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多少個情人節?
正確答案是至少12個。
除2月14日廣泛流傳的情人節外,每個月的14日都有不同的情人節意義。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男生在2月14日給女生送禮後,女生會在這一天給男生回禮;不過我們這裡所說的情人節,是西方情人節。如果提起中國情人節,我相信很多人腦子裡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七夕。但是在古代,七夕和愛情並無關係。
01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原名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節的記載。而乞巧節也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在當時,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民間將其稱之為「七姐」。乞巧節這天晚上,女子聚集在一起穿針引線,共同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準確來說,七夕節是女子祈福的日子,真真正
正的女兒節,至於祈求姻緣,只是這個節日的副產品。
02七夕何時演變成今天的情人節
既然愛情在七夕只是附屬產品,那麼今天,七夕情人節這一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呢?這個首先要從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說起。
當時,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傳統節日,抵制西方文化的肆意入侵。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當時各大電視臺紛紛舉辦七夕晚會,大力弘揚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於是廣告資本開始進入。媒體大規模製造輿論,說中國人要過自己的情人節。而七夕節這天,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浪漫愛情故事,理應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於是,在資本的推動下,以愛為名的消費理念深入人心,七夕情人節被廣泛接受。而今天談戀愛的年輕人,基本都是看著電視長大的,在這種從小就耳聞目染的情況下,七夕節就自然而然地演變成今天的情人節。
今天說七夕就是情人節,我們可能覺得沒什麼不妥,但是上個世紀,或者2010年之前,七夕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廣泛認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03中國最早的情人節是哪一天
如果說七夕不屬於中國傳統情人節,那麼,我國最早的情人節是哪一天呢?答案是三月初三上巳節,今天,可能很多人對這個節日很陌生,但是在古代卻很流行。《詩經·鄭風·溱洧》有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大意為;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流淌向遠方。青年男女城外遊玩,手拿蕑草祈求吉祥,結伴打鬧,贈朵芍藥表示愛慕。作為最古老的節日,上巳節。一條核心內容就是男女交友。相較於七夕,上巳節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情人節。
04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七夕乞巧節雖與愛情交友無關,但古人對其重視程度絕不亞於上巳節。北宋《醉翁談錄》記載,七夕節前後幾天,京城道路上車馬不通,人流如潮。而這一天的主要目的是就是女子祈福。祈福的方式有很多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穿針比巧,在七夕節這一天,女子聚集在一起穿針引線,以穿針比巧,看誰穿得多穿的快,相傳穿得多穿的快的人能夠得到織女的垂青,實現願望。而除了比穿針速度和數量。這一天還會討一個好彩頭,喜蛛應巧,即七月初七各捉小蜘蛛放在小盒內,第二天早晨打開盒子,誰的蜘蛛結了網就是得了巧,結網多、密,就是巧多。而另外一種討彩頭的方式是投針驗巧,在七夕正午,端碗清水放置太陽底下暴曬,待水面結上一層薄膜,投入細針。比較水底銀針花紋,花紋優美者得巧。
七夕節作為古代最盛大的節日之一,除了討巧,還會吃巧食。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至低溫,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由於各地所用食材有所差異,以至於巧果叫法不一。例如當時上海地區吃巧果,老南京人吃江米條、山東臨沂吃雲面,但總體上都是以油、面、糖、蜜為主。
05七夕節的意義
七夕節討巧,吃巧食作為一種傳統習俗,或許還和當時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在過去,那種以小農經濟為主生活環境下,長期奉行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男耕女織分工明確。而紡織作為古代女性的一項基本生存技能,也被看作是女德的一部分。女子七夕節討巧,實則是倡導女性勤勞能幹,心靈手巧。所以無論是七夕節穿針討巧,喜蜘應巧還是投針驗巧,其實質是對女子紡織速度、紡織密度、以及紡織的樣式提出要求。如果不能達到紡織快,密、美的標準,也就不能稱之為巧女。將七夕與女子的紡織聯繫在一起,一部分是對生活的期待,另一部分也是對女子的生活作出限制。
古代七夕節是女子乞求幸福的日子,但是在現代社會,女性地位與權力大大提升,故而當代女性並不需要靠「乞巧」來獲得生活的期盼。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實現人生價值和自我幸福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及努力工作等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通過紡織技藝的高低來分勝負。所以,新時代的七夕節,除了情人節的意味,可能更應該是個提醒女性愛自己,享受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