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幹軍:奮力為全區「一區三基地」建設再立新功
「90年代起,隨著贛州經開區的成立和發展,黃金嶺街道開始努力打破閉塞的環境,通過幾代人的艱辛奮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贛州中煙、國際企業中心在這裡落戶,贛州市建材市場、汽車市場等市級五大市場在這裡集聚,近萬個商業網點在這裡匯集。」日前,黃金嶺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幹軍談起黃金嶺街道的蛻變時,抑制不住興奮的表情。
黃金嶺街道如今下轄4個村和6個社區,現有106個小區,戶籍人口5萬多人,常住人口13萬多人。昔日的斷頭路、村莊泥濘小路不見了,一眼望去皆是乾淨整潔、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一變,都成為了收租、開店、創業的小老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居環境向好發展,安全感逐步上升。
黃金嶺街道是我區徵地拆遷的主戰場,項目數量十分多,歷史遺留問題十分複雜,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由於人口流動性大、人員構成複雜,城市治理也一直是件難事。
今年是我區成立三十周年暨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十周年,三十而立更要繪就新的篇章,立足於新的分水嶺上,李幹軍表示,黃金嶺街道將著力抓好脫貧攻堅、社區管理、徵收搬遷三大重點工作,守住信訪維穩、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三條底線,狠抓幹部隊伍建設。著力帶隊伍、樹形象,積極營造一種張弛有度、勞逸結合、快樂奉獻、爭創一流的工作氛圍,打造一支甘於吃苦、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幹部隊伍,奮力為全區『一區三基地』建設再立新功。
聚焦脫貧攻堅,推進高質量脫貧。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堅持盡銳出戰,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理清思路,狠抓落實,紮實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07戶937人,目前僅剩餘2戶3人,預計今年全部實現脫貧,持續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
依法依規強勢推動,破解徵拆難題。持續將黨建延伸到徵地拆遷第一線,將黨建觸角延伸到村(社區)每個黨支部,暢通「村民說事」,保障群眾在徵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並注重發揮村(社區)黨員群眾的力量,爭取更廣泛的支持,依法依規、公正透明啃下徵拆這塊「硬骨頭」。
持續探索「黃金模式」,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2000年以來,黃金嶺街道帶領各村黨支部摸著石頭過河,終於成功探索出了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黃金模式」,各村將加大力度通過對辦公場所、店面、倉庫、土地等集體資產,採取公開租賃、承包經營等方式進行盤活,進一步打破村集體經濟原有的桎梏和束縛,為村集體經濟夯實基礎。
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全力塑造「五型」政府形象。通過擴權賦能,全面推行「10分鐘為民服務圈」,著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同時,對街道現有的106個小區及5大市場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將條件成熟的高端小區打造成智慧小區,對設施老舊、無物業管理的小區實行多元化管理,逐步形成以市場服務為主,居民自治和政府委託公益性物業管理為輔的多元共治格局。(王定忠 潘萍 李友聯)
[責任編輯: 劉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