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少再聽到耳熟能詳的兒歌?

2020-12-13 騰訊網

傳統兒歌屬於傳統民間歌曲的一支,能夠幫助兒童熟悉語言和音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失去了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必要的功能之後,徒有其表的新兒歌並沒有生命力。

不僅是兒歌,大多數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都面臨類似的生存壓力,處在是否要向大眾傳媒妥協的十字路口。在一些保守主義者仍在爭論如何維護藝術門類的「純潔性」的時候,一些改革者已經把傳統文化通過「改良」融向了大眾傳媒,成為前者眼中「拋棄傳統」的一群人。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是不是已經唱出來了?熟悉的旋律勾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記憶的畫面裡,可能有教你唱歌的爸媽、老師,或是你曾穿上演出服,第一次當眾表演的舞臺。

今天的孩子們在唱什麼歌呢?路過幼兒園,有時候我們會聽到,竟然和你小時候唱的一樣。有時我們能看到家長的擔憂:「現在沒什麼好兒歌可以聽,我們也只能教一些以前的兒歌。」

好兒歌究竟去哪兒了?為什麼現在很少再聽到耳熟能詳的兒歌?為什麼還是那些傳統的兒歌有生命力?

▲ 2011年3月,河南南陽一小學舉辦「我與爺爺奶奶對兒歌」的班會。 ? 圖蟲

▌傳統兒歌為什麼會流傳?

流傳較廣的傳統兒歌往往歌詞簡單易記,旋律朗朗上口,具備易於流傳的音樂特性。Rahn分析美國和加拿大的傳統兒歌后發現,這些兒歌的歌詞和旋律中含有大量的重複或者模仿的內容,而且歌詞和旋律之間的對應也十分清晰。文章開頭提到的「兩隻老虎」,則完美地印證了這個分析。

除了易記,更重要的是,兒歌是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口口相傳的兒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一位長期從事兒童音樂教育的老師告訴筆者,上海童謠《金鎖銀鎖》仍然受到很多上海孩子的喜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首童謠是用上海話來唱的,並且輔佐以「鎖手」的遊戲,而這些上海話伴隨著「鎖手」遊戲,成為了很多上海孩子的語言和文化啟蒙。某種程度上,上海的民間文化伴隨著這首歌曲傳承了下來。

Campell等學者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傳統兒歌屬於傳統民間歌曲的一支,能夠幫助兒童熟悉語言和音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換句話說,傳統兒歌流傳的原因也許並不是更「好聽」,但絕對是更「經典」。

然而,當代文化生活正在拋棄民間文化的傳統傳承和記憶方式。由於有了更豐富的資源,兒歌的教育和「傳承」功能在減弱。由於有了更便捷的數字儲存手段,我們似乎無需再去「記憶」傳統文化。因此,傳統兒歌和傳統文化一起,原有的實用性功能被消解了,只留下了共同的「身份記憶」的代表性功能。

打個比方,有許多年輕人如今不太會說家鄉話,是因為他不說家鄉話也能過得很好,而說家鄉話某種程度上只是個體歸屬的象徵。同理,現在的孩子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兒歌,是因為他們即便沒有這些兒歌,也能有其他更多的文化享受。兒歌不再承擔實用的功能,只需要成為博物館裡的陳列品,在人們想尋根的時候能夠找到。

▲ 2017年11月,佛山市圖書館舉行了「嶺南方言文化博物館工程建設啟動儀式」,計劃建設一座實體語言類博物館。圖為圖書館內部分方言詞彙展示。 ? 佛山日報

▌真的沒有人聽「新兒歌」嗎?

傳統意義上的兒歌生存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媒體報導,有不少曾經出過大量兒童音像製品的出版社多年沒有製作出版過兒歌類音像製品,有一些出版商即便生產,也大多和教輔捆綁銷售,因為「沒有經濟效益」。一向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的家長們,為什麼到這件事上就「摳門」了?

是因為無人創作嗎?不是。如今,不少地方都開展了兒歌創作大賽,例如江蘇推出的「童聲裡的中國」兒歌創作系列品牌活動已有10年,先後收到了全國超過5萬件童謠、兒歌作品;江蘇廣電2016年推出了公益真人秀《唱響好兒歌》,在黃金時段播出;連成都一個縣裡的兒歌創作大賽都舉辦了10屆,出了10本集子,每本都有250頁左右。

是因為不好聽嗎?也不完全是。事實上,在上述比賽中的許多作品,都明顯地突出了重複、簡單、易記的創作傾向。例如,2016年初被評選為「童聲裡的中國」創作大賽最佳校園歌曲的《媽媽想我啦》,有優秀的傳唱潛質,在4月登上了江蘇衛視的《唱響好兒歌》。然而,這首歌曲和這檔電視節目一起,被排擠到了大眾傳媒的邊緣。

問題在於,這些兒歌和當代文化是斷裂的。當代兒歌創作的出發點是,只要模仿傳統兒歌簡單、易記、貼近兒童生活,就應當被兒童所接受。然而這個出發點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只是傳統兒歌的表面特徵,而非本質。在失去了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必要的功能之後,徒有其表的新兒歌並沒有生命力。因此,它們並不是從傳統文化中催生出來的,它們只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空對空的模仿,它們不承載著任何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儘管這不是它們的「錯」。

更重要的是,當代的兒童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開始接受更多元化的文化產品。2013年起開始爆紅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順道捧紅了主題曲中的一句「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裡呀」。這便是新時代的兒歌,它和大眾傳媒緊緊捆綁在一起。即便這首歌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兒歌,歌曲的用詞並不簡單,歌詞中的一些意象也並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兒童視角(「搞定老媽絕代風華」、「我也可以帶你去火辣辣」),旋律和節奏上也有較為複雜的地方,但它仍然流行了起來,成為大眾傳媒時代兒童的共同記憶。

▲ 在線上播放器上擁有極高流量的《爸爸去哪兒》。

因此,並不是兒歌失去了聽眾,而是兒歌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了市場中。由於傳統兒歌的功能性被大眾傳媒消解了,新時代的兒歌則同時在大眾傳媒中冉冉升起。

▌我們應當鼓勵創作兒歌嗎?

那麼,我們在擔心什麼呢?我們並不是在擔心兒歌的退場,而是在擔心兒童的早熟。大眾傳媒正在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它無差別、暢通的信息獲取渠道讓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們過早地接觸成人內容。他們對傳統兒歌復興的希望,無非是想要找回那種讓「兒童」成為單純的「兒童」的「規訓」方法。

那麼,創作並鼓勵新兒歌真的可以實現這樣的願望嗎?在上文中提到的優秀兒歌作品《媽媽想我啦》,在江蘇衛視中的出場是這樣的:演唱的小女孩身穿閃亮的銀色抹胸連衣短裙、短靴和銀色發箍,試圖傳遞留守兒童的思念之情。唱到高潮處,小女孩在臺上舞蹈起來,電吉他、貝斯、鼓、鍵盤組成的樂隊鋪陳出恢宏的氣勢,精心設計的和聲走向和樂器編配無不體現出音樂製作人的用心良苦,仿佛臺上的那個孩子正在進行「我是歌手」的競演。

我們會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兒歌的「兒」被弱化,面對被電視節目培育出的大眾審美,為爭取更多的關注,這種「兒歌」的演繹也不得不向「成人世界」妥協。在大眾傳媒的語境下,單純的兒歌作品想要重新獲得關注,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悖論。

因此,試圖去尋求像過去那樣簡單、淳樸又流傳廣泛的兒歌沒有意義。我們更應該要想清楚的是,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成為什麼樣的孩子?

如果家長一邊希望能夠擁有單純淳樸又洗腦的兒歌,另一面又不得不讓孩子面對成人世界的殘酷現實,並寄希望於通過前者來達到寬慰和淨化後者,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連「兩隻老虎」這樣朗朗上口的童謠,在北伐戰爭時期也被改成了「打倒列強」的北伐軍歌,這就是自身功能發生了變化。機械的功能主義是沒有指望的。

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從上面的例子中看出,兒童音樂的市場非常大,但他們的需求沒有被當下創作的兒童音樂所滿足,而是被大眾媒介所滿足。如果我們的願望是希望兒童能夠有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兒童「生活」,我們應當考慮的不是如何創作更容易流傳的兒歌,而是如何在大眾媒介中開闢出更適合兒童的「生態」。例如,在《爸爸去哪兒》這種當代兒童更喜歡看的作品裡,如何起到教育感化、文化傳承的作用,傳遞基本正確的價值觀,是更為急迫的事情。

這不是說傳統的兒歌類型就不重要。不僅是兒歌,大多數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都面臨類似的生存壓力,處在是否要向大眾傳媒妥協的十字路口。在一些保守主義者仍在爭論如何維護藝術門類的「純潔性」的時候,一些改革者已經把傳統文化通過「改良」融向了大眾傳媒,成為前者眼中「拋棄傳統」的一群人。

然而,保守主義者往往不會考慮的是,和大眾傳媒的結合在事實上培養了更多的藝術人口,而這將會反哺藝術門類,使這種藝術能夠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資源,讓一部分人有條件繼續維持這種藝術門類的「純潔性」,而不是像很多保守的藝術家一樣,讓他們的藝術最終失傳。對於兒歌來說,新時代兒歌的陣地已經轉移,我們應當用新的方法來維護傳統的理念。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聽的兒歌還都是幾十年前的?
    聽多了之後,發現,為什麼現在聽的這些兒歌都是我們小時候聽的,都三十多年了為什麼現在沒有好聽的兒歌?這些是很好聽,但都是幾十多年前的啦,為什麼兒歌沒有與時俱進呢?有一次,我聽到一首兒歌唱:「王老先生有快遞,咿呀咿呀喲。」我還在想,提到快遞了,這是與時俱進,肯定是新兒歌。誰知一看歌詞才知道,原來是「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喲。」而且,這首歌還是翻唱的外國兒歌。
  • 為什麼現在聽的兒歌還都是幾十年前的?沒有音樂家關心小孩子嗎?
    聽多了之後,發現,為什麼現在聽的這些兒歌都是我們小時候聽的,都三十多年了為什麼現在沒有好聽的兒歌?這些是很好聽,但都是幾十多年前的啦,為什麼兒歌沒有與時俱進呢?有一次,我聽到一首兒歌唱:「王老先生有快遞,咿呀咿呀喲。」我還在想,提到快遞了,這是與時俱進,肯定是新兒歌,蠻好聽的。誰知一看歌詞才知道,原來是「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喲。」而且,這首歌還是翻唱的外國兒歌。
  • 為什麼今天的孩子還在唱幾十年前的兒歌
    3月21日是春分,還是「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可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將春天到來的第一天確立為「世界兒歌日」。今年的這一天,「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這些經典兒歌,最「年輕」的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為什麼今天的孩子還在唱著幾十年前的兒歌?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兒歌……
    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兒歌歡唱的影子,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旋律和記憶。經典的兒歌就像一泓清水,淨化著我們的心靈和精神空間。你知道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都唱過哪些經典歌曲嗎?一起來看看吧!從這首歌問世到現在已經過去數十年了,在它的影響和號召下,無數的少年兒童在歌聲中踐行著雷鋒精神。
  • 為什麼現在很少聽到他的消息?
    為什麼現在很少聽到他的消息?猜想1:馬雲在發展後期,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圓夢,我們都知道馬雲在創建阿里巴巴後就強行辭去英語教師職位,教師作為馬雲的第一個正是工作,這是馬雲一直最放不下的一個夢想,在進入2010年之後,馬雲的腦海中經常浮現退出阿里巴巴這一幻想,並且曾經多次退出阿里巴巴而失敗了,終於在去年馬雲實現這個願望了,馬雲在第一時間會去落實教師工作,因為這是馬雲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所以說現在馬雲可能在做一些正式回教籌備工作
  • 經典兒歌回顧(一)憶耳熟能詳的粵語兒歌
    於是,我們都會有著這樣的經歷,偶爾行走在街上,聽到一首老歌,甚至是一首兒歌,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這是因為這些旋律和歌詞都記錄著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在哼唱間隙都會勾起我們關於快樂的細胞。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小編決定收集整理並與大家分享那些出現在動漫中的經典旋律,希望能夠在一片渾濁的環境中送上一掬清冽的甘泉。
  • 連雲港幼兒園很少教經典兒歌 孩子們更愛流行歌曲
    「我們小時候唱的很多經典兒歌,現在的孩子們都不太會唱了。」市民李琳說,她今年56歲,在她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唱經典的兒歌,學校也會經常組織唱兒歌比賽,那時候誰唱歌比較好,在學校裡是很受歡迎的。如果在學習這些兒歌時表現較差,甚至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笑話。
  • 「年輕」的兒歌去哪兒了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在嘹亮的童聲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還是那些經典老歌,而新近創作的大多曇花一現,演出過後就再難聽到。這讓人不禁發問:為什麼膾炙人口、傳唱度高的當代兒童歌曲少了?兒童歌曲創作傳播乃至藝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6月13日《光明日報》)現在的孩子們都聽什麼音樂、唱什麼歌曲?
  • 「葫蘆娃」「小星星」 兒歌為什麼唱幾十年不換樣?
    「葫蘆娃」「小星星」 兒歌為什麼唱幾十年不換樣?然而,讓70後、80後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為人父母之後,自己10後的寶寶們每天聽到的還是自己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歌曲。為什麼一首兒童歌曲能唱個幾十年而不換樣呢?  流行歌曲和「老歌」當道  最近剛剛參加完兒子幼兒園畢業典禮的張先生心裡也一直犯嘀咕。原來,張先生發現,孩子幼兒園裡循環播放著的是「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這首歌給你快樂,你有沒有愛上我」,「這不是流行歌曲嗎?
  • 中國社會急需「新經典兒歌」
    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現在每次聽到那些兒歌時,我就會想起小時候,那種感動很難言說。」作曲家鮑元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兩隻老虎》源自17世紀的法國歌曲《雅克兄弟》,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他的第一交響樂裡用到了這首歌。
  • 農村一種似蒜苗的野草,過去兒歌裡常聽到,現在才知價值好珍貴
    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享這麼一種野草,它在過去的時候,是兒歌裡常聽到的,但是很多朋友可能沒見過它,這種野草就是「馬藺」。馬藺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比較陌生,不過它在民間的俗稱,筆者認為很多70後、80後以及90後的一些朋友應該是如雷貫耳了,那就是「馬蘭花」。筆者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常哼的一首兒歌,「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現在就開花。」
  • 經典兒歌回顧(二)被玩壞的普通話兒歌
    但除了這樣的單純快樂之外,其實兒歌還可以流傳至今,被大家以一種「玩壞了」的態度進行回憶,甚至是再構造再娛樂。一時間許多童年回憶都背翻出來,然後重新構造,最終被徹底崩壞,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娛樂風潮的普及,甚至是「娛樂至死」概念的普及和深入。將生活中的不快以耳熟能詳的旋律唱出,既可以自嘲,也可以娛樂大眾,甚至引起一陣社會話題,這是一種相當多樣且接受面很寬廣的方式。
  • 水果漲價我忍了,豬肉飆價我也認了,但,這首兒歌居然也漲價了!
    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你還記得嗎?不過,要改了,一分錢要改成一元錢了,你是不是很驚訝?這玩意兒不是一分錢一元錢的問題,它象徵的是民族美德,是為了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情操,擅自改變只會破壞傳統經典,不利於文化傳承。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那些兒時的歌謠你還記得嗎?
    今天,我們找到了年齡跨越50年的一些朋友,希望通過他們講述的關於兒歌的故事,可以陪你回到童年,再做一次未做完的夢~雪梨 80後 女慢慢的就沒人唱了,現在我2歲的姨侄孫聽到抖音音樂就開始搖擺。淼淼 10後 女首先,我們不管自己叫10後,也不愛看喜羊羊。
  • 多方走訪把脈:兒歌傳唱度為何敗給流行歌曲
    四五個孩子爭先恐後地扯著嗓子唱了起來,4歲的軒軒唱的是TFBOYS的《青春修煉手冊》,3歲的涵涵唱的是《小蘋果》,5歲的灝灝居然奶聲奶氣地唱起了前段時間大熱電影裡的主題曲《體面》,卻沒有一個孩子唱出耳熟能詳的兒歌,這讓記者頗為吃驚。一位接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特別強,雖然那些流行歌曲家長並不會刻意去教,但孩子們會自己跟著電視和手機學。
  • 《兩隻老虎》距今150年 中國社會急需新經典兒歌
    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現在每次聽到那些兒歌時,我就會想起小時候,那種感動很難言說。」作曲家鮑元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兩隻老虎》源自17世紀的法國歌曲《雅克兄弟》,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他的第一交響樂裡用到了這首歌。
  • 兒歌兒歌 你的春天在哪裡
    孫琦稱,不是這些經典兒歌不好,但這些年新的兒歌究竟都哪去了。    「我兒子現在還在唱『我在馬路邊撿到1分錢』,但我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就沒見過1分錢是啥樣。」到紅黃藍幼兒園接兒子放學的家長王啟國稱,兒歌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下,總應該有點新內容,不能讓每一代孩子都只能重複「同一首歌」。
  • 首席兒歌守護人王俊凱,兒歌新唱《春天在哪裡》,回味幼時的時光
    今日,首席兒歌守護唱作人王俊凱兒歌新唱《春天在哪裡》,歌曲一經發布排名便一路上升,這不,當前便已拿下某音樂平臺新歌榜最新小時第23名!《春天在哪裡》這首歌真的是從小聽到大,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就蹦蹦跳跳的唱著這首歌回家,那時候的旋律,承載的是一顆單純幼稚的心。
  • 喝可樂聽兒歌,現在90後蹦迪都這麼養生了?
    可能是聽到了廣大愛玩也愛養生青年的呼喚,居然就有人辦了一場既養生又嗨爆的派對光名字就聽上去能量滿滿——"地球人充電之夜"上周六,就在上海靜安區的TZHouse,肥宅快樂水可口可樂和人工智慧藝人若琪聯合舉辦了一場"只喝可口可樂""只聽兒歌"的養生夜趴。
  • 《奇寶兒歌》萌系純淨兒歌「叫板」大張偉
    一檔兒歌動畫節目《奇寶兒歌》引起眾多網友強烈關注。  這檔由愛奇藝原創的兒歌節目,收錄了眾多80後熟悉的經典兒歌,如《小星星》《小白兔》等,令不少網友看過之後,感慨「一秒回到小時候」,「童年有時就是一個熟悉的音符就能喚起」。  兒歌要變電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