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繁星》
科研工作意味著科學家們從已知走向未知,從有限走向無限。在這條科研的登山之路上,他們披荊斬棘,專心致志,不敢放過一絲一毫的發現,只為登上山頂,領略山頂的風景。有的人一生只為登頂一座山峰,有的人會登頂多座,也許會有成就大小之分,但是兩人並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在為科研事業奮鬥拼搏,開拓新的領域和方向。
一說起科研,腦子當中總會浮現,像愛因斯坦,卡文迪許,牛頓,愛迪生這樣鼎鼎有名的男性科學家,而能一時想起像居裡夫人這樣的女性科學家,就寥寥無幾。可能是因為以前社會中性別歧視的原因,認為女性不適合擔任科學家,又或者因為科研本身枯燥艱苦的工作性質,使得女性科學家的比例遠遠少於男性科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要介紹一位中國重要的女性科學家——顏寧。
顏寧,這位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年僅37歲便帶領著自己年輕的團隊,攻克了生物學界將近半個世紀難以解決的科研難題,第一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而且在《Nature》、《Science》等諸多國際頂級科研雜誌上,發表多篇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就是這樣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科學家,卻在2017年出走美國,引來一片罵聲。那麼她究竟是為了更進一步,還是負氣出走呢?
1977年出生在山東章丘的顏寧,以優異的高考成績,成功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並在2000年取得學士學位。這期間還有兩段小插曲,第一段就是高中分文理科之時,由於顏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文理方面都十分優秀,出於對文學的喜歡,她本想選擇文科,但是被老師「發配」到了理科,不然,中國也許會少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而多出一個大文豪。這第二段就是報考高考志願專業的時候,出於不忍心解剖小動物,顏寧放棄了選擇醫學,而在父母的勸說下,選擇了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
清華畢業之後,顏寧通過一份霸氣的自薦書,再加上自身的實力,成功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期間,儘管她實力出眾,但是也有過像萬千科研學子一樣痛苦艱難的科研經歷,面臨著實驗做不好,做不出成果,導師訓責,論文無法發表的困境,甚至一度暴瘦30斤。但是她堅持下來了,沒有放棄,而她付出的心血收穫了應有的回報。在2007年回到清華後,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帶領自己組建的年輕團隊,攻堅克難,成功解決了困擾了人們半世紀的生物學難題,隨後發表多篇重量級的科研論文,獲獎無數,甚至入選2016年「中國科學之星」的評選。一時間,風光無限,成為眾多莘莘學子心目中的科研偶像。
2017年,普林斯頓對顏寧發出邀請,聘請她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接受了。面對這樣頂尖人才損失的情況,許多人都對此有了許多猜測,顏寧究竟為什麼要出走美國,是為了更進一步,還是負氣出走。甚至有些難以控制情緒的人在網絡上對顏寧進行人身攻擊,污衊於她。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顏寧選擇不再沉默,而是公開發聲,站出來給了大家一個解釋。她表示自己不想一直待在舒適圈中,固步自封而不自知,希望嘗試通過改變環境,能夠在科研事業上走得更遠。這並不是一個輕率的決定,而是經過顏寧自己慎重考慮後的選擇。我們應當尊重她的選擇,希望她能夠在生物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為國內外科研文化交流,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2019年,憑藉自己過硬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科研成果,顏寧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以榜樣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吸引著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輕人踏上這條充滿未知、充滿荊棘的科研之路。從最初做實驗的磕磕絆絆,到後來帶領團隊攻克世紀難題,我們看到的是她輝煌榮耀的一面,殊不知在那背後是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推翻,是不懈的堅持和無數的努力。而隨後的出走美國,更是主動走出舒適圈,迎接新的挑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今天的年輕人,不應該只羨慕成功的榮耀,更應該看到成功背後的付出和努力。成功沒有捷徑,不要囿於一隅,夜郎自大,應該像顏寧一樣,勇於進取,開拓創新。年輕是最大的本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收穫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