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召開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2月26日,「《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證監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京師律師事務所、環球律師事務所、方正律師事務所、兩高律師事務所、潤朗律師事務所、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等實務工作者參加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學部委員陳甦在致辭中表示,法典評註不是固化不變的,而是隨法律生活的成熟而不斷完善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民法典評註》作為法典評註文化的載體,應當定期修訂。在修訂過程中,應儘量塑造一種整體的評註風格,經過所有作者的努力,在我國形成一個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方法、共同風格的民法評註學派,以助力更加現實、理性、科學地對待民法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所所長莫紀宏認為,民法典評註應由民法學界與憲法學界通力合作,從憲法的角度進行合憲性審查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民法典評註實際上包括「民法」評註、「典」評註以及「民法+典」評註三方面內容,應該更多地關注「典」的評註,這是立法學和憲法學的問題。只有依循這三個角度,我國民法典、民法典評註才能走向世界。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何海鋒從律師行業的角度解讀民法典的實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民法典評註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打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呼籲法律職業共同體參與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私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鴻飛在主持開幕式時,倡導在中國推廣法典評註文化並探索法典評註的中國路徑。中國法制出版社學術編輯部主任馬穎代表出版方發言。

  第二單元「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由上海大學法學院院長文學國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于敏、山東建築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郝麗燕分別就日本與德國民法典評註作主題發言。

  于敏從民法的性質與功用、民法的解釋適用、法典注釋、日本的注釋民法四個方面闡述了評註的功能與價值以及日本注釋民法的要點,並系統介紹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主持編撰的《民法典評註》所具有的傳承性與創新性、精闢的專業理論與跨學科研究、客觀性與包容性等顯著特徵,表示希望中國《民法典評註》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成為與德國、奧地利和日本注釋民法同樣經典的傳世之作。

  郝麗燕從評註對法律人的意義、法典評註的理由與宗旨、德國民法典評註的開端、評註的作者團隊與受眾、民法典評註的結構、評註撰寫技術與方法、評註的功能等方面,體系化且精煉地歸納了德國民法典評註的特徵和內容。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德國學者對評註本身的定位,即「民法典評註是權威性的參考書」。

  第三單元「民法典評註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副主任朱廣新主持,本單元共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民法典評註文化作簡要發言。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製片人王寶卿提出,未來應加大對民事案件的宣傳和報導,以案例宣揚民法典的規則和精神。南昌大學法學院院長楊峰認為,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所主持編撰的《民法典評註》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價值,應加大對該書的宣傳力度。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陳傳法認為,《民法典評註》具有開創性,對法典實施和法學教育意義重大,是推廣鑑定式教學的基礎。中國民法典的評註應有別於德國,不是所有的法條都需要評註,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甄選出那些具有實務意義的法條進行評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法學研究》副編審馮珏表示,評註文化的引入對於我國民法典實施具有深遠意義,《民法典評註》對於法學教育而言是重要參考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商法室主任鄒海林認為,我們的民法典評註並沒有沿襲德國、歐洲,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民法的發展路徑與西方不同。我們民法典評註的最大貢獻在於對中國未來民法文化的建設和民法文化話語權開了個好頭。評註這種模式可以上升為法學研究的學術水準之一,成為學者引用或說理的依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陳現傑認為,評註具有引導法教義學和司法實務的價值,其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關注審判實務的發展和經典判例。評註本身雖不注重寫作的體系化,但在法律的體系化方面仍具有重要貢獻,有利於推動我國立法和司法的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徐強勝認為,民法典評註撰寫工作不必一味傳承理論,也非簡單地分析具體案例,而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實踐面向寫作方式和實踐需求下的理論研究範式,對於民法學知識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北京大學教授常鵬翱總結了其在評註寫作中的四條經驗,即儘量秉持宏大視野著眼於整體民法典的框架、儘量吸納相關其他學科知識、儘量涵蓋教學和實踐中的素材以使內容廣博、力爭呈現最新學理狀態和實踐狀態。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於飛認為,評註是法教義學的巔峰,其把一個有效的法律規範如何落實一個妥當的判決這條路線刻畫得相當清楚,對於司法裁判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韓強認為,《民法典評註》具有深厚學術積澱,文獻資料的整合超過了相關知識體系,且補充了其他社會性知識,實務性和實操性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劉承韙介紹了美國法上的與民法相關的四種重述:合同法重述、侵權法重述、財產法重述及返還法重述,認為其與我國民法典評註有異曲同工之妙,英美法的這種評註性重述可以為我們評註寫作提供一些知識方面的累積和方法引介。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教授劉文杰認為,評註總結和提煉司法實務中的大量案例,並以法教義學的觀點進行分析,能夠提高法律適用的穩定性,減少法律適用的衝突,節省學習成本。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冉克平認為,評註是溝通立法和司法的重要橋梁,對於人們理解民法典如何從紙面上的法落實為行動中的法是至關重要的。評註也是銜接法學教育和法律實務部門的橋梁,有助於法科學生畢業後順利對接實務工作。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袁震認為,民法典和農村土地承包法構成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係,在撰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相關條文評註時應關注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則、案例及學術研究。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申海恩認為,民法典評註修訂工作應繼續努力完善相關內容。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申惠文認為,在評註中應系統梳理民法與刑法、民法與憲法以及民法與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曹相見提出,在撰寫法典評註時,要關注法典評註中多數說與少數說以及審判實踐之間的聯繫,通過這一形式來形成學術合力。河北工業大學法學院教授馮建生分享了其參與撰寫「物權編」宅基地使用權和居住權時的心得體會。

  朱廣新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未來將圍繞民法典各編、各章召開小型研討會,以民法典評註論文集方式宣揚評註文化,推動民法典評註走近生活、走向世界。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私法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與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協辦。

  (劉平)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法典評註寫作指南(第1版)∣法典評註
    說明:從2016年第一篇評註開始,經過數年探索,評註寫作已積累相當程度的經驗教訓。2019年7月20日,南京大學法典評註研究中心「天同法典評註工作坊」開坊第一期,以「法典評註是什麼?」為主題,討論評註的緣起、功能、寫法等基礎問題,形成初步共識。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頒布,評註寫作亦隨之進入第二階段。為此,評註編委會決定編寫評註寫作指南,以增進評註寫作的規範性與穩定性。
  • 民法評註流水帳(代序)
    德國法的興奮還沒消退,冒冒失失向當時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民法研究所建議,集法大民法之力撰寫評註。現在想想,當初對評註的功能及寫法均無半點體會,既有學說、立法及司法亦遠未成熟,所幸沒有貿然啟動,否則是否有益,還真不敢斷言。唯一的遺憾是,當時曾譯出一條帕蘭特評註供同事參考,如今譯文四尋不見,恐怕是佚失了。就這樣,第一次與評註相遇,等到舊話重提,已在四年之後。
  • 姚明斌:論中國民法評註之本土化|評註研究
    作者按:還有兩天,《民法典》將正式開機運行。無論是在解釋適用的微觀層面,還是跨部門法的中觀層面,乃至於整體法治文化的宏觀層面,可以想見《民法典》都將生發諸多影響。法律評註之於後法典時代中國民法的意義,需要將其置於學說發展、裁判進步、規範更新、教育升級的協力聯動關係中加以理解。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也正是這份身為民法學者的學術責任,使我們匯聚一起,殫精竭慮撰寫《民法典評註》系列專著,以期向世人貢獻更為系統、細緻、周延而得體的民法知識,使中國民法典的確切含義與深刻底蘊更為精準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更為有效地融入中國的民法實踐。
  • 法律評註的歷史流變、方法與範式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曾參與編纂法典的法學家瑪勒維(Malleville)在1804-1805年出版了第一步拿破崙民法典評註《民法典討論之推理分析》 (Analyseraisonnée de la discussion du Code civil) ,在其中主要展現了自己對民法典的意見。得知馬勒維開始評註民法典後,拿破崙感嘆道:「我的法典丟了」,十分害怕法律評註會損害他的法典。
  • 中國十大物權法事例發布會暨民法典物權編立法研討會 在京舉行
    2018年1月13日,由北京市法學會物權法研究會、清華大學法學院民法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民法研究所、北京市盛廷律師事務所聯合舉辦的「中國十大物權法事例發布會暨民法典物權編立法研討會」在中國政法大學隆重舉行。
  • 汶上縣召開基層法律服務技能提升暨《民法典》理解與適用研討會
    汶上縣召開基層法律服務技能提升暨《民法典》理解與適用研討會 2021-01-04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舒國瀅 | 評註法學派的興盛與危機
    [4]我們知道,12世紀之前,西方的知識形態主要由「舊邏輯」所提供的方法論予以支持,[5]然而,到了12世紀,這種組織知識的傳統邏輯框架已經不能夠接受和重整為新的學理和新的素材,不能以一種成體系的方式豐富西方文化。
  • Volker Erb | 「德國人如何編撰刑法評註」系列講座之三:大型刑法評註的構想
    二、作者的選擇Erb教授在講座的第二個部分介紹了如何從選擇作者出發,塑造一部優秀的法律評註。 1. 主編和作者的人數究竟要多少才合適,取決於計劃編撰的評註的規模:如果說打算編寫的是一部一卷本評註,那麼主編通常來說一到兩人就夠了。
  • 《民法典》第八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公序良俗原則,也是民法針對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定的最高規則,是指以一般道德為核心,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行為時,應當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基本準則。這是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對社會和道德予以起碼的尊重,在非交易的民事行為和民事活動中,公序良俗是衡量利益衝突的一般標準。法官依據公序良俗原則,填補法律漏洞,平衡利益衝突,確保公共利益,協調衝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
  • 《民法典》第五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自願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在確定、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係時,要以各自的真實意志來表達自己意願的民法基本準則。自願原則的具體內容是:1.確立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具有最廣泛的行為自由。意思自治原則的實質,就是賦予民事主體以行為自由,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自主決定自己的事務,自由從事各種民事活動,確定參與社會生活的交往方式,最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 《民法典》第七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民法對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立的基本準則,是將誠實信用的市場倫理道德準則吸收到民法規則中,約束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的行為人誠實守信,信守承諾。故誠信原則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奉為「帝王原則」。
  • 《民法典》第六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公平原則,是民法針對民事權益確定的基本準則,是指對市民社會的人身利益、財產利益進行分配,確定權利和義務時,須以社會公共人的公平觀念作為基礎,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的基本準則。公平是民法的最高規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感在民法上的體現。在處理民事權利衝突和利益爭執的糾紛時,公平原則是最基本的衡量標準。
  • 《民法典》第十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條文釋義】本條是對民法法源的規定。民法法源,是民法的表現形式。民法除了成文法之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即成文法是普通法源,習慣與法理是補充法源。在民法的成文法之外規定習慣和法理是民法的法源,是因為市民社會的生活過於複雜,民事法律關係的種類紛繁多樣,再完備的民法也不可能把全部市民社會的法律關係都概括進來,必定會有遺漏。因而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時,適用習慣處理民事糾紛;沒有成熟的習慣作為習慣法時,應當用法理予以補充。本條在規定成文法是普通法源之外,規定了習慣是民法法源。
  • 南開法院召開《民法典》研討會
    7月25日上午,南開法院召開《民法典》研討會,就上述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為《民法典》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建言獻策。南開法院副院長張戰華主持會議,黨組書記、院長劉金洪出席會議並講話,全體民事審判庭法官及其他業務部門部分法官參加會議。
  • 河間市各教育單位深入學習《民法典》推動法典精神落地生根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為了讓全市師生全面學習了解《民法典》的內容,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按照市教體局統一布置,教育單位相繼開展《民法典》學習宣傳活動,讓《民法典》走到師生身邊、走進師生心裡。
  • 江海區總工會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暨法典知識大比拼活動
    日前,江海區總工會聯合區普法辦、司法局走進江門市港澳客運聯營有限公司,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暨法典知識大比拼活動。江海區民法典講師團成員、廣東華南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李英姿重點圍繞民法典的頒布背景、重大意義以及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三方面,結合經典案例、熱點時事,向職工們作解讀。隨後,為檢驗學習效果,組織公司職工分成三組進行民法典知識大比拼。現場學法氣氛熱烈活躍,職工們踴躍答題,主動分享自己在講座上的所學所得。
  • 楊巍:《民法典》第192條、第193條(訴訟時效屆滿效力、職權禁用規則)|法典評註
    第192條第2款系繼承《民法通則》第138條、《民通意見》第171條、《訴訟時效規定》第22條之結果,故既有解釋規則於《民法典》施行後仍應遵循。 (5)《民法典》第193條(以下簡稱「第193條」)規定了職權禁用規則,即在當事人未主張時效事項的情形下,法院不得主動依職權適用時效規定。
  • 《民法典》第九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綠色原則,也稱環境生態原則,是指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資源關係的平衡,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基本準則。規定綠色原則為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是:任何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都須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精神,作為貫穿人格權、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婚姻家庭、繼承以及侵權責任的基本準則。
  •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召開2019年年會
    1985年初,首屆中國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就在蘇州召開,蘇州是民法學研究會的出生地,是民法學研究會的故鄉,這裡寄託著民法學人的「鄉愁」! 。「聚萬眾智慧,成偉大法典」,舉辦民法學年會的宗旨和目的就是搭建讓大家共同參與民法典編纂、積極為民法典編纂獻言獻策的良好平臺。民法典明年三月即將頒布,民法學研究會將籌劃組織對民法典評註的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