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Wendy
編輯 / KY主創們
最近,在後臺收到了這樣一條留言:
「要放長假了,和朋友一起商量旅行計劃。然而,想著手頭的工作還沒搞定,等玩完回來還要調整狀態,心裡很矛盾:這麼瘋玩似乎不太好,太『虛度時光』了。玩兩天就夠了,保持工作節奏和幹勁才重要。請問,我這樣想會不會很奇怪?」
可以看出,留言的這位粉絲工作非常拼,即便好不容易等到的假期就在眼前,也還想著要搞事業。我們想告訴這位粉絲的是:一刻也不敢停下來「虛度時光」的連軸轉狀態,並不一定有利於工作和生活。
那麼,休息的時候忍不住焦慮,對每一次的「虛度時光」都抱有罪惡感,應該怎麼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你是否害怕虛度了時間?
很多人害怕自己閒下來,害怕發呆,甚至害怕長時間的休息和放鬆。這些人很可能對「虛度時光」有以下3種誤解,以及相應的「內心戲」:
誤解1:「虛度時光讓人渾渾噩噩,失去生活的方向」
——想要過好生活,我必須保持「深度導航模式」。早早給自己設定好目的地,想要避開堵車,不想吃罰單,我想走最快的那條路。所以我不能停下來虛度時光,我要一直播報人生路況,這樣才不會迷路。
誤解2:「多付出才有回報,虛度時光是在浪費生命」
——即使是在工作時間之外的閒暇時光,我也不想浪費時間。我在下班路上聽著知識電臺,回了家又開始鑽研炒股秘籍。我相信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虛度時光是罪行。
誤解3:「虛度時光讓人效率下降,無法跟上時代節奏」
——即使是下班的時候,我也要評估自己有沒有「活出時間的厚度」。閒暇或虛度時光會產生慣性,影響到我整個的人生狀態。這個時代節奏這麼快、競爭這麼激烈,我不能停下,停下就是掉隊。
不知道以上有哪幾條戳中了你?也許你也因為上述想法而感到「虛度時光」一定是不好的,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研究發現,「虛度時光」反倒會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好處。
02.
「虛度時光」,真的只是在浪費嗎?
並不是!多項研究表明,從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身出來休息、放空,享受閒暇,對我們來說益處多多。
1. 片刻閒暇可以減輕工作壓力。
研究顯示,專注於休閒並享受片刻的閒暇時光,能有效緩解工作中的壓力 (Trenberth & Dewe, 2002)。你可以聽著爵士樂窩在自己的懶人沙發裡抖腿、照著菜譜醃製一碗大雞腿流口水,或者你只是看著天上的星星想像下一次的旅行。這些看似是「虛度時光」的做法,其實都能幫助我們有效減壓。
休閒減壓看似不在工作,但其實從長遠來看,它能夠提高我們在工作中的表現。就像經典的Yerkes-Dodson定律所說的那樣,壓力過大會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而適度的壓力才能讓你的工作表現達到巔峰狀態 (Teigen, 1994)。
2. 休閒其實是創意的孵化期 (incubation period)。
很多行業都需要不斷迸發的創意。而一通猛想頭腦風暴時,人們難免會思路閉塞,越想創新越感到枯竭。你有沒有曾經盯著一個問題苦思冥想,糾結了半天也沒想出個名堂,但最後居然在洗著澡唱著小曲時有了突破?
有研究指出,當我們允許自己處於休息狀態、不再刻意絞盡腦汁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反而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刻 (Ritter & Dijksterhuis, 2014)。創造力並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夠飆升的,轉移注意力去虛度一下光陰,或許會有驚喜~
3. 什麼也不做,能幫我們找回自己的感受和關懷。
近期,日本的一項研究指出,員工的精神健康水平會隨著工作時長的延長而線性下降 (Kuroda & Yamamoto, 2019)。有時,我們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會主動割讓休閒時間,全部用來工作。而實際上,我們可能高估了超長工作時間帶來的價值,卻低估了它對精神健康帶來的損害。
而虛度時光恰恰有助於我們恢復精神健康水平,因為它給了我們關注自我內心的機會和空間,給自我關懷創造機會 (Kets de Vries, 2014)。
試想一個周末清晨,沒有被微信提醒吵醒,沒有郵件灌入郵箱,自然醒。你的注意力完全地放在當下,想著此刻要怎麼讓自己好好休息,在閒散的一天裡「虛度時光」。這時,你能夠好好體會到自己的正向情緒,也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負面感受。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周末過後整裝待發,在自如的狀態下回到工作中去。
03.
如何更好地「虛度時光」?
正念而合理地看待休息,敢於去放鬆
在不同的時間段,我們對於忙碌與休息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必將努力工作和虛度時間對立起來,更正念地看待它們,在不同的時候正視自己的需求,如果你真的需要放鬆,就大膽地虛度吧。
我們也要用「藉口(Alibi)」來說服自己,即使再忙碌也要抽空「虛度時光」。
Alibi的概念出自消費心理學,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時候,即便奢侈品只有一點點實際功用,也可以拿來合理化自己高額的衝動消費,說服自己買都買了,就不要自責了 (Keinan et al., 2016)。
休息,或許也是當代社畜的奢侈品,而當我們知道上面提到的虛度時光各種好處,這些「藉口」也同樣可以合理化我們小小的「偷閒」,讓我們感嘆「虛度時光可好了」,心安理得地享受它。
說服了自己後,我們還需要做的,是採取更健康的方式來「虛度時光」。
不帶目的性地去放鬆,而不是去打卡
研究指出,注重工作效率的人喜歡打卡,會連休息的時光都想高效地度過,去做一些並不是那麼舒適但很特別的事情 (Keinan & Kivetz, 2011)。
比如,你可能不那麼喜歡吃甜品,但還是跑去打卡了某家網紅甜品店。你像裝點履歷表一樣發朋友圈,卻在收穫點讚之後感到莫名的空虛。
同樣,真正能讓人放鬆的旅行方式,不是趕行程打卡景點,而是感受到自己正在「虛度時光」(Foley, 2017)。你在旅行中會享受朝七晚八的滿滿行程嗎?是不是其實換個地點,光是在酒店點點外賣看看電視,就已經感覺到了旅遊的快樂?
當你放下功利心態,不再糾結休假的「目標」,而是在當下放鬆身心,你才能夠更自在地享受閒暇。
別讓休閒也成了對你的消耗
休閒的方式也很重要。有一則研究發現,在休閒時,相比那些動來動去的人,那些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久坐的人們更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症狀。有趣的是,工作中不得不久坐,反而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 (Hallgren et al., 2020)。
雖然你可能在工作學習中耗盡能量,閒下來的時候只想癱倒在你的溫柔鄉——床上,但為了身心健康,你也要多動動。這不是說你一定要跟練魔鬼健身視頻;你完全可以只是漫無目的地在小區裡散散步。
在屁股離開支撐、脖子不再前伸的時候,你會在肌肉的鬆弛和緊張中找回對外界更細微的感知——這也是虛度時光的意外收穫。
希望我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可以說服自己:虛度時光也很好,不要害怕停下來。
間或選擇避世「虛度光陰」,從汲汲營營的瑣碎日常中逃離,在一個世外桃源中虛度片刻光陰,不失為一種收拾心情、幫助自己再度出發的方式。
References:
Foley, C. (2017). The art of wasting time: sociability, friendship, community and holidays. Leisure Studies, 36(1), 1-20.
Hallgren, M., Owen, N., Vancampfort, D., Dunstan, D. W., Wallin, P., Andersson, G., & Ekblom-Bak, E. (2020). Associations of sedentary behavior in leisure and occupational contex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reventive medicine, 133, 106021.
Keinan, A., & Kivetz, R. (2011). Productivity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ollectabl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6), 935-950.
Keinan, A., Kivetz, R., & Netzer, O. (2016). The functional alibi.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4), 479-496.
Kets de Vries, M. F. (2014). Doing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 The hidden value of empty time and boredom.
Kuroda, S., & Yamamoto, I. (2019). Why do people overwork at the risk of impairing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5), 1519-1538.
Ritter, S. M., & Dijksterhuis, A. (2014). Creativity—the unconscious foundations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8, 215-224.
Teigen, K. H. (1994). Yerkes-Dodson: A law for all seasons. Theory & Psychology, 4(4), 525-547.
Trenberth, L., & Dewe, P. (2002).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as a means of coping with work related str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5(1), 59-72.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