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愈加頻繁,許多國外的文化傳入了我國,這其中就包括情人節。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凡是過洋節日,而是應當繼承傳統文化,過中國的情人節,也就是七夕節。但你知道嗎?實際上,七夕節根本不是古代的情人節!
七夕節只是牛郎織女的情人節,與普通人無關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早在漢朝,七夕節就已經出現了,七夕節距今至少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那古代的七夕節有哪些風俗呢?古人是怎樣過七夕節的呢?
東晉葛洪曾在他的著作《西京雜記》,記錄了漢朝人是怎麼過七夕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漢朝時期,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宮女通常會在縫衣制裳的宮樓裡比賽穿針引線,後來這種風氣傳到了民間,民間也紛紛效仿。
這便是所謂的乞巧節。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初的七夕節跟男女歡情根本沒有任何關係,七夕節只不過是女子們比拼、學習女紅技能的日子。「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
乞巧節的起源跟織女的傳說有關。民間傳說中,織女最初就是織布的,所以三國時就有女子拜織女星祈求心靈手巧的乞巧風俗。而民間傳說裡,織女下凡後與牛郎相愛,但卻受到王母的阻擋,王母用銀簪劃出了一道銀河,只有在每年七月初七的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才得以在鵲橋的幫助下相會。
看起來似乎與愛情有點沾邊了,但實際上,這只是人家牛郎和織女之間的愛情,民間從來沒有在這一天談情說愛。
雖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七夕節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但這個節日的內涵是始終不變的。它從始至終都只是女性切磋女紅技巧的節日,所以說啊,七夕節在古代根本不是情人節。
古代沒有情人節,但有與愛情沾邊的節日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觀念的影響下,古代的女子並不能像現在這樣隨心所欲的出門。尤其是未婚女性,他們幾乎是常年在家,而她們的婚姻也是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完成的。
但是古代的女子也不是常年都得待在家裡,至少有一個節日,她們是可以出門的,那就是元宵節。元宵節在中國由來已久,古代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每年的上元節,大城市裡處處張燈結彩、歌舞昇平。在上元節的時候,官員也會放假,所以上元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元宵節的時候,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階層,都會在元宵節的晚上出來觀燈賞月。我們都知道,古代城市裡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在晚上所有人都不得外出,這一禁令直到宋朝才被取消。但雖然宋朝取消了宵禁,女子卻依然不得出門。
但元宵節的三天裡,晚上是可以開禁的,在這一天可以隨心所欲的出門賞燈逛街。在元宵節期間,女子是可以出門逛街的,這也是女性少有的能隨便出去的日子。不用猜也會知道,這一天裡一定有不少小夥子出門「賞花賞月賞秋香」。
辛棄疾就曾寫過一首有關上元節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詩中有一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意思是,黃昏之後,月亮升上柳梢時,是佳人相約的時刻。所以說,元宵節才是古代唯一一個與愛情沾邊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