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要失業還是會更受益?人工智慧攻克生物界50年重大難題!

2020-12-14 木木西裡科技

人工智慧預測的蛋白質結構(藍色)和實驗確定的蛋白質結構(綠色)幾乎完全匹配。

在化學、生物等領域,不少研究生的生活可以被形容為「7-11」:一周工作 7 天,每天 11 個小時。今年7月,利物浦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款「007」機器人,一天二十幾個小時都泡在實驗室裡,8 天就能完成 688 個實驗,還自己發現了一種高效催化劑.....

當時,網上就有不少科研人員自嘲要失業了。近日,一群蛋白質結構研究的朋友又紛紛自嘲:要失業了....

來自Science最新(11月30日)消息,人工智慧(AI)已經解決了生物學的一個重大挑戰:預測蛋白質如何從胺基酸線性鏈捲曲成3D形狀,從而使它們能夠執行生命任務。遊戲發生了變化,人工智慧(AI)成功地解決了蛋白質結構問題,在解決蛋白質結構方面取得了勝利!

11月30日,領先的結構生物學家和兩年一次的蛋白質摺疊比賽的組織者宣布了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研究人員的這一成就。他們表示,DeepMind的方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極大地加快了新藥物的開發速度。

在今年CASP中,針對各種目標蛋白,DeepMind的AlphaFold的GDT平均分為92.4。在最具挑戰性的蛋白質測試中,AlphaFold的中位數得分為87分,比排名第二的預測高出25分。它甚至擅長於解決楔入細胞膜中的蛋白質結構,這是許多人類疾病的核心,但眾所周知,用x射線晶體學很難解決。

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結構生物學家Venki Ramakrishnan稱該結果「在蛋白質摺疊問題上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名譽主任Janet Thornton說, DeepMind團隊所取得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它將改變結構生物學和蛋白質研究的未來。這是一個已有50年歷史的問題。

馬裡蘭大學Shady Grove的結構生物學家John Moult補充說,他從來沒想過在其的有生之年會看到這個。

人體擁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由幾十到數百種胺基酸組成。這些胺基酸的順序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作用,賦予了蛋白質複雜的三維形狀,進而這種三維形狀又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了解這些形狀有助於研究人員設計出可以能在蛋白質縫隙內滯留的藥物。而且,能夠合成具有所想結構的蛋白質,可以加速酶的研製過程,可用於製造生物燃料並降解廢棄塑料。

克裡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Anfinsen)在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感言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設,即理論上,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應該完全決定其結構。正是由於這一假設,引發了50年的探索,即能夠僅基於1D胺基酸序列通過計算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或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實驗技術來破譯蛋白質的3D結構。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時間,而且並不總是有效。目前,在生命形式中發現的2億多種蛋白質中,只有17萬種蛋白質的結構被破解。

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意識到,如果他們能計算出蛋白質序列中所有個體的相互作用,他們就能預測蛋白質的三維形狀。然而,由於每個蛋白質有數百個胺基酸,並且每對胺基酸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相互作用,每個序列可能的結構數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計算機科學家們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但進展緩慢。

1994年,馬裡蘭州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John Moult及其同事發起了CASP競賽,每兩年舉行一次。進入者獲得約100種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其結構未知。一些小組計算每個序列的結構,而另一些小組則通過實驗確定它。組織者然後比較計算預測和實驗室結果,並利用全球距離測試(GDT)的方法給出分數。在0到100分的評分中,90分以上被認為與實驗方法相當。

在1994年,對小而簡單蛋白質的預測結構,即使也能與實驗結果相匹配。但是對於更大的、具有挑戰性的蛋白質,計算的GDT分數大約是20。

到2016年,在針對最困難的蛋白質,競爭小組已經達到了40分左右,大部分是通過深入了解與CASP靶點密切相關的已知蛋白質結構。

DeepMind於2018 年首次參加(第 13屆 )全球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在CASP 上,DeepMind 的最新人工智慧程序 AlphaFold ,成功預測生命基本分子 —— 蛋白質的三維結構。DeepMind輕鬆獲勝,在每個結構上以平均15%的優勢擊敗了競爭對手,並且在最難的目標上贏得了高達60分的GDT得分。

但是,DeepMind負責AlphaFold開發的John Jumper說,這些預測仍然太粗糙而無法發揮作用。我們知道我們離生物學相關性還有多遠。

為了做得更好,Jumper和他的同事將深度學習與模仿人組裝拼圖的方式的「注意力算法」相結合:首先將小塊連接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是胺基酸簇),然後尋找方法將團塊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整體。他們利用一個由128個機器學習處理器構建的計算機網絡,在大約17萬個已知蛋白質結構上算法訓練。

今年比賽的所有團體都進步了。有了AlphaFold,遊戲已經改變了。組織者甚至擔心DeepMind可能一直在以某種方式作弊。因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蛋白質進化學系主任Andrei Lupas提出了一個特殊的挑戰:預測一種來自古細菌群中古細菌物種的膜蛋白。

在10年的時間裡,他的研究團隊嘗試了所有的方法,以獲取蛋白質的X射線晶體結構,一直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AlphaFold沒有遇到任何麻煩。它輸出去了一個蛋白質的詳細圖像,該蛋白質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有兩條長長的螺旋臂。該模型使Lupas和他的同事能夠理解他們的X射線數據。在半小時內,他們的實驗結果與AlphaFold的預測結構相符。Lupas表示,這幾乎是完美的。他們不可能對此作弊。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作為進入CASP的條件,與所有小組一樣,DeepMind同意向其他小組公開有關其方法的詳細信息。這將給實驗者帶來福音,他們將能夠使用準確的結構預測來理解不透明的X射線和低溫EM數據。Moult說,它還可以使藥物設計人員快速確定新的和危險的病原體(例如SARS-CoV-2)中每種蛋白質的結構,這是尋找分子以阻斷它們的關鍵一步。

不過,AlphaFold並不能做好所有事情。在比賽中,它明顯地在一種蛋白質上搖擺不定,這種蛋白質由52個重複的小片段組成的混合物,當它們組合在一起時,彼此扭曲了位置。Jumper說,該團隊現在希望訓練AlphaFold來解決這種結構,以及那些能夠共同發揮細胞關鍵功能的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儘管一項重大挑戰已經結束,其他挑戰無疑也會出現。這不是事情的結局。這是許多新事物的開始。#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E探索醫學

博士勸退文(肺腑之言)

5個地球之外的實驗

20 歲感染 HIV,病情被醫院判死刑後:什麼才是「活著」?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解決科學50年難題,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不是什麼好事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不僅生活,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也離不開計算機等科技產物的幫助,我們就是這樣與它們相輔相成,慢慢的改善對方,所以人工智慧領域在未來才會那麼的重要。人工智慧在計算力與保存數據上面比我們要優秀很多,在精準度上也比我們優秀很多,正是這樣我們才能靠著他們完成一系列複雜且精度很高的作業,給們們帶來科技上的突破,更離譜的是人工智慧解決科學50年難題,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不是什麼好事。
  • 攻克生物學難題,「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日電人工智慧(AI)再度發威,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此外,合成出擁有所需結構的蛋白質,還可以加快酶的研製進程,讓生物燃料領域受益。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或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實驗技術來破譯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且未必見效。目前,在生命體內發現的2億多個蛋白質中,只有17萬個蛋白質的結構被破解。
  • 解決生物學50年來的重大挑戰!生物界「AlphaGo」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
    提到DeepMind公司,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幾年前,它開發的人工智慧AlphaGo「橫掃」頂尖人類圍棋職業選手,變革了圍棋的思考方式。除了在棋類比賽中所向披靡以外,DeepMind也在加速科學發現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AI攻破50年生物學難題!《自然》:「這將會改變一切」
    DeepMind這次的新突破,其重要程度或許更甚於AlphaGo的誕生。在宣布AlphaFold解決了蛋白摺疊問題後,《自然》《科學》等著名雜誌相繼發文,在祝賀DeepMind之餘,也強調了這是人工智慧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 面試熱點|人工智慧帶來了方便還是失業?
    審題點2:「有人認為人工智慧造成了人員失業」。此種觀點反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可以代替人類從事一些簡單繁瑣的勞動,甚至可以代替人類進行思考,而且技術成熟後,使用起來成本較為低廉,因此確實會衝擊到一些基礎性崗位的就業。
  • 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你會失業嗎?
    有學者提出「人工智慧威脅論」,認為AI能像人那樣思考,未來可能超過人的智能。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覺,比如與人類利益最為直接、密切的:AI是否會取代我們的工作?比如清朝,鐵路進入中國時曾遭抵制,國人擔憂沿線挑夫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結果挑夫真的失業了,但鐵路的出現對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的正面影響,同時也創造出了更多的崗位。在很多人看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會遵循同樣的邏輯,它只是造成了勞動方法的改變,而不是造成勞動職位的消失。
  • 90後清華女博士白蕊:攻克世界級生物難題,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比如生物裡面的基因遺傳很多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得到印證,於是白蕊對生物越來越喜歡,並且立志以後要從事生物相關的研究。即使老師勸說她說生物學的科研十分枯燥和無聊,也沒有打消掉白蕊想要學習生物的熱情。在白蕊心中,除了生物就沒有其他感興趣的專業了。
  • AI時代,50%的人會失業,包括這6種HR——培訓HR如何擁抱人工智慧
    在某次《奇葩大會》上,李開復老師做過一個小演講:未來10年,50%的人都要失業!那人們都失業了,原本的工作誰來做呢?答案是人工智慧!!!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人力資源一定不會再把大多數時間用在重複、枯燥、可複製的工作上,這類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慧代替,比如以下幾種HR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面試失業。如今,人工智慧的計算速度與記憶力遠超人類。人工智慧將會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不同結果等各方面,完成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數據分析。
  • 清華美女科學家「棄國歸美」,攻克難題為美立下大功,引發熱議
    但是也有很多的一部分人才選擇留在了國外,這些人的選擇總是能引起國人的爭議,清華女教授顏寧就是其中一個,她曾經在2007年隨著導師施一公從國外歸來,卻在2017年回到美國。
  • 深圳大學巧解AI算力資源難題,人工智慧教學科研駛上快車道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以下簡稱「深大計軟學院」)藉助浪潮人工智慧資源平臺AIStation巧妙地解決了AI算力資源調配和管理難題,將GPGPU資源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整體開發工作效率提升75%,AI科研和教學工作駛入快車道。
  • DeepMind AI系統攻破生物學界50多年重大難題
    美國時間 11 月 30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公開宣布,生物學界 50 年來的重大難題——蛋白質摺疊預測,已被其成功攻克。Alphabet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在預測蛋白質結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 國產女科學家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了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巾幗不讓鬚眉,紅顏更勝兒郎。1992年出生的內蒙古女孩白蕊,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國產科學家。2015年她畢業於武漢大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博連讀。之後,她沒有出國留學,而是於2019年進入西湖大學,開啟博士後生涯,如今碩果纍纍!
  • 攻克世界級難題,讓飛彈「打水漂」!東風飛彈女神的科研路
    而我國此時還是一片空白,無論是人才還是工業基礎,都遠遠落後於美國和蘇聯。就在這個時候毅然回國的錢學森,在遠程洲際飛彈這一國防科技的核心領域,起到了無可爭議的奠基性的作用,使得我國至少快進了20年。鏗鏘玫瑰,巾幗不讓鬚眉攻克了如此令人矚目的世界性難題,祝學軍院士也隨之名聲大噪。外媒一邊驚嘆於一個女性飛彈專家居然可以把這樣難度大的課題得以解決,一邊認可的稱她為「比飛彈更可怕的女人」。
  • 中國科協發布2019年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哪些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需要優先攻破?這些問題的發布能起到技術引領作用,有助於社會各界、一線科技工作者及企業家預判世界科技發展方向,集中精力攻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形成新的產業和業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周守為認為,2019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的發布,將為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戰略提供支撐,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助力。
  •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由於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我們就比較晚,再加上資源的支持不夠,所以發展是比較緩慢的,而為了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國科研人員做出的努力是非常多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一位92年出生的傳奇科學家看見一位90後的女科學家是怎麼樣攻克了世界難題的。
  •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程院)承擔的技術示範井瀘203H57-2井順利完鑽,創四川頁巖氣公司瀘203區塊四開鑽井周期最短紀錄。工程院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重任,砥礪奮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
  •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有能力與世界其他強國一較高低,甚至在很多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待人才的機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為何顏寧的選擇會引發巨大爭議?
  • 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天使還是魔鬼?
    人工智慧60年發展啟示在不同人的眼中,人工智慧或者被描繪為天使般的技術,或者被描繪成魔鬼般的技術。人工智慧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這是一個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1956年,約翰·麥肯錫等十位來自於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舉辦了為期兩月的暑期學術研討會,會上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標誌著人工智慧學科的誕生。人工智慧近60年的發展,大概經歷了六個階段。當時預測,到上個世紀末機器人可能達到人的水平,但這個預測不太實際。後來考慮讓人工智慧更加有活力,還是應該與應用相結合。
  • 18年攻克治療紅斑狼瘡世界難題,鼓樓醫院孫凌雲團隊獲國家技術發明...
    交匯點訊 歷時18年研究,在49項國家基金重大項目及其他科研資金資助下,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孫凌雲教授團隊攻克了異體間充質幹細胞(MSC)治療紅斑狼瘡的世界性難題,獲得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