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會上,如果要說什麼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才了,任何發展都需要科學科技的支撐,所以科學方面的人才就成為國家發展最重要的一環。在改革開放後,很多的優秀人才在國外學成後,回國報效祖國。
但是也有很多的一部分人才選擇留在了國外,這些人的選擇總是能引起國人的爭議,清華女教授顏寧就是其中一個,她曾經在2007年隨著導師施一公從國外歸來,卻在2017年回到美國。
早年經歷
顏寧1977年出生在山東章丘的農村家庭,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顏寧卻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優異,是學校裡少見的學霸。
父母在顏寧六歲的時候帶著她前往北京發展,北漂的生活很不容易,只能住在破舊的樓房裡。雖然條件很艱苦,顏寧卻更加的努力了,在小學的時候就對生物產生了很多的興趣。
高考之後她靠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用四年的時間就獲得了學士學位。畢業之後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錄取,畢業之後獲取博士學位。2005年-2007年,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又立新功
2007年,顏寧隨著導師施一公從國外歸來,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受到國內的關注。
顏寧自2007年10月回中國組建實驗室以來,一直致力於結構生物學中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為生物學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熱門人選。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2016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甄選時,顏寧落選了。在落選之後第二年,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
顏寧的出走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很多人說顏寧是因為心灰意冷所以才出走美國,而顏寧回應,自己的選擇只是因為在國外能有更好的科研環境。
就在顏寧前往美國後,發表了一篇有全球影響力的論文,攻克了困擾整個生物界長達50年的難題。這一下又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顏寧這一類頂級科學家、頂尖人才的流失才是最讓國人關心和難過的,無怪乎興起了軒然大波。
人才出走
這些像顏寧這樣優秀的人才為什麼會紛紛出走呢?無外乎有三個原因,而我們想要留住這些人才,就必須要改變這三點,讓他們能回來為我們的祖國作貢獻。
第一,學術環境
國內的學術環境相對複雜,喜歡論資排輩,還有複雜的人際關係,科學工作者不能純粹地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這樣會讓工作的人很累,而國外的科研氛圍相對純粹,顏寧出走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福利條件優越
這個應該是人才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很多的科研人員在國內的待遇遠遠比不上國外,國外的福利待遇相對成熟,在生活中不能只靠著理想生活,生存也是十分重要的。
條件落後
國內的科研硬體落後,國外發展相對國內來說,硬體設施是國內的水平達不到的,這是很多科研人員的無奈,只能更加的努力發展我們的祖國,趕上那些發達國家。
總結
顏寧的出走,議論不斷,雖然強調「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顏寧的這項研發最終署名還是美國,這也是美國的研發。我們的祖國會越變越好,這是一定的,希望有更多的科研人員能為國家做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