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2月26日,「《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證監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京師律師事務所、環球律師事務所、方正律師事務所、兩高律師事務所、潤朗律師事務所、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等實務工作者參加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學部委員陳甦在致辭中表示,法典評註不是固化不變的,而是隨法律生活的成熟而不斷完善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民法典評註》作為法典評註文化的載體,應當定期修訂。在修訂過程中,應儘量塑造一種整體的評註風格,經過所有作者的努力,在我國形成一個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方法、共同風格的民法評註學派,以助力更加現實、理性、科學地對待民法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所所長莫紀宏認為,民法典評註應由民法學界與憲法學界通力合作,從憲法的角度進行合憲性審查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民法典評註實際上包括「民法」評註、「典」評註以及「民法+典」評註三方面內容,應該更多地關注「典」的評註,這是立法學和憲法學的問題。只有依循這三個角度,我國民法典、民法典評註才能走向世界。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何海鋒從律師行業的角度解讀民法典的實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民法典評註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打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呼籲法律職業共同體參與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私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鴻飛在主持開幕式時,倡導在中國推廣法典評註文化並探索法典評註的中國路徑。中國法制出版社學術編輯部主任馬穎代表出版方發言。
第二單元「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由上海大學法學院院長文學國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于敏、山東建築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郝麗燕分別就日本與德國民法典評註作主題發言。
于敏從民法的性質與功用、民法的解釋適用、法典注釋、日本的注釋民法四個方面闡述了評註的功能與價值以及日本注釋民法的要點,並系統介紹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主持編撰的《民法典評註》所具有的傳承性與創新性、精闢的專業理論與跨學科研究、客觀性與包容性等顯著特徵,表示希望中國《民法典評註》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成為與德國、奧地利和日本注釋民法同樣經典的傳世之作。
郝麗燕從評註對法律人的意義、法典評註的理由與宗旨、德國民法典評註的開端、評註的作者團隊與受眾、民法典評註的結構、評註撰寫技術與方法、評註的功能等方面,體系化且精煉地歸納了德國民法典評註的特徵和內容。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德國學者對評註本身的定位,即「民法典評註是權威性的參考書」。
第三單元「民法典評註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副主任朱廣新主持,本單元共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民法典評註文化作簡要發言。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製片人王寶卿提出,未來應加大對民事案件的宣傳和報導,以案例宣揚民法典的規則和精神。南昌大學法學院院長楊峰認為,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所主持編撰的《民法典評註》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價值,應加大對該書的宣傳力度。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陳傳法認為,《民法典評註》具有開創性,對法典實施和法學教育意義重大,是推廣鑑定式教學的基礎。中國民法典的評註應有別於德國,不是所有的法條都需要評註,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甄選出那些具有實務意義的法條進行評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法學研究》副編審馮珏表示,評註文化的引入對於我國民法典實施具有深遠意義,《民法典評註》對於法學教育而言是重要參考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商法室主任鄒海林認為,我們的民法典評註並沒有沿襲德國、歐洲,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民法的發展路徑與西方不同。我們民法典評註的最大貢獻在於對中國未來民法文化的建設和民法文化話語權開了個好頭。評註這種模式可以上升為法學研究的學術水準之一,成為學者引用或說理的依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陳現傑認為,評註具有引導法教義學和司法實務的價值,其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關注審判實務的發展和經典判例。評註本身雖不注重寫作的體系化,但在法律的體系化方面仍具有重要貢獻,有利於推動我國立法和司法的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徐強勝認為,民法典評註撰寫工作不必一味傳承理論,也非簡單地分析具體案例,而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實踐面向寫作方式和實踐需求下的理論研究範式,對於民法學知識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北京大學教授常鵬翱總結了其在評註寫作中的四條經驗,即儘量秉持宏大視野著眼於整體民法典的框架、儘量吸納相關其他學科知識、儘量涵蓋教學和實踐中的素材以使內容廣博、力爭呈現最新學理狀態和實踐狀態。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於飛認為,評註是法教義學的巔峰,其把一個有效的法律規範如何落實一個妥當的判決這條路線刻畫得相當清楚,對於司法裁判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韓強認為,《民法典評註》具有深厚學術積澱,文獻資料的整合超過了相關知識體系,且補充了其他社會性知識,實務性和實操性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劉承韙介紹了美國法上的與民法相關的四種重述:合同法重述、侵權法重述、財產法重述及返還法重述,認為其與我國民法典評註有異曲同工之妙,英美法的這種評註性重述可以為我們評註寫作提供一些知識方面的累積和方法引介。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教授劉文杰認為,評註總結和提煉司法實務中的大量案例,並以法教義學的觀點進行分析,能夠提高法律適用的穩定性,減少法律適用的衝突,節省學習成本。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冉克平認為,評註是溝通立法和司法的重要橋梁,對於人們理解民法典如何從紙面上的法落實為行動中的法是至關重要的。評註也是銜接法學教育和法律實務部門的橋梁,有助於法科學生畢業後順利對接實務工作。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袁震認為,民法典和農村土地承包法構成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係,在撰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相關條文評註時應關注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則、案例及學術研究。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申海恩認為,民法典評註修訂工作應繼續努力完善相關內容。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申惠文認為,在評註中應系統梳理民法與刑法、民法與憲法以及民法與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曹相見提出,在撰寫法典評註時,要關注法典評註中多數說與少數說以及審判實踐之間的聯繫,通過這一形式來形成學術合力。河北工業大學法學院教授馮建生分享了其參與撰寫「物權編」宅基地使用權和居住權時的心得體會。
朱廣新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未來將圍繞民法典各編、各章召開小型研討會,以民法典評註論文集方式宣揚評註文化,推動民法典評註走近生活、走向世界。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私法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與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協辦。
(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