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 「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順利召開

2021-02-19 管理世界雜誌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

管理世界雜誌社社長李志軍、北京物資學院黨委書記王文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永貴、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金楊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期刊管理處處長劉普、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戚聿東、《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雜誌常務副主編李金華、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王立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沈豔、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杜運周、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解樹江、經濟管理出版社社長楊世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牛志偉參加本次研討會。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一主題進行了認真研討。大家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深刻闡述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為學術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學者,要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針對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不分情況、不分場合地使用數學方法和模型的現象,甚至出現了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刊發的「編者按」——《亟需糾正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在學術界引起熱議和反響。隨後,李志軍、尚增健主編的《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一書,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發行。

各位專家學者結合該書內容,就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進行了熱烈討論交流。大家表示,有關經濟學、管理學研究完全可以根據需要,使用必要的數學方法和模型,但反對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

同時,與會專家學者還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見建議:

第一,倡導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著力提出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提煉出有學理的新理論。

第二,倡導立足中國實踐,借鑑國外經驗,面向未來,著力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反對照抄照搬外國模式。堅定學術自信,反對崇洋媚外。

第三,倡導負責任的學術研究。學術研究的目的不是自娛自樂,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感,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研究方法要科學,數據要可靠,研究結果可重複、經得起檢驗。

第四,倡導研究範式規範化,研究方法多樣化。根據所研究問題的實際需要,實事求是地使用數學方法,不盲目崇拜數學模型。學術研究以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數學方法只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和觀點的,不是玩數學遊戲的。要做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

《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刊發的「編者按」——《亟需糾正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見諸報刊和網絡媒體,在學術界引起熱議和反響。

有關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過度使用數學和模型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發表過一些很好的意見和觀點。

這個問題的實質,涉及做研究、寫論文的動機和根本目的,抑或學者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一個具有本源性質和意義的問題。

「編者按」提出的十條倡議包括:

倡導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

倡導立足中國實踐,借鑑國外經驗,堅定學術自信,反對崇洋媚外;

倡導負責任的學術研究;

倡導研究範式規範化,研究方法多樣化;

倡導科研誠信,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倡導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

倡導寫文章要深入淺出,堅持簡單性原則,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反對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把明白的東西神秘化;

倡導好文章發表在中文期刊上;

倡導培育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類期刊,提升我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倡導發揮學術期刊的引領作用。

當前學術界出現的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以論文數量『論英雄』」和「以刊評文」的現象,需要每一位學者堅守好自身的「初心與使命」。對此,管理世界雜誌社李志軍社長和尚增健總編輯,在《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聯名刊發了「編者按」——《亟需糾正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向廣大學者提出十條倡議,呼籲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本書匯集名家觀點,對該主題進行了有益且深入的探索。

第一部分  學者的初心與使命

第二部分  研究中國問題  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劉軍徵)

模型與思想的博弈與互補(劉超、劉軍)

把研究的根扎在實踐中(劉軍、朱徵)

在實踐中檢驗管理理論的真理性(杜運周)

堅定中國企業實踐研究的學術自信(陳春花、馬勝輝)

做實踐者看得懂的管理研究(陳春花、朱麗)

管理本土研究的基準點與範式(呂力)

陰陽平衡與跨界研究(李平、楊政銀)

將思想種子發展成理論之樹(賈良定)

案例研究文章槽點及思考(李彬)

讓「紮根精神」紮根在管理學者心中(賈旭東)

彌合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思考與探索(謝康、肖靜華)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管理研究?(宋志平)

發展管理理論,完善管理研究(王建宙)

管理學者的道德責任: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衛武、陳正熙)

做「無價」的科學研究(黃旭)

面向實踐的管理學研究轉型(白長虹)

《管理世界》倡導「講好中國故事」、反對學術研究「濫用數學」引爆學術圈(布衣學術)

經濟學、管理學頂級期刊同時發出什麼樣的強烈信號?(中建)

沉迷數學讓中國經濟學失去思想(周文)

警惕高校的SSCI症候群(劉愛生)

第三部分  「數學化」「模型化」反思

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濫用」現象及反思(陸蓉、鄧鳴茂)

中國經濟學研究現實的反思(李金華)

經濟學的現代主義貧困:經濟學數學化的哲學思考(劉樹君)

經濟學應該「數學化」嗎?(尹世傑)

當代經濟學研究方法過度數學化的反思與糾偏(石華軍、楚爾鳴)

經濟學研究數學化趨勢的哲學思考(張真)

經濟學數學化的發展綜述:一個方法論視角(王玉霞、羅晰文)

反思經濟學的數學化(楊民)

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管理世界

相關焦點

  • 回歸學者初心和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 談談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數學化、模型化
    第一,「數學化」、「模型化」的傾向,這種現象有,但並不嚴重。不同學科發展並不均衡,經濟學、管理科學相對而言研究水平較高,多採用數學模型,但是不必要的數學模型採用,這種研究往往不是高水平研究,論文也會很容易被拒稿,不必杞人憂天。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會議邀請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楊清媚等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與會,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的百年議題,紀念費老博大的思想遺產和高潔的「士人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李屏南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
  • 中華新聞傳播學術聯盟第11屆研究生暨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順利落幕
    2019年11月1日下午,中華新聞傳播學術聯盟第11屆研究生暨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第十九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召開。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9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的序章,本屆學術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澳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優秀學子和兩岸四地知名學者,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及人才培養」為主題展開研討。研討會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楊鵬老師主持。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李屏南    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第七屆「實踐-反思的質性研究」學術研討會將於10月在津召開
    第七屆「實踐-反思的質性研究」學術研討會將於10月在津召開
  • 論文寫作研討會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從小夥伴們的反饋和微信公眾號後臺的留言發現,「寫論文」是大多數人的痛點,因為寫不出論文就發不了論文,發不了論文就畢不了業、評不上獎學金、評不了職稱。很多小夥伴留言說了很多寫不出論文的原因,小編大概總結了一下,有如下幾個:1、論文寫作的課程聽了很多,但是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和監督,我又寫不出了。
  • 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凱裡學院召開
    11月16日上午,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視頻會議室召開。我校副院長陳懷利出席會議,來自北京語言大學、貴州大學、廣西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銅仁學院、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雪梨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彭思祥主持會議。
  • 《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2月26日,「《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德國學者對評註本身的定位,即「民法典評註是權威性的參考書」。  第三單元「民法典評註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副主任朱廣新主持,本單元共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民法典評註文化作簡要發言。
  • 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
    28年來,他投身教育事業,初心不改、激情不減。2018年,身為德宏師專副教授的他毅然接受州委、州政府的委託,僅用200餘天便籌建了一所新學校,隨後躬耕基礎教育事業,把論文寫在了邊疆的大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想,籌建學校實際上就是在做科研,不懂的東西可以學,遇到困難就攻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想到這篇科研『成果』將為邊疆教育事業作出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能擔此使命,我是自豪和激動的,我一定竭盡全力把它做好。」班雲感言。為了保證學校能按時開學,他不敢懈怠,始終衝在第一線。
  • 疫情之後,核心期刊論文寫作研討會期待你的到來!
    在每期研討會快開始的時候還有很多小夥伴要報名,可惜我們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名額時間有限,不能再接受報名了。參加研討會的學員,有碩士、博士在讀的學生,也有大學老師。有幾位是剛剛踏進學術之路,研究經驗不充分,也沒有發表核心期刊的經驗;有幾位已經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對論文寫作與發表有一些經驗,不過他們想更進一步發表高水平期刊論文時遇到了瓶頸。
  • 省翻譯協會召開年會 150名學者進行學術研討
    11月16日上午,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凱裡學院召開。凱裡學院副院長陳懷利出席會議,來自北京語言大學、貴州大學、廣西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銅仁學院、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雪梨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 通用英語寫作向學術英語寫作轉型的裡程碑:2016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訊
    通用英語寫作向學術英語寫作轉型的裡程碑2016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訊
  • 英文學術論文該怎麼寫?
    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論文寫作能力,更有效地、規範地、高質量地撰寫研究論文,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和見解,科學地記錄和總結自己的研究發現,是寫論文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第二語言寫作的教學與研究在國際上一直受到重視,國外的寫作教學研究十分活躍,以美國為例,美國普度(PURDUE)大學每年定期召開二語寫作學術研討會。二語寫作擁有自己的研究隊伍、研究機構、學術期刊。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文還是英文?
    這場大討論的引發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在學術話語中,中西文化的影響力。長期以來,隨著學術科研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國內搞學術科研,英文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英文不過關,國際研討交流聽不懂;國際期刊上論文沒法發;與其他國際團隊合作也成問題……最關鍵的是,國內大部分高校及研究機構博士點要求博士畢業「要件」之一就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英文不好怎麼能行?
  • 全國首屆高校"人文學科評價及學術論文寫作研討會"舉行
    圖為全國首屆高校「人文學科評價及學術論文寫作研討會」現場。 人民網石家莊7月21日電 21日上午,為期3天的全國首屆高校「人文學科評價及學術論文寫作研討會」在秦皇島北戴河舉行,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40家院校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人文學科的理論前沿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 從研討會論文到期刊論文:改變囤積的毛病
    研討會論文囤積是我在專題寫作討論中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完全不寫任何東西—也就是完全沒有產出—的人其實非常少。事實上,有多人不僅在寫,而且還相當多產,只不過他們寫的大多是研討會論文,而不是期刊論文。但研討會論文的學術貢獻及影響遠不如期刊論文重大。
  • 《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隆重舉行
    「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會場 (攝/黃楊)為探尋兩岸關係發展規律性特徵,堅定踏實地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於12月16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 郭東明:讓SCI論文回歸學術初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論文評價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SCI論文已從八十年代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如今的燎原之勢,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SCI論文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地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以致形成了「SCI」論文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