》可謂是集法家之醜陋和陰損之大成,讀後令人不寒而慄。
《商君書》流毒最深的,就是它的馭民之術。1. 愚民:使民眾的思想與統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不允許有多元思想的存在。 2. 弱民:民間力量強大則對統治者形成威脅,民眾軟弱則畏懼統治者、服從統治。3. 疲民:使民眾疲於勞作苦役,無瑕顧及他事。 4. 辱民:使民眾沒有自尊自信,二是唆使民眾之間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5. 貧民:使民眾困於生計,從而既無心也無力反抗暴政,反而只能祈求統治者的賞賜和憐憫。 6.五者若不靈,殺之(以上所有的措施都用完了,若還有那種強悍不服管的民,那就殺掉)。
怎麼來看待《商君書》中的馭民之術?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馭民這種統治術,都是要全面批判的。中華文化中確實是有糟粕的,這個的確是事實,我們不迴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鑑別善惡的學識。但是《商君書》和法家思想也並非一無是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握認知,鑑別其中善的一面,即正能量的一面,剔除惡的一面,即負能量
的一面。
法家思想隨著秦朝的土崩瓦解,也就失去了它的市場。但是法家思想整合起來的這一套高效,快捷,簡單,易學的社會實踐方法,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漢朝後來以儒學為中心,結合百家之所長,發展出來了一套經學體系。成為中國官學的核心,也被稱為新王道。法家思想也像這麼一涓長長的細流,最終融入了經學的汪洋大海!
如何看待法家思想?我覺得它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東周列國禮崩樂壞時代),出現的一種適用於當時社會發展的這麼一種思想。雖然這套體系裡面有很多暗黑的統治術,一段時期內毒害了中華文化健康的肌體。但是法家思想最終還是融入了,匯集儒,墨,道,法等百家學說,發展出來的兩漢經學體系,為後世所沿用。
從一定程度上說,法家思想也是先秦文脈之一,雖然它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對於法家思想的態度,不能一味的貶低,也不能一味的頌揚,而是要用現代國家,人類社會普遍承認的人性共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合理的繼承法家思想的優秀部分,才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完善,也是每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中國人,應該持有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