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法典評註寫作指南(第1版)∣法典評註

2021-01-10 天同訴訟圈兒

說明:從2016年第一篇評註開始,經過數年探索,評註寫作已積累相當程度的經驗教訓。2019年7月20日,南京大學法典評註研究中心「天同法典評註工作坊」開坊第一期,以「法典評註是什麼?」為主題,討論評註的緣起、功能、寫法等基礎問題,形成初步共識。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頒布,評註寫作亦隨之進入第二階段。為此,評註編委會決定編寫評註寫作指南,以增進評註寫作的規範性與穩定性。指南由朱慶育執筆,經編委會討論修改定稿。——2020年6月17日

1.【功能定位】

評註以法律適用為中心,旨在追求理性而正當的司法裁判,在此目標下兼及學術討論並為立法提供可能的參考。為此,評註應致力於:

1.1 解釋。評註應對法條作出以適用為導向的正當解釋。

1.2 整理。評註應秉持客觀立場,整理所涉法條的立法、司法與學術文獻,在此基礎上揭示通說或推動通說之形成。

1.3 評論。評註應秉持理性態度,對所整理的立法、司法與學術文獻作出分析評論。評論應圍繞所涉法條的適用展開,並給出作者的明確立場。

1.4 詳備。評註應儘可能覆蓋所涉法條各種現實及可能適用情形,力求全面回應司法裁判之所需。

1.5 引領。評註應對未來司法適用、學術討論與立法具有引領意義。

2.【評註對象】

《民法典》條文系直接評註對象,相應司法解釋視為條文重要成分。必要時,條文所涉行政法規亦納入評註內容。

3.【評註方式】

3.1 逐條解釋。原則上,評註應逐條作出解釋。例外情況下,如果相關法條聯繫過於緊密,甚至據其本質原本應屬同一法條卻因為立法技術被不當分割,非合併解釋難以清晰展示法條適用狀況,則可合併解釋。

3.2 不真正法條。缺乏可適用性的不真正法條,若存在與之直接相關的真正法條,可納入該真正法條合併解釋;若無與之直接相關的真正法條,但不真正法條本身有助於理解規範體系,可作單純論理解釋;若不具備任何意義上的法律特質,可作出必要說明簡略處理。

3.3 前置導言。原則上,法典各編條文評註展開之前,應前置導言,就本編基本概念、規範內容及體系作簡要概述。必要時,章節之前亦可前置導言。

4.【內容結構】

完全法條的評註結構一般分成規範意旨、構成要件、法律效果與舉證責任四個部分。不完全法條則視情況參照完全法條作相應取捨。

4.1 規範意旨。規範意旨部分可包括立法原意、法條功能、規範史略、適用範圍及體系關聯等內容。若屬於請求權基礎規範範疇,應一併指明屬於主要規範、輔助規範抑或防禦規範,以明了該規範在法律適用之網中所處坐標位置。

4.2 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應直接從法條中提取,不宜簡單套用某種理論框架,亦不宜簡單套用比較法對應規範或理論。構成要件之提取,應以對適用具有獨立意義的最小元素為單元。

4.3 法律效果。法律效果之分析應具體至能夠體現為裁判結論的程度,避免止步於「有效」「無效」「應負賠償責任」等籠統寬泛的表述。

4.4 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分配可結合訴訟法舉證責任分配條款一併作出分析。一般情況下,舉證責任應置於評註最後一部分,但如果法條涉及較為複雜的適用情形,為行文的整體考慮,亦可在每種適用情形的討論中分別分析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5.【形式編排】

5.1 每條評註文前設置目錄以及每一級目錄內容所對應的段碼。目錄設至三級,依次以「一、」「(一)」「1.」標示。

5.2 評註正文一般設至四級標題,依次為:「一、」「(一)」「1.」「(1)」。特殊情況下需要設置第五級標題時,用「①」標示。儘量避免設置第六級標題。第一級標題全文連續計數,第二級以下各級標題則在上級標題之下重新計數。

5.3 根據意義單元編制段碼。

5.3.1 作為段碼編制依據的意義單元,其基本功能,一是提示作者行文須言之有物,儘量去除無實質意義的空泛之言,二是便於讀者精準查詢與援引。為此,單元劃分以所討論問題的相對獨立性為標準。每一個意義單元對應一個獨立問題,每一個意義單元均具有獨立援引價值。

5.3.2 段碼以阿拉伯數字從1開始全文連續計數,為與第三級標題相區分,用全形中括號括起。示例:[1]。

5.3.3 一般以一個意義單元為一個自然段。若意義單元內容少於3行,可以數個意義單元為一個自然段,但一個自然段一般不超過10行。若意義單元內容超過10行,可分成數個自然段。

5.3.4 無實質意義、僅作起承轉合的自然段,不單獨編制段碼,視情況編入相鄰上下單元。

5.3.5 修訂時,若有新增意義單元,接上一意義單元段碼序號加短橫槓「-」,「-」後面用阿拉伯數字從1開始計數。例如,如果段碼[3]之後新增3個意義單元,則依次標示為「[3-1]」「[3-2]」「[3-3]」。若有刪減意義單元,段碼編序保留,內容則註明「刪」,用小括號括起。例如,如果段碼[7]所對應的內容刪去,則標示為「[7](刪)」。如果新增意義單元正好接續刪減意義單元,標示方式為「[7](刪)」「[7-1]」。

5.4 評註作品發表於期刊時,形式編排另須遵從期刊要求。

6.【解釋方法】

法條解釋,應綜合運用文義、目的、歷史、體系等解釋方法,以達到清晰、正當、融貫之解釋結果。常規解釋路徑是:始於文義,終於文義。

6.1 文義是解釋的事實始點,而不是具有規範拘束力的應然始點。

6.1.1 探究文義從平義解釋開始,以語詞通常用法為出發點。

6.1.2 將平義解釋的初步結論與規範語境相印證,初步探知語詞規範含義。

6.1.3 如果存在數種可能的規範含義,結合規範目的、規範體系與規範歷史作進一步解釋,選擇其中最能融貫各項因素的一種含義。

6.1.4 通常情況下,最終確定的語詞含義須在其用法射程之內。但如果既有用法射程無法恰當體現規範目的,亦無法與規範體系相協調,可突破語詞通常用法。

6.1.5 語詞文義確定,即意味著解釋結束。

6.2 規範目的指向規範實質功能,系確定概念與規範含義的實質標準,語詞則是規範目的的語言載體。

6.2.1 探尋規範目的時,應關注立法原意與規範客觀意旨,但無論立法原意(主觀解釋)抑或規範客觀意旨(客觀解釋),皆非唯一或決定性標準。解釋時,應結合二者作綜合考量。

6.2.2 在數個可能的規範目的之間,應選擇較具衡平效果的解釋。

6.2.3 在數個可能的規範目的之間,應選擇較合乎私法自治理念、較少管制的解釋。

6.2.4 在數個可能的規範目的之間,應選擇與規範體系較融貫協調的解釋。

6.2.5 在數個可能的規範目的之間,應選擇較順應規範史變遷的解釋。

6.2.6 法條文義所顯示的規範目的過寬或過窄時,應作目的論限縮或擴張,俾使法條規範目的得到恰當界定。

6.2.7 法條文義無法指示所欲實現的規範目的時,應比照蘊含相似規範目的之法條作類推解釋。

6.2.8 規範目的之確定,應體現於語詞文義。

6.3 概念與規範意義應在歷史變遷中尋求理解。

6.3.1 對於理解語詞概念與規範具有意義的立法、司法與學術變遷均應納入歷史觀察視域。

6.3.2 歷史視角的解釋,應避免泛化。以有助於直接理解現行規範的文義、目的與體系為限,對於規範理解不具有直接意義之歷史過往,不必涉及。

6.4 概念與規範意義,應作「通過部分理解整體,通過整體理解部分」之體系解釋。

6.4.1 文義、目的與歷史相互調適的過程中,應隨時檢驗體系融貫程度,適時作出必要的校準。

6.4.2 體系融貫之檢驗,不僅應關注技術性外在體系,亦應關注功能性內在體系。若外在體系無法兼顧,應選擇對體系衝擊最小的解釋;若內在體系無法兼顧,應選擇更有利於私法自治的解釋。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無法兼容時,應優先考慮維護私法自治之規範功能。

6.4.3 作體系解釋時,應依循波紋原則,以目標法條為中心,從功能最相近法條開始逐步往外驗證,直至融貫為止。

6.4.4 經文義、目的、歷史、體系綜合考量之解釋結論,應最終體現於文義。

6.5 原則上,合憲性、比較法解釋以及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解釋不構成獨立解釋步驟,需要考量時,應視情況分別化入文義、目的、歷史與體系解釋過程。

6.6 理解法條時,應窮盡所有解釋手段以維持法條之意義。非不得已不宜置實證規範於不顧而直接訴諸公平正義等抽象理念,亦不宜簡單主張另立新法。

6.7 必要時,可在評註分析的基礎上,就如何合理設置或表述相應規範給出作者見解,以便為將來可能的修法提供參考。

7.【行文風格】

7.1 評註須對法律適用作理性分析,不宜僅僅給出簡單的結論,更須展示支撐結論的理由,但應避免過於理論化。一般情況下,論證應局限在教義法學範疇內,理論性、哲學性前提不予展開討論。

7.2 實質性論證與信息應儘可能顯示於正文。一般情況下,腳註僅用於顯示援引資料信息,不展開實質論證。

7.3 行文應言簡意賅,清晰明確,不宜迂迴含糊,不作空泛之談。

8.【文獻使用】

文獻使用順序為:立法文獻,司法文獻,學術文獻,比較法文獻。

8.1 立法文獻可提供規範變遷、立法原意、規範目的等信息,是確定規範含義的重要參考。立法文獻包括歷次法律草案、立法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輯的立法資料與法律釋義等文獻。

8.2 司法文獻可反映所涉法條的司法適用狀況。

8.2.1 司法文獻包括各類非屬司法解釋的司法政策文件、司法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編著的「理解與適用」系列釋義書等。

8.2.2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意見」「會議紀要」等司法政策文件非屬司法解釋,但鑑於其對司法裁判具有權威的指導意義,系司法解釋的補充,得到各級法院事實上的遵行,可由此推知統一的司法立場,因此評註應予以關注。司法政策文件若以條文形式表現,解釋時比照法條解釋方法,但因其不能用作裁判依據,故應將解釋結果體現於相應民法典條文或司法解釋條文;若以敘述文字形式表述,可用以理解、佐證司法解釋及民法典相關條文。

8.2.3 司法案例的使用順序為:指導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案例,高級人民法院裁判案例,《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人民司法·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選》等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刊物刊載案例,高級人民法院的公報類機關刊物刊載案例。中級人民法院及基層人民法院案例,縱未入選上述案例系統,但如果(1)所涉法條案例總量較少,或(2)所涉法條適用的法院層級較低,或(3)對於法條適用具有典型或特別意義,亦應納入搜集與使用範圍。

8.2.4 司法案例的整理,應儘可能反映司法適用概貌。為此,評註應在標題注釋中說明案例搜集概況。概況應包括案例搜集方法、案例來源、案例構成、案例數量、案例選擇依據等內容。

8.2.5 《民法典》頒行之前的司法案例不因《民法典》頒行而失去意義。一般情況下,案例搜集回溯至1995年為止,尤其關注近10年案例。經典案例不受時間限制。

8.2.6 對於司法案例,可視需要作類型化整理。所涉法條構成要件缺乏或不明確時,尤應通過類型化案型總結法條適用情形。

8.2.7 使用案例時,同類案型不必全面列舉案例,選取代表性案例即可。選取標準除依循8.2.3所示順序外,裁判理由質量亦系重要考量因素。

8.2.8 下級法院與上級法院裁判衝突時,除非作者認同下級法院裁判並給出理由,否則應僅以上級法院裁判為分析對象。同級法院裁判衝突時,原則上均應列出並分析。

8.2.9 對於司法案例,應重視裁判理由甚於結論。若所涉法條之司法裁判普遍缺乏具有實質意義的裁判理由,應在評註中說明此司法現狀,並在必要時根據裁判結論分析可能的裁判理由。

8.2.10 無論是否認同司法裁判,均應顯示明確態度及理由。不認同時,應進一步給出作者主張。

8.2.11 最高人民法院編著的「理解與適用」等釋義書可用作探知與理解司法立場。

8.3 學術文獻反映學者對於所涉條文的理解狀況,是司法適用的學理來源。

8.3.1 學術文獻使用順序為:本評註相關內容,其他可使用的評註或類評註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專著。

8.3.2 學術觀點不必全面列舉。若可判斷通說,一般援引通說;若存在對通說構成有力挑戰的學說,亦應予反映;若難以判斷通說,可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學說。作者可在既有學說之外表達自己的主張,但應附充分且簡潔的理由。

8.3.3 評註不承擔體系化理論建構之責,且應考慮與其他作者研究進路的協調,因此,不宜在評註中闡述個性過於強烈的理論主張,亦不宜將論述重心置於理論建構而忽略法律適用的現實性。

8.4 作為法律規則與法律知識繼受國,比較法文獻有助於理解規範來源及其意義。

8.4.1 現階段下,比較法文獻不可避免,但應節制,以必要為原則。尤其是,外文比較法文獻不宜單純用於炫技,亦不宜藉此迴避我國司法與學術現狀。

8.4.2 概念、原理等法律知識即使來自於比較法,但若已為中國大陸學術吸收內化,亦應援引中國大陸學者文獻,除非為了糾正中國大陸文獻存在的錯誤。

8.4.3 援引內容為外國法或比較法時,文獻使用順序為:漢譯外國文獻、外文文獻、中國大陸學者文獻。若漢譯外國文獻翻譯失真或版本較舊,可以外文文獻相對照或直接使用外文文獻,但須作說明。有關臺灣法律狀況,優先援引臺灣文獻。

8.4.4 解釋法條時,如6.5所示,比較法不作為獨立解釋步驟,因此,原則上不單列「比較法」標題,亦不集中列舉立法例等比較法資料。需要使用比較法文獻時,應以論證理由的形式用作理解法條文義、目的、歷史或體系的輔助因素。

8.4.5 若確有必要整理列舉比較法案例、學說及立法資料供參考或對照,一般應置於腳註,以免佔用正文篇幅及節外生枝。

8.4.6 使用比較法資源時,應避免主客易位,將比較法當成先在框架套用於我國實證法分析,或將我國實證法處理成印證比較法「定式」的材料。

9.【引注方式】

引注兼採腳註與文內夾注兩種方式。

9.1 常規注釋採腳註方式。

9.1.1 發表時,注釋體例從期刊要求;出版時,參考《法學引注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9.1.2 如7.2所示,腳註一般不作實質性論證,僅顯示文獻信息以及8.4.5提及的比較法資料。

9.2 同一篇評註前後內容相互援引時,採文內夾注方式。

9.2.1 文內夾注直接在需要援引的正文用小括號標示所援引段碼,不使用「參見」或類似提示語詞。示例:([3])。

9.2.2 原則上,評註前後文內容具有呼應或者參照關係時,應使用文內夾注,以提示評註的體系關聯。

10.【知識基礎】

評註系集體作品,觀點無法強求一致,但若相去太遠,又難以形成具有最低限度協調性的體系。為此,評註作者在若干基礎問題上應秉持相似立場。例如,應以私法自治作為基石與出發點,解釋理論既非固守純粹的主觀解釋亦非堅持絕對的客觀解釋,應根據法律效果區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等等。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2月26日,「《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何海鋒從律師行業的角度解讀民法典的實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民法典評註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打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呼籲法律職業共同體參與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私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鴻飛在主持開幕式時,倡導在中國推廣法典評註文化並探索法典評註的中國路徑。
  • 姚明斌:論中國民法評註之本土化|評註研究
    除了作為法典的「使用說明書」發揮工具價值,法律評註或許也可以是一種助推本土民法文明理性化前行的力量。準此,評註本土化作業過程中所需要應對的問題,也正是中國民法評註特殊意義之所在。註:本文原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第151-158頁。摘要:作為一項本土化的「學術實踐」,中國民法的評註作業需要結合中國民法之自身特點作相應調適。
  • 民法評註流水帳(代序)
    德國法的興奮還沒消退,冒冒失失向當時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民法研究所建議,集法大民法之力撰寫評註。現在想想,當初對評註的功能及寫法均無半點體會,既有學說、立法及司法亦遠未成熟,所幸沒有貿然啟動,否則是否有益,還真不敢斷言。唯一的遺憾是,當時曾譯出一條帕蘭特評註供同事參考,如今譯文四尋不見,恐怕是佚失了。就這樣,第一次與評註相遇,等到舊話重提,已在四年之後。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也正是這份身為民法學者的學術責任,使我們匯聚一起,殫精竭慮撰寫《民法典評註》系列專著,以期向世人貢獻更為系統、細緻、周延而得體的民法知識,使中國民法典的確切含義與深刻底蘊更為精準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更為有效地融入中國的民法實踐。
  • 法律評註的歷史流變、方法與範式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曾參與編纂法典的法學家瑪勒維(Malleville)在1804-1805年出版了第一步拿破崙民法典評註《民法典討論之推理分析》 (Analyseraisonnée de la discussion du Code civil) ,在其中主要展現了自己對民法典的意見。得知馬勒維開始評註民法典後,拿破崙感嘆道:「我的法典丟了」,十分害怕法律評註會損害他的法典。
  • Volker Erb | 「德國人如何編撰刑法評註」系列講座之三:大型刑法評註的構想
    如果想要編撰一部多卷本的大型評註,那麼最好將主編的工作任務,分配給一個更大的團隊。 2. 至於說一部法典評註需要多少作者,這可能存在某種目標上的衝突:作者人數越少,意味著每個人撰寫的條文更多,同時也意味著這部評註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容易實現統一,意味著同一部評註內部更不可能出現內容上的矛盾。
  • ​舒國瀅 | 評註法學派的興盛與危機
    對這個問題,德國科隆大學民法與法哲學教授諾伯特·霍恩(Norbert Horn,1936—)曾於1973年為其博士導師、法律史家赫爾穆特·科英(Helmut Coing,1912—2000)主編的《歐洲近代私法史淵源與文獻手冊》第1卷「中世紀(1100—1500年)」[116]寫過一篇專論,題目為《評註學派的法學文獻與學者法的推廣》。
  • 章豪:《民法總則》第10條後段(習慣作為民法法源)評註∣民商辛說
    [11]《民法總則》第10條後段的規範意旨毋寧是實現法源的開放和包容,以期法典長久的生命力。(5)可作進一步說明的是,習慣也可以成文形式存在。暫不論《薩克森法典》、《巴黎習慣集》等對法典編纂運動的重大影響,[12]我國自清末修法以來也開展了數次習慣的調查及編纂活動。[13]大陸法系國家的法源基本類型應當是制定法與習慣,[14]二者的區別並非成文與否。
  • 楊巍:《民法典》第192條、第193條(訴訟時效屆滿效力、職權禁用規則)|法典評註
    (2)本文案例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案例庫;無訟案例庫;《人民司法》等紙質載體。[1]參見佟柔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318頁。亦有學者認為,將訴訟時效效力區分為勝訴權消滅主義、實體權消滅主義、抗辯權發生主義等,該分類本身就不合理,因為各立法雖採概念有異,但實際效果基本一致。
  • 黃喆:《合同法》第261條∣法典評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第780條中承繼了本條規範的內容,未做任何變動。同時,本條規範與《合同法》第279條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制度的規定構成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後者也同樣被民法典第799條所吸收。
  • 《民法典》第十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條文釋義】本條是對民法法源的規定。民法法源,是民法的表現形式。民法除了成文法之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即成文法是普通法源,習慣與法理是補充法源。
  • 《民法典》第八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公序良俗原則,也是民法針對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定的最高規則,是指以一般道德為核心,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行為時,應當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基本準則。這是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對社會和道德予以起碼的尊重,在非交易的民事行為和民事活動中,公序良俗是衡量利益衝突的一般標準。法官依據公序良俗原則,填補法律漏洞,平衡利益衝突,確保公共利益,協調衝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
  • 賀栩栩:《合同法》第40條後段(格式條款效力審查)│法典評註
    [7]王利明:《對<合同法>格式條款規定的評析》,載《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08-409頁。[8]學者建議稿「定式合同」部分從體系至語言,均與《德國一般交易條件法》如出一轍。該法已於2002年債法改革時併入《德國民法典》,建議稿第57條的對應條款為該法第9條。
  • 《民法典》第七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民法對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立的基本準則,是將誠實信用的市場倫理道德準則吸收到民法規則中,約束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的行為人誠實守信,信守承諾。故誠信原則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奉為「帝王原則」。
  • 《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違約損害的賠償範圍)∣法典評註
    作者按:《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雖然是一個典型的繼受型規則,但在我國過去二十年的裁判實踐中,已經催生了不少本土性問題。故本文的研究從啟動時,即有意識遵循一種面向本土實踐和本土問題的評註思路,一方面保持評註作品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在局部著重通過本土裁判提取問題,並作教義學的歸位和分析。
  • 《合同法》第122條(責任競合)評註|法典評註
    [4]參見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二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版,第124頁。[5]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修訂版)》(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點版,第516頁。[13]參見葉名怡:「違約與侵權競合實益之反思」,《法學家》2015年第3期,第126頁。[14]參見葉名怡:「涉合同詐騙的民法規制」,《中國法學》2012年第1期,第139頁。[15]參見王澤鑑:《債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8頁。
  • 《民法典》第六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公平原則,是民法針對民事權益確定的基本準則,是指對市民社會的人身利益、財產利益進行分配,確定權利和義務時,須以社會公共人的公平觀念作為基礎,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的基本準則。公平是民法的最高規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感在民法上的體現。在處理民事權利衝突和利益爭執的糾紛時,公平原則是最基本的衡量標準。
  • 《民法典》第五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自願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在確定、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係時,要以各自的真實意志來表達自己意願的民法基本準則。自願原則的具體內容是:1.確立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具有最廣泛的行為自由。意思自治原則的實質,就是賦予民事主體以行為自由,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自主決定自己的事務,自由從事各種民事活動,確定參與社會生活的交往方式,最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民法典七編,可以分為三個板塊,呈現出「1+5+1」的結構。第一板塊,也即第一個「1」是總則編。總則編通過提取公因式的方式,規定了有關民事權利的共通性規則,包括權利的主體、權利的發生、權利的限制等。甚至,民法對我們的關愛超越了生死兩端,胎兒尚在母腹中時民法就已經提供保護(民法典第16條),死者名譽、隱私被人誹謗、洩露時民法同樣會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民法典第994條)。可以說,人的利益延伸多遠,民法的關愛就延伸多遠。這種對每一個人的廣泛、深入、博大的關愛,決定了民法典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