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需求牽引科研方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2020-12-09 艾瑞網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王勝平教授科技服務團實踐心得

科技專家是科技服務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為地方政府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智庫諮詢,到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需求進行聯合科研攻關,再到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科技服務團各方面的工作實踐都有賴於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參與和奉獻。在科技服務團凝聚的萬千科技工作者中,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王勝平教授就是一位熱心參與科技服務團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作為一名化工專家,王勝平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基於煤炭的合成氣及二氧化碳高效轉化及利用。在今年年初接到中國化工學會邀請加入「能源化工科技服務團」服務黑龍江七臺河市政府和地方企業時,王勝平教授沒有任何猶豫。「我了解七臺河是一個煤炭型資源城市,城市產業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我就想用自己所學,為地方城市發展盡一份力量。」說起當初加入科技服務團的初衷時,王勝平教授說道。

從此,每次科技服務團遠赴黑龍江七臺河調研考察,王勝平教授總是要在緊張的科研工作安排下協調好時間,親歷參與對企業的需求調查以及和政府的座談。

「科技服務團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機制非常好,能夠讓供需雙方的對接非常精準,彼此效率都非常高。」

在科技服務團對當地企業多次需求摸排梳理中,企業的科研需求逐漸清晰。七臺河寶泰隆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七臺河市集煤炭開採、原煤洗選、煉焦、焦爐煤氣制甲醇、煤焦油加氫(試生產階段)、幹熄焦電廠、供熱於一體的大型煤化工循環經濟企業,在合成氣應用方面,有著較強的聯合科研攻關需求。而這正是王勝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

「除了寶泰隆,七臺河紫頂光合公司在二氧化碳捕集和高效轉化利用方面,也有著非常強烈的科研需求,後續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合作。」王勝平教授介紹。

同時,不僅僅局限於自己參與科技服務團的工作,當與自己的研究方向與企業的科研攻關需求不匹配時,王勝平教授就積極為企業尋找對應的專家團隊,為雙方牽線搭橋。

「第一次來七臺河調研之後,我們了解到很多企業具體的科研需求,我回去按照企業科研需求,一個一個匹配相應的專家團隊,將企業的需求發給專家團隊,鼓勵化工學院其他專家團隊也參與進來。」王勝平教授在科技服務團第二次調研七臺河時的座談會上介紹道。

王勝平教授對於科技服務團工作的熱情參與,也得到了七臺河市政府的積極響應。11月8日,七臺河市政府領導帶隊,赴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主動對接,就雙方進一步合作進行深入探討。

王勝平教授表示,驅動自己熱情投身於科技服務團工作的動力,來自於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感。「既然科技服務團找到了我,我就有責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不做則已,要做就要積極參與,並要卓有成效!」

同時,參與科技服務團的工作,在王勝平教授看來,還有另一層意義。「我們科研工作者走出實驗室,走向社會,走向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牽引我們的科研方向,對於我們科研工作者來說,就是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王勝平教授表示,科技服務團匯聚了科研工作者、地方政府、企業等多方參與,實實在在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幫助企業成長,非常有意義。

「能夠參與科技服務團的工作,既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信任。這份工作意義重大,既促進了企業和高校的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也為我們廣大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提供了一個平臺和機會。」

如今,在科技服務團這一創新組織中,萬千科技工作者正如同王勝平教授一樣,走出熟悉的實驗室,投身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貢獻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

相關焦點

  • 回歸學者初心和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李屏南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
  •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攻堅「三廢」治理 守護青山綠水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長沙晚報11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嶽霞 通訊員 山妮)「聽說被選上了院士,我心裡還是很平靜,我就是幹活的人,高調不起來。」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柴立元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今日雖然是周末,對柴立元教授而言,依然是工作日,他待在會議室與團隊教師研討科研項目申報。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如何能讓科研成果走出圍牆,真正讓農民用起來?設立科技小院的想法由此產生。」李曉林說,「人住在哪裡,才會真正琢磨哪裡的事情。吃住在村裡,才會真正考慮鄉村的需求。」  從北京到曲周實驗站,再從實驗站搬到農家小院,生活條件越來越艱苦,但農大師生和農民的心貼得越來越近,對生產的觀察越來越真切,解決問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 「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順利召開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
  • 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原標題: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十三五」時期,寧夏大地上,一批批科研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旱塬山坳,圍繞寧夏
  • 新生代表: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華中科大光谷體育館主會場,研究生新生齊唱《我的祖國》。「你們當中,大部分是95後、00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你們網絡學習、線上答辯、雲端面試,戰勝了諸多困難與挑戰,通過了疫情大考。」李元元點讚經歷過疫情大考的2020級新生,並要求學生德才兼備、追求卓越,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恪守學術規範。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李屏南    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 留在農民家農業是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在耕地數量減少趨勢難以逆轉的同時,耕地質量問題日漸凸顯。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文還是英文?
    長期以來,隨著學術科研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國內搞學術科研,英文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英文不過關,國際研討交流聽不懂;國際期刊上論文沒法發;與其他國際團隊合作也成問題……最關鍵的是,國內大部分高校及研究機構博士點要求博士畢業「要件」之一就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英文不好怎麼能行?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秉持濟人濟事濟天下信念
  • 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
    2018年,身為德宏師專副教授的他毅然接受州委、州政府的委託,僅用200餘天便籌建了一所新學校,隨後躬耕基礎教育事業,把論文寫在了邊疆的大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想,籌建學校實際上就是在做科研,不懂的東西可以學,遇到困難就攻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想到這篇科研『成果』將為邊疆教育事業作出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能擔此使命,我是自豪和激動的,我一定竭盡全力把它做好。」班雲感言。為了保證學校能按時開學,他不敢懈怠,始終衝在第一線。
  • 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新疆新聞在線網1月19日消息(實習記者李維):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魯天平從事林業工作36年來,常年奔波在天山南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國農業大學46年紮根河北曲周服務...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何能讓科研成果走出圍牆,真正讓農民用起來?設立科技小院的想法由此產生。」李曉林說,「人住在哪裡,才會真正琢磨哪裡的事情。吃住在村裡,才會真正考慮鄉村的需求。」
  • 祝連慶:讓科技成果深深紮根祖國大地
    今天刊發《祝連慶:讓科技成果深深紮根祖國大地》。 那時我就有一個執念,要好好念書,以後也要上大學,讓家人過上比較好的日子。現在回頭看來,那是一種很樸素的信念,但這種信念成為我人生中一個非常巨大的驅動力。」正是在這種信念的驅動下,祝連慶一步步地成長為我國光電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1938年春,費先生博士論文答辯。閒暇時,他做了一些輕鬆愉快的事。其中一件,便是在其業師之一Raymond William Firth(1901-2002)的鄉間寓所寫作這部英文中篇小說《繭》(Cocoons)。」
  • 破除「SCI迷思」,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今年1月底,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敢於擔當,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於科研論文的價值被人為扭曲。正如多個通知中所指出的:一些研究部門和研究人員沒有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唯論文」的傾向;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SCI迷思」。什麼是SCI?它並不神秘,也不「高大上」。它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
  • 富陽首席農技推廣專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挖出來就能生吃的「水果筍」、冬天裡就能嘗到的香椿頭、重達223公斤的「冬瓜王」、池塘內循環流水槽養大的「跑道魚」、從旱地上種出來的稻米……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度富陽區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及團隊測評會上,首席專家們用PPT展示團隊所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的新技術、新品種,讓現場評委大開眼界。而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些吸睛的「稀罕物」,已成為當地農民眼裡的「香餑餑」。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西安交通大學: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凝聚高端人才 建立高水平科研平臺為滿足國家和陝西省對信息、新能源和空間探測產業的重大戰略需求,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承擔建設了陝西省量子信息與光電量子器件重點實驗室,專門開展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光電轉換量子材料與器件、高精密光學測量中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的研究,為陝西省建立和發展量子信息、新型光伏、先進遙感技術提供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和人才支撐
  •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位教授紮根戈壁荒漠如「科研民工」
    「我當時什麼都沒想,也沒顧上想,唯一的念頭就是趕快下去關掉電閘保護設備,不能讓試驗中斷。」周義朋說。戈壁的風沙吹不跑,野外的艱辛難不倒,意外的驚險嚇不住。「他是個很純粹的人」,天山鈾業公司735廠的崔裕祿最佩服周義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把平凡做到極致的科研精神,「只要試驗需要,什麼髒活累活他都幹,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