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大學入學率創20年新低

2021-12-29 天下衛視

請鎖定天下衛視 洛杉磯 

國語1臺,週日晚上 6:30

 粵語2臺, 週日晚上 7:30

  無線3臺, 週日晚上 7:30

疫情影響下,大學申請成為了不確定因素。Common App公布了截至21年1月15日的大學申請數據顯示:2020-2021申請季整體申請量高達5百,58萬3千,7百53人,較之2019-2020年增長了10%!不過申請大學的人數增加,不代表錄取率會跟著提升,南加州大學共收到了66萬份申請,相比去年增加了3%,但是錄取率卻下降到了11%。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來,錄取情況比往年又更加嚴峻了一些,對於日益增長的申請人數和逐年下降的錄取率,大學的申請將會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想要申請到心儀的大學,還是需要多下功夫才行。


疫情停課的一年,改變了大學考招的許多做法,也讓這一年的高中畢業生面臨二次戰後最殘酷的升學考驗,卻也意外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貧富差距、階級流動、統一考試、大學在申請制中如何取才等熱議。


1,600所大學免SAT成績 名校申請人數暴增

申請大學,就像找工作。每個大學就像企業,各有想要的人才屬性,內部的標準也可能因時制宜,不需要公告周知,也沒有制式的計分與比較方法,最常見的選才條件是暨主觀又模糊的「全人觀點」(holistic view)、「因人而異」(context based)、「有實力」(merit)、「適合」(fit)等字眼。

申請人數暴增、錄取率暴跌

根據Common Application 公布統計,使用該平臺申請秋季進入大學的人數增加了2.4%,總申請人次增加了11%,但只有44%的學生有交SAT考試成績。平均每個人都比以前申請更多學校,但是卻有不少學校把總錄取名額扣掉了保留給去年申請延遲入學的學生。直到四月初各校全數放榜,果然多所常春藤與知名公立大學錄取率都創下歷史新低,哈佛甚至只有3.43%。

哈佛大學錄取了1,968名學生,佔57435名申請學生的3.4%。申請人數比去年激增43%。之前的最低錄取率是兩年前的4.6%。耶魯大學錄取了46,905名申請學生中的4.6%。申請人數比去年增長了33%,去年該校接受了6.6%的申請學生。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是常春藤聯盟中第二難進的學校。在60,551名申請學生中,只有3.7%的學生被錄取,低於去年的6.3%。

UC申請人數創下歷史紀錄,超過20萬人爭取4.6萬個入學機會

加州大學申請人數一舉突破了20萬大關,其中UCLA、UCB、UCSB、UCI以及UCSD的申請人數更是全部突破了10萬人次!南加大(USC)錄取率從去年的16%降至12%,2021年只錄取8800名學生,但申請人數卻達到7.1萬的歷史最高紀錄。

UC備戰要點

UC大學一個系統囊括沖刺校、匹配校和保底校,無論哪個梯次,很多學生都是毋庸置疑要申請的。首先,申請UC最重要的一定是學術成績。UC大學都比較「學術控」,他們對GPA和學校課業難度一貫十分重視。

其次,UC尤其重視公民責任感。UC招生官曾提到,學生要對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換句話說,要相信社會的公平公義,要為社會的不平等發聲。「權衡自己能不能負擔起作為公民的責任」,是UC非常強調的大標準。

最後,就是領導力。與社會責任類似,不僅發明創造、組織社團活動是領導力,照顧家人、組織社會公益,這些全部都是領導力的體現。在UC招生官眼裡,只要是獨立自主做事,都可以加入到領導力的考量中。

更多精彩內容

敬請鎖定今晚《天下縱橫談》



每週節目都會在天下衛YouTube官方頻道上更新

敬請留意


相關焦點

  • 【2019年陸生研究所榮譽榜,再創銘傳大學高峰!】
    賀 ~  2019年畢業陸生
  • 東莞臺校2020 繁星熠熠再創佳績
    延續著學測成績的好表現,2020年大學繁星推薦放榜,東莞臺校表現亮眼,錄取頂尖大學人數大增。今年總計有45位學生榮登金榜,其中公立大學有21人﹐另有二人通過牙醫系第一階段篩選﹐創歷年來最佳表現。高三學子計有臺灣大學黃佩琳、清華大學施珮燁和林家龍、交通大學戴廣逸、政治大學張詠媛、成功大學吳佳芯和林菡生、臺灣師範大學李又晴、中山大學潘彥均、中央大學許閔善、中正大學李承翰、中興大學黃薰瑤、高雄師範大學曾莉淳,以及臺北大學、臺灣海洋大學等優質公立大學21人創歷年新高。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本校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成立於民國44年10月31日,49 年改制
  • 香港創科行業現狀及人才需求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提出,香港要把握住「背靠祖國,面向全球」的機會就要多加強與內地各省市(特別是廣州市及廣東省)的合作,利用香港軟實力,促進國家及香港經濟增長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水中銀」行政總裁杜偉梁也認為,內地人才可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
  • 逢甲大學蟬聯私校冠軍企業最愛大學生排行榜
    強調學生就業力的老牌私校表現佳逢甲大學第二年蟬聯私校冠軍【節錄自遠見行動誌】2021年中,島內爆發嚴重疫情,許多企業人才招聘紛紛暫緩或延後,8月後疫情消退,國內消費猛力反彈、國際需求持續暢旺,企業急著搶人,創下史上最缺工的一年。在這變局下,企業對於大學新鮮人的喜好,是否出現不同變化?
  • 2020年大學升學成績亮麗
    恭喜2020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放榜,本校升學成績亮麗,今年已有96人錄取臺灣的大學,其中有38人上公立大學,較去年共32人錄取公立大學又進步了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0年全球食品價格創三年新高
    新華社羅馬1月7日電(記者 陳佔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7日發布報告說,全球食品價格2020年12月繼續攀升,全年食品價格指數創三年新高。   報告說,12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為107.5點,環比上升2.2%,連續第七個月上揚。
  • 趁勢而上 香港創科大有可為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日在北京舉行,香港科學家表現亮眼,共斬獲6個獎項,包括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科研水平的肯定,也展現出香港科研領域的強勁實力,這再次說明,有國家支持,香港創科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 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遠景目標。本屆論壇圍繞「推進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校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與發展」四個話題展開深入研討。
  • 【亞洲大學排名】香港5間大學排名不進則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昨日公布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排名計算方法包括大學教學環境(
  • 《大學》研究參考書目
    《大學遵古編》1卷 (明)周從龍撰 《繹聖二編》本  20.《大學決疑》1卷 (明)釋德清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本有錢謙益跋  21.《古大學註》1卷 (明)喬中和撰 《西郭草堂合刊》本  22.《大學新編》5卷 (明)劉元卿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3.《大學古文參疑》1卷 (明)劉宗周撰 《劉子遺書》本  24.
  • 暨南大學2020年招收臺灣學生簡章
    一、考試入學參加「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收港澳臺和華僑、華人及其它外籍學生入學考試」(以下簡稱「兩校聯招」 )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院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臺灣省學生入學考試」 (以下簡稱「全國聯招」 ),第一志願報考暨南大學的學生,學校將根據其考試成績,並參考中學階段的成績、操行評定、健康狀況等方面的情況,擇優錄取。
  • 臺灣十大頂尖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本校的前身為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也就是中華民國17年,日本的昭和3年。
  • HONIDEA喜訊 | 碩瀚創研首獲韓國Seoul,Korea | K-DESIGN AWARD&PRIZE
    HONidea碩瀚創研詩意景觀Poetic Landscapes是HONidea碩瀚創研的核心設計理念;尊重自然而然,注重空間關係、氣氛、美學、心境融合的傳達。
  • 早稻田大學校長:早稻田是大學排名的「受害者」
    原標題:早稻田大學校長鐮田薰:「早稻田是大學排名的『受害者』」   鐮田薰:早稻田大學這兩年在減少日本本科生的數量,增加留學生數量和增加研究生的數量,因為我們本科生人數比較多。日本的年輕人人口處於減少趨勢,當然人口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想改善教育環境,具體就是減少班級人數,降低人員費用等等。我們和東大的想法不太一樣。   不管日本、中國還是國外的大學,迄今為止教育和研究同樣重視。但今後會分類為教育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
  • 暨南大學2020年香港保送生招生簡章
    2020年學校將一如既往接受香港各中學校長推薦品學兼優的學生來我校深造,具體規定如下:一、保送生條件新學制應屆全日制高中畢業生,在香港本地中學完成三年的高中階段學習,操行良好、身心健康、中四~中六階段各學年總評成績優良,全年級平均分排名前10%者,或在科技、體育、文藝、社會服務方面有突出表現者,由中學校長推薦,可免予筆試
  • 香港公開大學改校名為「香港都會大學」!反映香港是世界大都會、多元活力!
    香港公開大學今年8月公開招攬新校名建議,一度成為港人及對這所名校關注學子的熱話。今日(11日),公大校長黃玉山、學術副校長關清平、副校長(資源及發展)呂汝漢,以及大學重新命名評選委員會秘書梁汝照召開記者會,宣布:校內「大學名稱評選委員會」已就新校名完成審議及評選,公布大學新名稱為「香港都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