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秦觀描繪牛郎織女相會的名句。
年輕人大都知道「2.14」是西方情人節,那麼,西方有情人節,難道中國沒有嗎?當然有,那就是「七夕節」。
可是,為什麼有人說「七夕」並非情人節?主要是源於以下3點傳統文化:
一、「七夕節」離不開星宿文化
我們常說古代思想很多是封建迷信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而星宿、天文就是最重要的內容。
中國古代的星宿文化是很強大的,其中,就包括「七夕」的由來。我們只要抬頭,就能望到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而古代沒有現在那麼嚴重的大氣汙染,可以看到更多的星象,古人就藉此探索宇宙。
許多古裝劇中都有世外高人夜觀天象的橋段,那就是我國的觀星文化,而「牛郎織女」則可作為模範。
古人將天域做了劃分,就同地域一般,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以配合佔星理論進行天象佔測。
其中就有「牛宿星」與「織女星」,而把兩者連在一起,就稱為「牛郎織女」了,有意無意又成了有意思的名詞。
二、「七夕」顧名思義
傳統文化的東西,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就如傳統武術吧,有句經典拳諺:「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七夕」的名字本質不複雜,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準確的說應該是在「七月初七晚上祭拜」。
另外,「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而選擇這個時間當然和我們現在對數字的敏感性有關,古代重疊的日子基本都是吉慶日,最簡單的就如我們的「九月九,重陽節」,而現代也是這樣,近些年來的「雙十一」,「雙十二」也是類似的延伸。
古代「」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都有了,那「七月七」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節日必有習俗,而獨缺情人因素
中華傳統節日都有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習俗。既然有特定的節日,那必定有特定的事要做。那麼,「七夕節」要做什麼?
「婦女乞巧」是「七夕節」的重要習俗,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的習俗,是在漢代形成的,也賦予「七夕節」多了「乞巧節」的名稱。
這個習俗也是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具體就是女孩們在當天晚上朝天祭拜,乞求織女賦予她們聰慧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姻緣美滿等,但其實也是祭拜。
另外,還有投針驗巧、喜蛛應巧、蘭夜鬥巧,這些基本都是乞巧的變化樣式或者延伸,其他的雜習也不少。
東晉《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從「七夕」的傳統文化來看,怎麼好像和情人節不太搭邊呢?但是它被賦予了一個關鍵因素。
「七夕節」由於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就成了與愛情文化有關的節日,更給這個節日增添了浪漫色彩。這個傳說是「七夕節」與「情人節」相結合的核心切入點。
而真正將「七夕節」變成「情人節」是時代的需求
現代由於大部分年輕人都過上了西方的「情人節」,都頭疼中國怎麼五千年文化卻沒有情人節。
那麼,「七夕節」被真正轉化為中國情人節就有了民間需求,而民間的需求就是社會文化。在民間的推動下「七夕」就被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人文涵義,既然如此,「七夕節」也就成為了真正的「情人節」。
總結
「七夕節」的愛情故事,描繪了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而現今的善男信女也都在「七夕節」約會。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鵲橋仙》秦觀
有中國情人節是好事,但一天的約會只是滿足了儀式感,真正的愛情是牛郎織女的心心相印,一年365天的守候。
「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美,可每天都是情人節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