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34;——施一公
自清代的洋務運動開始,就有許多的學子出國留學,並且學成之後歸國成為了中堅力量。例如我們所熟悉的詹天佑,蔡紹基等人,都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民國時期,公費的,自費的出國留學生更多,並且我們所熟知的許多著名領導人例如鄧小平等人都曾經去過歐洲留學。
有許多人在國外留學並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外籍華裔,例如李政道,高錕,楊振寧(現已是中國國籍)等人。但是這是他們的選擇,他們在入了外籍之後仍然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我們只能夠是希望他們能夠歸國做出貢獻,不能夠進行道德綁架。
但是也有許多學子,在面臨國外的許多誘惑時,心裡想的仍然是祖國,並且在外方的圍追堵截,甚至是監禁時,仍然想要歸國進行建設。例如鄧稼先,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歷經千辛萬苦也要回國。
但這些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時候,在改開之後,也有許多科學家選擇回國進行建設。
施一公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母親都都畢業於當時中國最好的理工科學校,受到了很好的家教,每天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從小便對科研感興趣。這也對施一公的後來生活產生了影響。
在他從清華本科畢業之後,便去了美國讀碩博。並且在那之後被美國的一所著名大學聘請為了教授。他帶領的團隊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論文,對學術科研產生了重大影響。再後來成為了美國一所大學的終身教授,只要他想,他隨時可以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在2008年,他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理解不了的決定——回國。當時的中國科研非常落後,放棄優渥的條件回國,實在是令許多人不解。但是他面對這些不解甚至是質疑的時候,只是輕輕地表明了自己的愛國立場。
就這樣,他成為了清華大學的教授,副校長。而最令人佩服的是,施一公開始了對科研教育體系的改革。他所創立的西湖大學是一所全新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借鑑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名校經驗,他想要改革我國科研體制的弊端,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增添一份力量。
施一公說,西湖大學在五至十年內便可以超越清北,並且在未來能夠比肩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名校。有人說他痴人說夢,有人拭目以待。但是他的這份改革教育的決心卻令人傾佩。
顏寧,出生於1977年,從小便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她曾說自己的夢想是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但是她後來優異的的理科成績更是讓人驚嘆。並且她知道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因此在1996年便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學系,並且畢業之後便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隨其導師施一公攻讀生物博士。
學成之後,她也面臨了和她的老師施一公一樣的問題。是否要回到祖國,畢竟那時候的中國科研條件對於她來說甚至支撐不起她的科研,而在美國,有大把的經費,大量的精密實驗室,充足的精力去做這些事。但是愛國之心還是讓她衝破了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2007年,她正好30歲。在別人剛好成家立業的年紀裡,她成為了被清華聘請為了博士生導師,這個年紀當上博導在清華大學歷史上是第一次。
顏寧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只是因為她的年輕和歸國,更為重要的是她在世界生物學界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每年世界頂級的科學雜誌《自然》等都會刊登她的論文。此外她在37歲時,便率領了年輕的中國團隊,認識構建了GLUT1的結構,要知道,這個問題被全世界的科學家困擾了五十年之久。但是她所帶領的中國年輕團隊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當中,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正是施一公,顏寧這樣的一些心繫祖國的海外留學學子,我們國家才能夠繼續發展,進步!
參考資料:
《中國海歸70年70人》
《改革開放海歸40人》
《影響中國2017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