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然而在古代,這個節日主要是女人祭拜織女「七姐」,祈求心靈手巧。而絕非什麼愛情節,情人節。
七夕節在古代壓根和「愛情」沒有一點關係,從漢代誕生到清代,主要作為女人的專屬節日,對牛郎織女天祭拜。
《古今圖書集成》提及:
「七月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宴,設酒脯時果,散香粉,幹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由此可見,七夕節重在向天祭拜,求發財,求長壽,求兒子,但沒有求愛情的說法。
五代《開元天寶請事》說:「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消宮遊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懼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
迄至明清時期,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仍然保留著這種民風。在七夕節這一天,拜訪各種瓜果酒水,向牛郎織女祈禱平安幸福。
大約在元代之後,民間又興起了掛牛郎織女圖、供牛郎織女像的風俗。
在元朝《析津志輯佚》說:「宮廷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而當時的《光祿寺志》也有所記載:「七夕,各宮供像生牛郎、織女、從人、麒麟、象、羚羊海馬、獅子、獬豸、兔、海味、糖果、糖菜,具用白糖澆成。」
在古代祭拜牛郎織女時,還有一間有趣的風俗。宋《歲時雜記》說:京師人祭牛女時,其案上先鋪楝葉,乃設果饌等物。
楝樹是一種分布於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的樹木,生於低海拔曠野、路旁或疏林中,花芳香;花柱細長,4-5月開花,10-12月結果。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
這說明古人即便過七夕,也不忘時序之禮,用楝葉的命意正在於切合時令,也有希望健康平安的含義。
古時七夕,除了祭拜織女以外,對牛郎也並非完全忽視。有一種很有趣的祭拜風俗,名叫五生盆。
有詩云:「」曉涼門巷柳陰蟬,九陌晴泥著錦韉。到處簾櫳盡相似,巧棚人靜五生蔫。」本詩歌自注說:「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五生盆。」
由此看來,五生盆是專為牛郎準備的特殊祭品。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