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畢業生顏寧霸氣自薦信:我覺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於是她得到了到美國普林休斯頓大學生物系,碩博連讀的機會。
在美國學習期間,她果然說到做到,在「膜蛋白」研究有了新的成就,為美國科學發展做了貢獻。
博士畢業後,她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並且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在清華任教期間,她攻克了膜蛋白領域的陳年難題,發表了與之相關的多篇論文,取得了很卓越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被《Nature》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
2017年,顏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但最終沒有當選。
普林休斯頓大學在這個時候向她發出了邀請,她接受了,成為普林休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
對於顏寧「棄國歸美」,網友一片熱議。有人認為出走是因為中科院院士落選。
對此,顏寧否定了,她表示只是想換個新的環境,她已經在清華十年,想體驗下普林休斯頓從教的體驗。
兩年後,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兩篇。
6月8日,在《PANS》發表論文一篇。
6月15日,她的團隊與其他團隊,在Cell《細胞》發表論文。
無論是以上的任何一個期刊,都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是學術權威和成就的代表。
顏寧在清華執教十年,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去美國僅僅兩年,就取得了以上耀眼的成就。而她取得的成就,獲得的獎項,與清華大學再沒有關係。
如此優秀的頂尖人才流失,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裡?
顏寧在中國十年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到國外兩年就取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名譽,是她的能力和才華不夠嗎?恐怕不是,更多的是評選制度的問題,是以能力才華為主,還是以論資排輩為主。形式化的制度,會讓有能力的人也要花幾個十年才能獲得與之匹配的名譽。
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他們也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此,網友議論紛紛,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01
如果我是顏寧,我也會做這樣的選擇。此處不珍惜我,我自然要去賞識我的地方去。拿不到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就去拿美國的科學院院士。反正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的。
02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美國高科技的東西不會給中國用,還會打擊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高考頂替出現之後,能理解所有有能力的人出走。
03
她是中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卻為他國做貢獻。這不是簡單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是思想出了問題,沒有愛國主義情懷。國家沒有對不起她,不就是貪圖名利嗎?
04
不管美國條件再好,也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她給美國做出的功勞,中國想要共享,就得付出很多金錢。而這些金錢,美國可以用來造很多武器,對中國造成威脅。
05
50年代60年代,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放棄外國的高端科研條件和高工資,和國外的名譽,毅然回國做貢獻。當時他在國外的工資是20萬美金,回國後300多人民幣。他們在這麼苦的條件下選擇留在國內,現在的清華和那個時候比條件好了不是一星半點了吧?
06
不只是簡單的名利問題,沒有辦法拿到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究,才是出走的根本。
07
顏寧出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其實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樣?她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管是像她說得那樣「居安思危」,只是想要換一個環境,刺激自己獲得更多的靈感,在科學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還是像網友說的她貪圖名利,沒有了愛國主義情懷。亦或是在國內被論資排輩擠壓,工作得不開心,不順暢,所以選擇換一個能被委以重任的地方。
人才的流失已經是事實。
我們需要的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判他人,而是反思造成這樣的結果,應該帶來怎樣的啟發和補救措施,防止這樣的人才再次流失。
或者是如何挽回已經失去的人才。
例如:
1:有沒有可能多幾個科學院院士的名額?
2:創造更加利於研發的環境,公平的環境和氣氛。
3:學習國外挖人的眼光,發現人才,挖掘人才。
4:唯才是舉,嚴禁任人唯親和論資排輩的風氣。
5:不再具備搞科研能力的院士讓出位置來給有能力搞科研的人,給予「榮譽院士」,來獎勵歷史貢獻,給新人嶄露頭角的機會和資源。
6: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家鄉始終是一個人永遠的羈絆。
最後,希望下次我們認識科學界的頂尖人才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和渠道。
對於社會上對此事褒貶不一的態度,你怎麼看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和建議留住人才呢?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做怎樣的選擇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呀。
——END——
作者: 小六的暖擁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