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七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2020-08-28 法海裡遊蕩的小魚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條文釋義】

本條是對誠信原則的規定。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民法對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立的基本準則,是將誠實信用的市場倫理道德準則吸收到民法規則中,約束具有交易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的行為人誠實守信,信守承諾。故誠信原則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奉為「帝王原則」。

誠信原則的基本功能是:1.確定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則,包括:(1)行使民事權利應當以誠信為本,不濫用權利;(2)履行民事義務應當恪守誠信,守信用,重承諾;(3)與他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誠實守信,不欺詐、不作假,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2.為解釋法律和合同確定準則,並填補法律漏洞和合同漏洞。誠信原則被貫徹於民法的各個環節之中,通行於民法的各個領域。在解釋法律和合同時,應當遵守誠信原則,在法律出現漏洞、規範不足或者空白時,法官應當依據誠信原則作出補充。在合同出現漏洞時,也應當依據誠信原則進行補充。3.依據誠信原則衡平當事人的利益衝突。在當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全面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平衡相互之間的利益關係。


【案例評註】

曹某訴黃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

審理法院:一審法院為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案號:(2016)閩0802民初57號;二審法院為福建省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案號:(2016)閩08民終786號。

基本案情

原告曹某與第三人李某為夫妻關係。第三人李某於1993年4月20日辦理了龍集建(92)字第121772號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其中用地面積為167.26平方米,建築佔地為167.26平方米。原告曹某與第三人李某在該地上所建房屋結構為土木磚混。2006年12月28日,第三人李某與被告黃某就上述房產買賣達成協議,雙方籤訂了《絕賣房契》一份,主要內容:「甲方李某,乙方黃某,第一條,甲方對出售權的聲明及房屋基本情況甲方保證所出售房屋產權權屬清晰,自願將坐落於龍巖市新羅區某鎮某村三組房地產權轉讓給乙方。該房出售並交出土地使用證以及老字據。第二條,成交價格甲乙雙方同意上述房地產總轉讓價為人民幣八萬六千九百元。第三條,甲乙雙方約定的付款及交易程序,付款方式分為兩期,第一期付款人民幣陸萬伍仟元整,餘款在乙方接管產權後無任何糾紛情況下,乙方一次性在叄個月內付清。第四條,移交項目1.房屋裝修及附屬設施現有狀況應保存完整轉讓給乙方。2.在乙方接收房屋時,甲方應結清移交前水、電等各種費用,保證水、電到位。3.新房門前空地歸乙方所有,魚塘再向內擴寬1.5米,保證道路暢通。第五條,此房屋產權純屬甲方祖遺或自置有繼承權和出售權,如有上述來歷不明或親族後代尋機爭執、混鬧,均由甲方負全部責任,並需賠償乙方損失金叄拾萬元,此系買賣兩願,各不反悔,恐後無憑,立此為證。第六條,交房管理乙方至第一期款項交付清楚後,甲方應將土地使用證及房屋管理權完整交給乙方,乙方永遠享有房產權和使用權,如乙方二期款項到期未付,甲方有權收回管理權。第七條,附屬工程甲方應將其廁所貳間,附房屋產權一起配套交給乙方。」籤訂協議當日,原、被告及第三人李某、李某之子和兒媳在協議上簽名捺手印,原告曹某由第三人李某代籤名,原告曹某捺手印。鄰居數人在場作為證人籤名捺手印。之後,被告黃某按約將購房款支付第三人李某,第三人李某將《絕賣房契》中約定的建築物及附屬物、土地使用權證原件交付被告黃某。被告黃某於2006年12月搬入居住使用至今,並對房屋進行了裝修。現原告以該房屋買賣違反法律規定為由訴至法院,請求依法確認被告曹某與第三人李某於2006年12月28日籤訂的絕賣房契(房產轉讓合同)無效,並將房產返還給原告。


法院判決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三人李某與被告黃某於2006年12月28日籤訂了《絕賣房契》,從《絕賣房契》內容可以看出,雙方對買賣房屋進行了充分協商,並達成一致意見,原告及第三人李某及子女均對《絕賣房契》內容進行認可,雖然原告名字系第三人代籤,但原告捺手印予以認可。《絕賣房契》是原、被告及第三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雙方自願協商達成,且雙方已經履行完畢,被告入住訟爭房屋近10年,對訟爭房屋也已經進行部分裝修、整改。綜上,原審判決認為,法律禁止權利人買賣或者轉讓宅基地使用權,但是並不禁止權利人出賣、出租宅基地上的房屋,本案雙方當事人籤訂的《絕賣房契》系雙方自願籤訂,意思表示真實,應認定合法有效,被告在訟爭房屋已長期、穩定地佔有、使用,應維護當事人現有生活狀態的穩定、和諧,原告主張《絕賣房契》無效的行為違背了民法倡導的誠實信用原則,據此,對原告要求確認《絕賣房契》無效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依法予以駁回。依照《民法通則》第四條,《物權法》第十五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曹某的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後,原審原告曹某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主要的爭議焦點是非本村村民可否購買集體土地上的房屋。(1)從合同本身來說。從目前的法律及國家有關規定來看,除以行政規範性文件明確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外,尚未對非本村村民購買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情形作出明確規定。本案中,被上訴人黃某亦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006年其購買本案訟爭房後一直居住管業使用至今已達10年之久,當地集體經濟組織並未提出任何異議而採取了默認的態度,該買賣行為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2)從當事人權益保護來看,我國法律雖規定農村宅基地不得轉讓給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從立法本意來說是為了保護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保障農民基本的居住權。從民法基本原則來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其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準則,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已成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它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講究信用,嚴守諾言,誠實不欺。本案中,上訴人自願與被上訴人籤訂買賣協議,被上訴人也支付了合理的對價,現上訴人因徵拆房屋價值上漲而主張合同無效,其行為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其主張《絕賣房契》無效及要求返還房屋,不予支持。綜上,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專家點評

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這也就意味著,司法機關在判斷民事主體是否遵循了誠實信用原則時,需要參考的一個重要標準即為「善意」。本案中,原告在自願與被告籤訂並履行房屋買賣合同10年後,因徵拆房屋價值上漲而以房屋買賣合同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為由主張無效,可見其實施該行為的目的只是獲取更大的利益,而這一行為將會對被告的利益造成損害,這無疑不符合從事民事活動的「善意」標準,因而也就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自然不應在法律上獲得支持。

相關焦點

  • 《民法典》第八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條文釋義】本條是對公序良俗原則的規定。公序良俗原則,也是民法針對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活動確定的最高規則,是指以一般道德為核心,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行為時,應當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基本準則。
  • 《民法典》第五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條文釋義】本條是對自願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的規定。自願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在確定、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係時,要以各自的真實意志來表達自己意願的民法基本準則。
  • 《民法典》第六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條文釋義】本條是對公平原則的規定。公平原則,是民法針對民事權益確定的基本準則,是指對市民社會的人身利益、財產利益進行分配,確定權利和義務時,須以社會公共人的公平觀念作為基礎,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的基本準則。
  • 《民法典評註》新書發布會暨法典評註文化研討會召開
    第三單元「民法典評註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副主任朱廣新主持,本單元共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民法典評註文化作簡要發言。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製片人王寶卿提出,未來應加大對民事案件的宣傳和報導,以案例宣揚民法典的規則和精神。
  • 《民法典》第十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條文釋義】本條是對民法法源的規定。民法法源,是民法的表現形式。民法除了成文法之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即成文法是普通法源,習慣與法理是補充法源。
  • 《民法典》第九條釋義與案例評註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條文釋義】本條是對綠色原則的規定。綠色原則,也稱環境生態原則,是指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資源關係的平衡,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基本準則。
  • 中國民法典評註寫作指南(第1版)∣法典評註
    說明:從2016年第一篇評註開始,經過數年探索,評註寫作已積累相當程度的經驗教訓。2019年7月20日,南京大學法典評註研究中心「天同法典評註工作坊」開坊第一期,以「法典評註是什麼?」為主題,討論評註的緣起、功能、寫法等基礎問題,形成初步共識。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頒布,評註寫作亦隨之進入第二階段。為此,評註編委會決定編寫評註寫作指南,以增進評註寫作的規範性與穩定性。
  • 姚明斌:論中國民法評註之本土化|評註研究
    作者按:還有兩天,《民法典》將正式開機運行。無論是在解釋適用的微觀層面,還是跨部門法的中觀層面,乃至於整體法治文化的宏觀層面,可以想見《民法典》都將生發諸多影響。法律評註之於後法典時代中國民法的意義,需要將其置於學說發展、裁判進步、規範更新、教育升級的協力聯動關係中加以理解。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也正是這份身為民法學者的學術責任,使我們匯聚一起,殫精竭慮撰寫《民法典評註》系列專著,以期向世人貢獻更為系統、細緻、周延而得體的民法知識,使中國民法典的確切含義與深刻底蘊更為精準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更為有效地融入中國的民法實踐。
  • 民法評註流水帳(代序)
    德國法的興奮還沒消退,冒冒失失向當時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民法研究所建議,集法大民法之力撰寫評註。現在想想,當初對評註的功能及寫法均無半點體會,既有學說、立法及司法亦遠未成熟,所幸沒有貿然啟動,否則是否有益,還真不敢斷言。唯一的遺憾是,當時曾譯出一條帕蘭特評註供同事參考,如今譯文四尋不見,恐怕是佚失了。就這樣,第一次與評註相遇,等到舊話重提,已在四年之後。
  • 《民法典》案例解讀--第十一條
    《民法典》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係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民法特別法及效力的規定。 民法普通法是國家立法機關關於民法的集中的、專門的規定,即民法典。
  • 楊巍:《民法典》第192條、第193條(訴訟時效屆滿效力、職權禁用規則)|法典評註
    (4)第192條第1款採抗辯權發生主義,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做法,而繼承了《訴訟時效規定》的處理模式。理由在於:時效制度的價值要求;緩和法律與道德的緊張關係;體現意思自治;借鑑立法通例;對舊法的反思等[3]。第192條第2款系繼承《民法通則》第138條、《民通意見》第171條、《訴訟時效規定》第22條之結果,故既有解釋規則於《民法典》施行後仍應遵循。
  • 尋求民法總則釋義的新路徑
    第1條關於民法的目的規定中,在明確民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的同時,大力強調民法具有社會維護的任務,著重添加「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在第3條至第9條的原則規定中,在繼續強調平等、自願等民法傳統內在價值原則的同時,保留和擴展了許多具有社會意義的價值原則,包括加強體現社會正義價值的公平原則,體現社會信賴價值的誠信原則,全面確立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 《合同法》第八十三條在《民法典》時代的變動
    》中對於債權轉讓與抵銷的規定及其對《合同法》的調整,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法律規範的研習為目的,利於在法律服務業務中更為清晰、準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範為導向,僅以《合同法》八十三條為出發點,對其所涉《民法典》中對應的條款的變動與影響進行簡要羅列學習。
  • 《民法典》I 第1條:德法日民法典都沒有立法目的條款,為什麼我國...
    它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最抽象的部分,可以普遍適用於各個民商事單行法律。第一編第一章是《民法典總則編》的基本規定。本章內容有四個部分∶立法目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法律適用。其中,第一條是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 放心吧,我們已全部更新編注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
    放心吧,我們已全部更新編注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外 其 他 七 大 功 能1.法信碼功能對民法典每一條文搭配對應法信碼智能推送法條相關法律、案例觀點、圖書和期刊例如 關於《民法典》1165條 過錯責任原則點擊相關法信碼,智能推送
  • 解析民法生動案例和熱點焦點問題
    擺在我案頭的這部《民法典與日常生活》就是普及民法典的佳作。認真讀來,該部著作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案例選取的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充分利用案例這種普法素材,在案例選取上虛實結合匠心獨具,來自百姓生活又高於百姓生活,針對性很強。
  • 民法典學習心得 | 《民法典》合同編分則重點法條解讀
    據此,本文選取買賣合同、借款合同、保證合同三種典型合同,對其重點法條,特別是《民法典》中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條文進行解讀。源自《合同法》167條,增加了出賣人的先行催告義務,屬於實質性變化。本次《民法典》制定增加了很多催告義務,本條催告義務是為了保護弱勢買受人。值得注意的是,最高院67號指導性案例(股權轉讓分期付款合同不應簡單享有本條規定的解除權),引發了對《合同法》167條的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是否限縮解釋為僅限於消費為目的分期付款合同範圍的相關爭議。
  • 重磅:著名民法學者王澤鑑對《民法典》的七個看法
    其次,採「依法」「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有規定」等立法方式,例如《民法典》第238條規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依法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依法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所謂「依法」,究指何而言?若係指《民法典》第1165條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則第238條不具有實質意義。此類條文甚多,成為一種規範模式。
  • 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案例入選《民法典新規則案例適用》
    國家法官學院網站近日發布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編寫、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典新規則案例適用該書結構上按照《民法典》體例,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每一編選擇若干相關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解析《民法典》新規則的價值功能、基本法理、適用規制、適用難點、新舊法銜接處理等內容,為《民法典》的適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引。全書從全國三級法院選取68個案例,廣西共有3篇案例入選。